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改變人的顛覆性時代緩緩走來
2021年12月埃隆·馬斯克在華爾街日報論壇發言時宣佈:腦機介面”裝置有望2022年在人類身上使用,幫助恢復四肢癱瘓者的全身功能。
他在會議期間接受影片採訪時甚至表示,Neuralink植入裝置的標準高於FDA的要求,有機會透過Neuralink恢復脊髓損傷患者的全身功能,讓無法行走或無法使用手臂的人再次能夠自然行走。
事實上,Neuralink曾表示,腦機介面技術將會在5年內讓人們不必使用語言,直接透過大腦交流,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心靈感應。
這聽起來感覺像是天方夜譚,但卻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
2021年上半年Neuralink曾放出一個3分28秒影片,該影片展示了一隻9歲的猴子用意念玩電子乒乓球遊戲。
如果腦機介面真能兌現,那麼,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未來,科技不但可以改善人類思維力、移植知識與記憶,還可能讓人實現無語言溝通、意念控制物品等,創造出超級人類。
這意味著整個人類的存在方式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很多專家、科學家對此提出質疑,甚至有人擔憂超級機器人將奴役人類。
對此,馬斯克卻表示,未來一定會誕生一種超級人類,即“ 人機合一”,人工智慧移植到人類身上;超級人類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現有人類必將被這些擁有人工智慧、無限記憶的超級人類種族所奴役。
在這裡先擱置此爭議。
事實上,關於人類科技發展的預言早已鋪天蓋地:
2023年,全球80%的人都將擁有線上數字化身份;
2030年,50%以上的人類工作將被AI所取代;
2050年,農業物聯網將糧食產量增加70%,能夠養活96億人;
2070年,人類整個身體或被機器人部件所替代,人人具備超
……
未來,任何物體都將內建晶片聯網,整個世界都將被數字化,機器徹底融入人類生活乃至身體之中,人與物“對話”,物與物交流。
一個個預言既會令人心馳神往,也會讓人心生恐懼,一個人類從未經歷過的、改變人本身、甚至可能“不是人”的時代似乎正在不可抗拒地從遠方緩緩走來。
無論何時成真,都不過是在強化、驗證一個事實,即資訊文明將如八爪魚一般以超連結乃至萬物互聯為特徵,將整個世界原有的架構都打翻,以便進行全方位格式化的重塑。
02
資訊文明向高階階段突進的多點突破
我們正在經歷和即將經歷的劇變,本質上是資訊文明向高階階段——智慧文明,突進的結果;並且,當下資訊文明向高階階段突進的掣肘正在多點突破,具體表現在:
第一,算力上的突破。
農耕文明能走多遠,取決於歐幾里得幾何;蒸汽技術革命的文明高度,取決於微積分和解析幾何如何影響牛頓力學;電氣技術革命的文明高度,取決於機率論和數理統計對建模技術的影響;計算機及資訊科技革命的文明高度,取決於集合論和布林代數如何影響電子計算機技術。
可以說,算力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類文明的高度。
2021年,霍尼韋爾宣佈其量子計算機H1型系統實現了512量子體積,算力的指數級突破也意味著資訊文明進入高階階段的未來可期。
第二,地址足夠多。
到了人工智慧、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大到雲計算、大資料、工業物聯網中的裝置,小到人體內建的晶片、智慧家居等,都需要一 個專屬的位置身份識別符號。因為有了獨立的IP(網際協議)地址才能保障網路安全、穩定、不會出現卡頓,能夠無干擾、更高速地連線到物聯網。
IPv4(網 際協議版本4)是之前為了解決網際網路擁擠而提出的網路協議,但問題在於32位的IPv4提供的IP地址十分有限,全球範圍內共有43億個,現在已經消耗殆盡。
然而,從IPv6(IP地址是128位)到IPv9(IP地址長度擴充套件到256位)的漸次進階,就能很好地解決高階資訊文明時代IP地址不穩定、不夠用的問題。
第三,網路的速度足夠快。
萬物互聯的高度資訊文明時代,將接入各類終端裝置,這勢必會對網路的速度和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但如今5G商用,不單將通訊波長縮短至毫米級,還能實現1平方公里內同時連線100萬個感測器。這使得超大規模的資料採集和處理成為可能,進而增強了隨時隨地“萬物互聯”的科 幻體驗。
第四,不只會連線,還在向深度學習遞進。
眾所周知,人工智慧和人之間不過是隔著“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距離,唯有突破“意識”,機器才能具備像人那樣“風情萬種”的感知,進而才可能形成思想,產生通用的強人工智慧和如神靈般的超級人工智慧。
比如,基於人工神經網路原理的人工智慧,可以自創語言;哥倫比亞大學打造了一個“從零開始”認知自己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在物理學、幾何學或運動動力學等方面都沒有事先輸入,但經過35個小時的“初步學習”後,它建立了一套自我模擬,還利用自模擬器來考慮和適應不同的情況,處理新任務,甚至能檢測並修復機體損傷,繼續處理任務。
03
物的壁壘將被打破,人本身也會成為節點
一旦資訊文明進入高階階段,智慧文明大行其道,AI+交通、AI+醫療、AI+教育、AI+養老等以技術驅動的人工智慧將格式化各行各業,萬物網的時代將開啟。
物的壁壘被打破,人本身也會成為其中的一個節點,萬物網不僅將連線人、機器、程式,還將 連線服裝、家電、道路交通等,最終世界上的所有一切都將“萬網歸一”。
彼時,萬物網將讓人工智慧如當下的網際網路一樣成為空氣般的存在,變成資訊文明時代的一種基礎設施,融化在社會的底層架構之中。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資訊文明在奔向高階階段的過程中,同樣也將呈現兩面性。
一面讓人類對奇幻般的未來無限憧憬,一面又會讓人對未知中潛藏的危機感到惴惴不安。
就拿人工智慧最難破譯的人類大腦來說,大腦究竟是如何思考、如何記憶的?人類複雜的愛恨情仇、四大皆空等感情到底是來自大腦還是心臟?這些難題科學家們還無法攻克。
有研究認為,人的大腦約有10000億個腦細胞,其中有1000億個腦細胞具有記憶和儲存功能。而每個細胞的資訊儲存量相當於一個40G的硬碟,1000億個腦細胞可以儲存40000億G的資料。
以腦細胞的連線數來看,人腦的容量可能超過世界上所有云計算儲存的總和,達到萬億PB 的級別。
在處理資訊上,人腦的運算速度也大到無法形容,大約在1026~1030 次,而2020年日本Fugaku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峰值為每秒51.3億億次。這之間相差巨大。
就此來看,腦科學的奧秘還未摸清楚,大腦的運作模式、所有細節都還搞不明白,就貿然推進人工智慧,機器出錯的機率豈不是很大?
更恐怖的是,出錯了還不知道錯在哪兒,一點紕漏就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似的連鎖反應,其破壞性將前所未有,人類甚至還可能被人工智慧反操控。彼時,整個人類社會都可能受到威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連那些短期受益於人工智慧提升效率、節約成本的企業家們也站出來反人工智慧了。
說到底,一方面是由於不斷湧現的技術早已超出了人類知識的處理範圍和速度,這恰恰是人類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和對掌握控制權的嚮往;另一方面則在於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還有太多未解之謎。
04
新文明即將登場?
縱觀資訊文明的所有發展拐點,幾乎都帶有偶然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戰火在全世界蔓延,各國局勢非常緊張,都在研製自己的武器。尤其是在戰爭後期,具有威懾性質的武器一般都是導彈等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
為了能提高導彈發射的精確度,人們對具有高速計算能力的計算機需求迫切,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方才誕生。
而且,很多前沿科技有了新突破後常常表現為跳躍式前進,省略漸進式步驟。當初塞班、安卓牢牢掌控著手機作業系統,以為這樣自己就能江山永固,誰知蘋果突然拿出了一套自家獨立的iOS系統,徹底顛覆了人們關於手機的認知,也讓塞班作業系統如過眼雲煙一般消失在歷史中。
無獨有偶,iPhone 的問世和智慧手機的爆炸式增長,還直接幹掉了掌上游戲機、MP3、照相機等各個領域的行業翹楚,藍魔死了、尼康衰敗了,甚至電視機都處於危險的邊緣。
新技術以偶然、跳躍式方式突然到來,其他技術連迭代升級的機會都沒有,就直接被淘汰了。
依此邏輯,未來會不會“靈光一現”,突然蹦出來一個新的顛覆性、 突破性的技術,一舉打破資訊文明的僵局,將其直接帶入最高階段呢?
一旦資訊文明到達巔峰,新的文明就將出場。
其實,在資訊文明奔向高階階段的過程中,已經開始醞釀新的文明瞭。
比如,開頭提到的腦機介面技術,去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一名65歲的癱瘓男子大腦中植入微型晶片,使他能像正常人一樣在電腦中鍵入文字。
再比如,202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初創公司Epicenter推出了一種可植入面板下的微晶片,可以記錄新冠疫苗護照。該微晶片直接植入皮下,在手臂或在拇指和食指之間,且此過程是完全可逆的,且無需特殊的手機應用程式。
不僅如此,這種植入式微晶片還可以用於非接觸式支付和無鑰匙輸入系統。目前,瑞典已經有超過4000人使用植入晶片,透過近場通訊技術,這些晶片可以用作門禁卡、買票坐車、聽音樂會、交換個人社交資訊。
如果模組化仿生技術、3D列印器官與身體內建晶片等幾大技術全部融入人的身體,“人機合一”之時,或許也是資訊文明被生物文明等新的文明替代與升級之日。
正如農業文明不是被工業文明所打敗,而是以創意農業、田園綜 合體等新的形式出現,資訊文明被新的文明替代後,也並不會就此消失,而是將與新的文明嫁接,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