在搶救病人的時候,比如嚴重的過敏反應、突發心跳呼吸驟停等情況中,腎上腺素的地位就像王者一樣,無可替代。但是在腎上腺素的使用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令非急診專業的醫務人員感到困惑。下面以問答的形式對這些困惑進行解答。
1.注射方式——心內注射、氣管內滴入、霧化吸入、皮下、肌肉、靜脈注射、骨通道注射,哪種注射方式才是最優先選擇?
對於已經開通靜脈通道的患者,靜脈注射是最優先選擇。骨通道注射和靜脈注射方式一樣,藥物能很快起效,但是這種方式對操作者的技術水平和相關裝置要求比較高,很難普及。如果沒有開通靜脈通道,肌肉注射是最優先選擇。筆者在長期急診工作中發現,嚴重的過敏反應或突發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外周靜脈極度收縮,很難找到血管開通靜脈通道。有時候甚至需要進行中心靜脈導管才能開通靜脈通道。這個時候如果坐等靜脈通道開通,就會錯過搶救病人的寶貴時間。
此外,肌注的安全性已明確,肌肉內所含血管比皮內或皮下豐富得多,吸收迅速。皮下或吸入腎上腺素的途徑不推薦用於治療過敏反應,因為其吸收慢、效果較肌注差。
肌注的好處:安全性更高;不需要開放靜脈通路;更容易操練;已知過敏的患者可以自行實施肌注腎上腺素。
提醒:肌注最適合大多數需要給予腎上腺素治療的過敏反應的患者。對於體型肥胖的患者,注射針需要足夠長,以確保腎上腺素注入肌肉內。
此外,心內注射、氣管內滴入腎上腺素這些方法在目前的指南和專家共識裡已經不在提及。說明這些方法不被支援,所以在急救病人的時候不要貿然使用這些方法。
2.如何選擇肌肉注射的部位?
肌注的最佳位置是大腿中三分之一的前外側面。理由:大腿外側肌部位皮下脂肪少,肌束厚,神經血管都在內側,可操作面積大,更方便過敏患者自行注射。緊急情況下,可以隔著褲子直接注射。
3.如何掌握肌肉注射適應症?
肌肉注射的適應症如下圖所示:
歐洲變態反應學與臨床免疫學會提議作以下定義:過敏反應是一種嚴重的,可危及生命的全身性或系統性超敏反應,其特點是迅速發展並導致可危及生命的氣道和/或呼吸和/或迴圈問題,通常還伴隨面板和粘膜的變化。
對緊急治療來說,過敏反應的精確定義並不重要。
•絕對適應證:迴圈系統異常;呼吸系統異常。
•相對適應證:既往有嚴重的過敏反應;暴露於明確或可疑過敏原;同時合併哮喘發作;持續有嘔吐和/或腹痛。
切記:掌握指徵,早期肌注腎上腺素是關鍵!萬一實在把握不好患者症狀是否因藥物過敏引起的情況下,寧可先用腎上腺素肌肉注射,也不要因此錯過最佳搶救時機。因為就算不是過敏引起,在安全的劑量下,腎上腺素的使用不會對機體造成明顯的損害。
4.如何掌握用藥劑量?
有關推薦劑量的循證依據有限。歐洲變態學與臨床免疫學會建議應肌內給予10 g/kg體重的腎上腺素(1mg/mL),最大劑量為0.5 mg,對12歲以下兒童,最大劑量不超過0.3mg。
以下肌注劑量目前被認為是安全的(等效1:1000 腎上腺素體積顯示在括號內):
如果在5分鐘內沒有改善,重複注射同等劑量的腎上腺素。可在大約5分鐘的間隔時間後,根據病人的反應進一步確定所需追加的劑量。
2015版心肺復甦指南推薦:對於危及生命的過敏反應,應給予腎上腺素。
更新後的指南設定了第二劑腎上腺素的使用時間:若對第一劑無反應,而高階生命支援要5~10 min後才能到達的前提下,給予第二劑腎上腺素。
換言之,腎上腺素重複使用的時間間隔最短為5分鐘。
5.靜脈注射腎上腺素是使用原液還是稀釋?
腎上腺素肌肉注射時不用稀釋,直接取原液;如果是靜脈注射則需要拿原液來稀釋。不管是藥物說明書還是指南,都是這樣規定。具體的配製方法如下:
腎上腺素靜脈注射時需要稀釋,其濃度是1:10000,即:用10 mL 注射器抽取1mg腎上腺素原液,加生理鹽水9 mL 稀釋後共計 10mL,在推注後繼續推注生理鹽水20 mL,這樣有利於藥物在血管內迴圈,快速達到心臟。
6.反覆使用腎上腺素會不會過量?
研究表明,腎上腺素對心律、血壓及主動脈舒張壓的峰值作用時間為靜注後1.5~2min,
通常5-6 min代謝衰竭,因此,腎上腺素靜注選擇間隔5~10 min 給藥。復甦中腎上腺素可用至550mg。——王其新主編.《現代臨床急救進展》.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