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以勢不可擋的姿態揭開了這個荒誕世界的外衣,再次讓人類意識到自身的無知和渺小。
談這個問題前,先說說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區別:
第一,量子力學是一大堆科學家頭腦風暴的產物,相對論則是愛因斯坦一個人拿下的。
第二,量子力學是積小流成江海,從普朗克°開始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相對論,則是橫空出世,一蹴而就。
第三,量子力學無論多麼荒誕,至少都是從實驗現象開始的,為了解釋實驗結果拼湊出各種理論公式,相對論則是由愛因斯坦憑空捏造,之後再根據理論去尋找實驗現象。
第四,量子力學收割了成堆的諾貝爾獎,相對論自始至終都沒有獲獎。
第五,量子力學早已廣泛應用,這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以為量子力學只是物理學家的遊戲,其實現代科技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多半都是量子力學的功勞,而相對論呢,除了用於計算校準,完全沒有提供任何生產技術。
第六,量子力學應用於微觀,電子、質子等等,相對論應用於宏觀,恆星、時間、空間這些。
第七,量子力學描述的世界是一段一段的、量子化的,相對論描述的世界則是連續的。
你說說,這種嚴絲合縫的巧合是不是有點過分了,讓人不免懷疑,這是不是上天在捉弄人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好像商量好一般,如此矛盾,卻又都如此驚世駭俗,真是折磨了一代又一代的物理人!
物理學家天生有「大一統思想」,最好把宇宙間所有規律歸納成一個公式。為了撮合這兩個理論,人類付出了無比艱辛的努力,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咱們留著以後慢慢說。
其實在經典物理學時代,也是個大統一的故事,經典物理經歷了開枝散葉的「牛頓時代後,又逐漸歸攏走向統一。
「大統一」路上的巔峰之作,非「麥克斯韋方程組」莫厲,至少排名人類最偉大公式前三甲!
這事說起來很簡單,原本「電」和「磁」是兩路人,但自從法拉第Q發現電磁感應後,大家都知道電和磁早就有一腿了,卻苦於沒有牽線搭橋的媒婆。正當大家乾著急時,麥克斯韋大筆一揮,從此電、磁成了一家人。
麥克斯韋方程組以無比優美的形式,完整闡述了電和磁的相互轉化規律,堪稱物理學難得見的白富美!既然是白富美,就免不了招蜂引蝶,其中就有我們今天的主角,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一直對「光」情有獨鍾,光是一種電磁波,電磁波的事情歸麥克斯韋管,於是愛因斯坦就很痴迷地看著這組方程。這情景,神似楊過悟出黯然銷魂掌,愛因斯坦看著看著,豁然頓悟,提出了一個銷魂的假設: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你站在路邊不動,我騎車速度10,妹子開車速度50,那麼妹子對你來說速度是50,對我來說速度是 40。
這個是我們正常的理解,對吧?
同樣的場景,把妹子換成「一束光」,那麼應該是:光對你來說速度是三十萬,對我來說是 29萬9990,對吧?愛因斯坦說,你們太不瞭解「光」了,無論你們的速度是多少,她的速度永遠都是三十萬。
極端一點,你的速度是0,而我的速度是 29萬9999,同一束「光」經過我倆,這束光對你來說速度是300000,對我來說也是300000!
那這到底是一束光還是兩束光啊?當然是一束光,只不過,這束光在不同的人看來,永遠都是一樣的速度。相對論的起點就是來自這麼一個無比荒誕的假設:光速不變原理!
既然光速絕對不變,那應該叫做 「絕對論」,幹嘛叫「相對論」呢?
相對論這個概念是與「絕對時空觀」相對應的,學術點說,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參照系中具有相同的數學形式,學名「相對性原理」,這是相對論的第二個假設,我知道你看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彆著急。
這個話題又有點哲學的味道了。
回到剛才的場景,我騎車的速度是 10,而你站在路邊不動,假設整個系統或者說全宇宙只剩下你我,那麼到底是誰在動?
在你看來是我在動,在我看來是你在動,為了搞清楚誰在動,就把這事說成:我相對於你的速度是 10。這是高中物理的內容,今天的人不難理解,不過在當時「以太」學說的背景下就不一樣了。
什麼是「以太」?
又是亞里士多德這位老同學提出的概念:空間是以太組成的,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靜止和運動都是相對空間而言,也就是說「我相對於空間的速度是10」,而不是「我相對於你的速度是 10」。這種觀點,再算上亙古不變的一維時間,稱之為牛頓時代的「絕對時空觀」
這在當時是很主流的一個假說,著名的科學家邁克爾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絕對的大牛人,他就一直在找以太,結果找了8年,親手把以太理論給掐死了。
回到相對論
「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性原理」,好吧,那然後呢?憑這兩個就能顛覆世界了?沒錯,有這兩樣東西就夠了,大家注意,老司機愛因斯坦開始飈車了!
假設老司機把車速飆到光速的 50%,然後,車廂天花板發出一束光,垂直照到地板上。對車廂內的人來說,車廂是沒有速度的,相當於在一個靜止的車廂裡,從上往下照一束光,那麼結果很簡單,這光就是直線照到地上而已。所以這束光走過的路程就是車廂的高度,花費的時間:車廂高度/光速。
但對車廂外的人來說,事情就有點麻煩了,光束是在移動的車廂裡從上往下照的,這個過程中車廂一直在移動,所以光走的路徑是一條斜線。
就好像從車廂頂部打一顆子彈到地上,在車廂內的人看起來,子彈是直線下落的,但在車廂外的人看來,子彈其實是斜著落地的,斜著跑當然比直線跑的路程更遠。
這在經典物理學裡面是沒啥問題的。因為子彈的速度還得加上車廂移動的速度,所以子彈的實際速度是增加了,即便路程增加了,最後算下來時間是一樣的。
但是,愛因斯坦說了,光速是不變的,無論你車廂移動速度是多少,光速始終還是那個光速,於是,事情就大條了,因為路程變多了,而光速不變,這樣算下來時間也就得變多了!
同樣一件事,車廂內的時間比車廂外的時間多,這說法不好交代吧。
愛因斯坦說,這有啥,光速是不變的,只能委屈時間了,沒錯,車廂內的時間膨肚了!
時間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愛因斯坦怎麼說都行。咱們換個例子。
老司機飈車的過程中,在車廂的中間位置,閃一下光,相當於點亮一個電燈泡,對車廂內的人來說,車廂是靜止的,那麼光線應該是同時照亮前壁和後壁。但對車廂外的人來說,車在前進,而光速不變,所以光應該先照亮後壁,然後再照亮前壁。這就不是時間膨脹不膨脹的問題了。
如果前後壁分別有個接收器,那麼這兩個接收器到底是同時接收到訊號,還是一前一後接受到訊號。
愛因斯坦說,你們壓根不知道啥叫「同時」,如何判斷在兩個地方發生的兩個事件是否同時?當這兩個事件發生的瞬間各自發出一個閃光訊號,如果光同時到達這兩個地方的中間位置,那麼就認為這兩個事情是同時發生的,不然就是不同時的。所以車廂內的人看是同時的,車廂外的人看是不同時的,「同時」也是相對的。
各位看明白沒?這「光」真是集愛因斯坦萬千寵愛於一身,連時間都要按照光的腳步走。
再舉個例子,假設太陽突然消失了,8分鐘後,地球就會知道,那地球人有沒有可能在太陽消失的一瞬間就知道?愛因斯坦說,完全不可能,太陽消失後,地球依然可以感受到陽光,感受到太陽的引力,無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在8分鐘內得知太陽消失了。
就算你在太陽上找個人給你打電話,無線電訊號也得經過8分鐘才能飛到地球。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地球人而言,太陽到底是在8分鐘前消失的,還是現在消失的?
好吧,我承認已經有點糊塗了,索性再把問題攪亂些。車廂內的人怎麼測量車廂長度呢?
這個很簡單,拿個刻度尺直接量就行了。但是對車廂外的人來說就比較麻煩了,因為車廂是在運動的。但是你拿的刻度尺是靜止的。
你必須在同一時間記下車頭和車尾的刻度尺讀數。如果按照愛因斯坦定義的那個同時,那麼你量下來就會發現,運動的車廂比靜止的車廂要短,這個結論會不會有點扯?
愛因斯坦說,在「光」面前,時間都能委屈,長度算什麼!物體沿著運動方向的長度會收縮,這叫「長度收縮效應」,簡稱「尺縮效應」,得了,那質量多半也節操難保了。
沒錯,因為時間和速度相關,速度和動能相關,動能和質量相關,這樣推導下來,質量也就不是原來的質量了。愛因斯坦說:質量會隨著速度增加而增加,然後結合動量和動能公式,就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質能方程:E=MC 的平方。
雖然愛因斯坦把時間、長度、質量都攪得一塌糊塗,但本質上,無非就是運動參照系和靜止參照系之間的公式轉化而已。數學好的同學開始得瑟了,時間膨脹、長度縮短、質量增加,都可以按照「洛倫茲變換」推導:
去看看這些公式,你就明白為什麼愛因斯坦不喜歡超光速了,按照上面的公式,一旦物體到達了光速,時間變得無窮慢、長度變得無窮小、質量變得無窮大,這種扯蛋程度終於連愛因斯坦自己都不能接受了。
大家注意到沒有,剛剛說的那些假設都是在勻速和靜止的前提下討論的,這種場景只適用於理想情況,應用場景比較狹隘,所以叫「狹義相對論」。
實際情況,往往還需要在系統中加上引力或者加速度什麼的,應用場景更加廣泛,顧名思義,這就是「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不僅內容奇葩,而且數學無比複雜,愛因斯坦不得不求助數學家格羅斯曼,共同完成論文《廣義相對論綱要和引力論》。這篇偉大的論文,除了數學系和物理系的同學,其他同學還是別看了,以免辣眼睛!
英國科學家愛丁頓是忠實的愛因斯坦粉絲,也是第一個向英語世界介紹廣義相對論的人。
有一天,有人問愛丁頓:「尊敬的教授,聽說世界上只有三個人懂得相對論,是這樣嗎?」愛丁頓路加思索後回答:「您也許說得不錯,不過,我在想第三個人是誰呢?」
這個小故事最終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一句流言:世界上只有三個人懂得相對論。這個當然是過於誇張了,不過廣義相對論確實比量子力學要麻煩。
玻爾說量子力學第一次學不會,那反過來說,多學幾次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廣義相對論,我們普通人還是趁早放奔治療吧,只能生搬硬套,能囫圇吞棗就不錯了。
下面就是生搬硬套的廣義相對論:
老司機狠踩油門,車子加速前進,注意是正在加速中。一束光從車頂照到地板,光速是不變的,而車子速度越來越快,就好像水流往下流,車子在加速,那麼水流應該是彎曲的,也就是說,光走過的路程應該是彎曲的。
愛因斯坦說,光速不能變,只能委屈空間了,是空間彎曲了!這也太耍賴了,明明是你自己彎了,非說是空間彎了!
愛因斯坦接著說,「引力」和「加速度」是等效的,所以引力也會引起空間彎曲。接著展開一下想象,如果引力足夠大,空間足夠彎曲,像摺紙一樣,把遠端的兩個點,彎曲重疊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沒錯,蟲洞的概念有了!開個蟲洞撕裂空間,就可以從這個點直接到另一個點,夢幻般的空間跳躍就是這麼來的!
目前為止,你還可以認為這一切都是胡攪蠻纏,大罵愛因斯坦是譁眾取寵的神棍!
此時的相對論,就像是埋設在物理學大廈裡的炸藥,就差一個導火線。然而,很快人們就找到了無數導火線,引爆了這座數百年的經典大廈。
1911 年愛因斯坦發表《引力對光傳播的影響》,由於太陽的引力和質量會使周邊空間產生彎曲,使得光線經過太陽附近時也會彎曲,這一現象可在日全食進行觀測。
忠實粉絲愛丁頓忽悠英國政府資助了這次荒唐的測試,最終,觀測資料顯示恆星位置確實發生了偏移,符合相對論的計算結果,愛丁頓感慨道:這個小小的移動,改變了世界。
於是,愛因斯坦一夜爆紅,卓別林有句俏皮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當時的場景:「人們為我歡呼,是因為他們懂我的藝術,人們為愛因斯坦歡呼,是因為沒人懂他的理論。
困擾了天文學多年的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也得到了圓滿解釋。水星執行到近日點時有些多餘的進動(我們普通人可以理解為,水星靠近太陽時,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抖動),多餘進動值為每百年 43 角秒,當時沒人能解釋。
愛因斯坦計算了太陽對空間的彎曲曲率正是每百年43 角秒,完全吻合,也就是說這多餘的進動是空間彎曲造成的。後來測到的金星資料也相符相對論。
為了驗證引力和速度對時間的影響,不斷有科學家把原子鐘送到外太空,由引力產生的時間偏差也完全符合相對論的計算。
所有的實驗都證明相對論是靠譜的,絕對不是一個瘋子幻想的產物。
相對論以勢不可擋的姿態揭開了這個荒誕世界的外衣,再次讓人類意識到自身的無知和渺小。
我得再次膜拜一下愛因斯坦!要知道,當時的人們已經沉浸在量子力學帶來的巨大震撼中:東西都是一段一段的、位置也是隨機的,而相對論的空間描述是連續的、是可精確計算的、是與量子力學完全矛盾的,這簡直是逆天下大勢!
任誰也沒想到,上天竟會同時送給人類兩件截然不同的禮物!更難能可貴的是,愛因斯坦既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相對論的開創者,這一手「左右互搏」的功夫,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是「前無古人」了。
因此愛因斯坦在物理學史上的座次僅次於開天闢地的牛頓,排行第二。
不過,相對論的應用少之又少,僅僅只是用來校準各種觀察資料或實驗裝置,比如 GPS 精度校準,高能粒子質量和壽命的變化,或是預言一下引力波的存在,等等。
回頭再看這個爛攤子,愛因斯坦飆完車,就拍拍屁股走人了,但對於這個理論的起點:光速不變原理,已經弄瘋了無數的物理學家。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把科技樹主幹硬生生掰成了兩個方向,但物理學家固執地認為事物的本源最終都是相通的,這一百年來,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就是統一這兩大理論,但無一不是折戟沉沙!
儘管前路漫漫,可大家仍樂此不疲地奔波在大統一的路上,最近幾年非常熱門的「超弦理論」和大型對撞機,就是人類對大統一事業的再一次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