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四個海灣國家的外交部長,以及海灣合作委員會的秘書長正在對中國進行訪問。
對我們而言,這是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首次隆重接待由多國組成的外交代表團。
這裡麵包含兩個詞語:信任、合作!
而對四國外交團來說,本次冒著海外疫情的風險,集體出訪中國,彰顯他們對發展對華關係的高度重視,代表海灣國家邁出一個重大戰略腳步。
同樣,這也包含了兩個詞語:信任、決策!
我們信任海灣國家的重大抉擇,而海灣國家也信任與中國的合作,這就是本次中阿外交活動的中心思想。
2022年1月1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江蘇無錫同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舉行會談。
回顧這場特殊時期、在特殊環境下的外交會晤,有哪些值得看的呢?
經濟互補
首先,中國與這四個海灣國家的經貿合作自然是重頭戲,以中阿雙方的共識為大局框架,以中阿經濟的互補性為填充,促成雙方經貿合作的仰視高度。
很明顯,這個經濟互補性就是指:中國有龐大的能源市場需求和技術,而海灣國家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2021年,中國與阿拉伯地區國家的貿易額,已將突破了3000億美元大關,中海(沙特地區的沿海國家)的貿易額也均突破了2000億美元的關口。
眾所周知,海灣地區素有“世界油庫”之稱,其地區儲存的石油佔世界已探明的65%,像科威特這個國家地區雖小,但卻有一個儲量接近伊朗基爾庫克油田的大油田。
所以,海灣國家的豐富石油,對一個能源消耗的大國來說簡直是夢寐以求。
於是,憑藉2021年中海貿易的優秀成績,中國已經成為海灣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
發展戰略層面
但僅僅是經貿聯絡還不夠,中海雙方的共識最終是:提升至戰略對接高度,成為戰略伙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想將海灣國家發展成“巴鐵”那樣的存在,建立非常深厚的信任聯絡。
這一點我們就從去年以來,中國對中東地區事務的關注力度,就很清楚了。
無獨有偶,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在這些阿拉伯國家中非常受到青睞,它們想吸引中國投資、助力經濟轉型,從而實現資源跟經濟的兩頭抓策略。
為啥只找中國呢?
因為,中國是唯一一個有能力、有意願去幫助它們,實現工業化、完善基礎設施的國家。
而且,中國在經濟自主轉型上的累計經驗,比世界各個國家都要豐富,畢竟我們當年也是從一窮二白的處境走出來的,是沙特國家很好的一個學習物件。
所以,海灣國家將對華合作,早已經視為自己未來百年國運走向的教材。
決策背景
前面我們提到,本次四個海灣國家訪華,標誌著海灣地區國家的一次重大抉擇。
那麼,做出這個重大轉變的背景是什麼呢?
以前海灣國家的戰略走向,是促使自己成為美國的盟友,藉此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
但是,隨著自911事件爆發之後,海灣國家與美國發生的衝突屢見不止,導致雙方的盟友關係不斷下滑,直至破裂!
而為了避免或緩解,美國單方面的制裁手段和武力恐嚇,海灣國家就開始另尋出路,即:實施盟友多元化戰略。
從以前盟友的單一模式,到多元化模式,寄希望規避美國帶來的風險,促使海灣國家與美國破裂的背景是:
一、原本以“石油換安全”的盟友理念,已經不復存在,況且美國人已經實現能源獨立,預示著海灣國家與美國之間,存在互相依賴的關係紐帶已經斷了。
所以,面對美國人的蠻橫無理,只有找到一個既有需求又能給自己提供幫助的國家,才是海灣各國最重要的事情。
而這個“金主爸爸”正是中國!
二、自發生“阿拉伯”之春以來,美國在中東地區拋棄盟友的惡行,已經世人皆知,也造成美國在中東的盟友體系的空心化。
這可以說是海灣國家對美國失去信心的開始!
三、從伊拉克戰爭、到葉門戰爭,美國人在中東挑起的戰事,一直都是借所謂人權問題、反恐問題來打壓海灣國家。
特別是美國從中挑撥地區國家的政治制度,擴大宗教和意識形態的分歧,這無疑是刺痛了海灣國家最敏感的神經!
另外,隨著近幾年,中海國家走過了地緣政治敏感的時期,又遇到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收縮。
所以美國人尤其懼怕中國會填補自己的戰略空白,於是就將矛頭轉向中東盟友,要求他們在中美之間站隊。
比如,去年美國曾利用出售F-35戰機的幌子,來要求沙特拆除國內的5G訊號基站。
不過,沙特最後斷然拒絕美國的威逼利誘,並出言指責美國的於心叵測。
毋庸諱言,從沙特這個例子中看出,美國正在失去中東盟友的陣營,再無手段去幹涉中國在阿拉伯地區的發展,而在當前的疫情形勢下,中海雙方展開外交會晤,生動詮釋了中海合作關係的緊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