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績點、戀愛、升學、就業……大學生群體的學習成長面臨著諸多挑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釋出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18至34歲青年是成年人中最焦慮的群體,大學生群體正好處於這個年齡段,他們的“心事”值得各界關注。
主持人語
陳開和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系主任、教授
大學生朝氣蓬勃,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學業挑戰和種種不確定性,由此產生壓力和焦慮在所難免。本期三名大學生的短評,呈現了各自對大學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他們結合自身經歷,提出超越功利思維和短期功利目標,以更長遠的眼光找準人生定位,在奮鬥中充實大學生活,值得參考。
大學似乎是一個被焦慮滲入情緒表裡的階段,多重壓力的襲來難免使一些大學生像無頭蒼蠅一樣“卷而無向”,而這種情緒的癥結則很大程度上在於人生定位的迷茫與自我價值認知的模糊。
大學是個多選擇與多機會的場域,但以何種方式對待這種大學獨有的特質,則關係到我們在大學發展的心境。面對多種選擇,若是優柔寡斷,將時光誤於猶豫與徘徊,見旁人做這也好做那也好,自己反而不知該向何處去,一想再想,時光流逝卻一事無成,焦慮便隨之而來;但若是敢於嘗試不同的選擇,透過專業學習、社團活動、實習調研等,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從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便能夠順著一個方向堅定地走下去,哪怕選擇“亂花漸欲迷人眼”,也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學是藏龍臥虎的地方,而焦慮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比較”。如果過分關注別人在某項成績上的優秀,往往會讓自己在簡單的比較中懷憂喪志。我們應該更多思考自身在時代和社會發展中的角色。今年暑期的社會實踐,就讓我看到了我國社會發展中個體和群體力量的融合所帶來的巨大力量。自覺地將自己的發展與國家社會的前途結合起來,我們就能更好地把握現在,增強對未來的信心。
挑戰並不可怕。在探索和實踐中找尋人生定位,在最美的年華建構正確的自我價值,我們就能坦然面對種種挑戰。
《中國教育報》2021年11月10日第2版
作者:王子涵(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