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個買方市場,企業行為也是需求導向的,這就決定了哪個國家消費市場龐大,在國際貿易的話語權中就佔據著主導地位。
美國當時能夠擊敗日本,並不是因為簽了《廣場協議》,而是加關稅讓美國人不買日本貨。日本經濟是出口導向的,主要市場就是美國,美國人不買的話,日本技術再牛、產品再好也只能堆倉庫裡,後來日本想著印錢來刺激國內需求,消化這些庫存,沒想到玩崩了。
而當時德國也簽了這協議,美國人也不要德國貨了,那為何德國沒崩?就是因為當時正好趕上了東德迴歸,德國統一了,再加上歐盟內部經濟聯絡越來越緊密,互相降低關稅,消費市場的盤子一下子就變得很大,不依賴美國,德國撐一段時間也能把庫存消化掉。
這也是為何有些美國議員指責特朗普對華封鎖技術的手段有毛病的原因,因為中國晶片的進口額非常龐大,需求就擺在那了,你不做我生意,國產自然就能頂上,這是毫無疑問的,只是時間問題。
前段時間日本這愣頭青對韓國晶片原材料斷供得到的也是這種被打臉的結果。晶片製造除了臺灣就是韓國搞得最大,日本沒賣給韓國,臺灣晶片產能又到了極限,被教訓的只有他自己,反而間接推動了韓國的晶片原料的國產替代。
還有澳大利亞也揚言鐵礦石不賣給中國,拜託,沒有你我們沒有巴西嗎,再不濟去非洲也行,中國是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沒有我們澳大利亞只能喝西北風,我們有著龐大的消費需求和財力會找不到賣家?真是個笑話!
所以說,鼓勵生育目的並不是人們想得那樣,把勞動力派去搞代加工,這是低端產業,很多地方都把這類給淘汰了,最近耐克也說要搬去越南製造,並沒有什麼可惜的,在裡面做個流水線螺絲釘也不可能有消費能力。
我們是要實現共同富裕的,就得把大部分人變成中產,我國的目標是要建立成全世界消費能力最強悍的經濟市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當“金主爸爸”的感覺妙不可言,不是麼?
上面分析的是國際競爭力,具體到國內,拉動消費的“發動機”沒有比這個排名更合適了:小孩>年輕的女人>技術。
技術爆發拉動經濟很好理解,衝擊力最強感受最明顯的當屬網際網路了,新一代企業家們做企業幾年內上市身價就高達上百億美元,而大廠的程式設計師也是高工資高福利的職業,還有直播帶貨網紅等等,很多人遲吃到了網際網路的紅利躍升成中產階級,這群人拉動消費非常明顯。
年輕的女人愛美,也捨得為自己花錢,“她經濟”可真不是吃素的,硬生生撐起了大半個淘寶,醫美行業也因此爆發。但是技術的確定性不強,路徑往那邊發展誰也不清楚。就拿日本來說,硬體搞得好直接讓他躋身發達國家行列,而錯過了網際網路又使他掉入了“高收入陷阱”。
日本在新能源領域研究出了大量專利,但他全壓在了氫氣上,而歐美中三國卻大力發展電動車,主流市場都不跟他玩了,沉沒成本又很高難以掉頭,最後結果或許只能是失落三十年後再失落幾十年,“開局是王者,結局是青銅”。
當然,也有技術一直領先的,那就是美國,翻開美國的歷史,就發現美國政府沒什麼宏偉的計劃,按照美國人自己的說法,就是一小部分精英帶著一群白痴在奔跑,自下而上的制度非常適合冒險家創新。
但隨著摩爾定律的失效,基礎科學停滯不前,美國現在也很焦慮,能否繼續靠著技術創新來延續國運,他心裡也沒底兒。
老齡化使得年輕的女性慢慢變少,這是句正確的廢話,但很重要,因為論消費能力女效能頂半邊天。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的重心就會轉移到家庭上,就算不結婚,她們對物質的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從而追求極簡。
剩下的只有孩子了,小孩長大能成為獨立的消費個體,小孩還沒長大就已經是家庭消費的吞金獸,在投資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們賺多少錢都是不夠用的。比如買奶粉你要最好的?坐月子你得請月嫂吧?有了孩子要換新家吧?上學接送吧?發育不好得增高吧?學習不好得請家庭教師吧?
在普通人眼裡,這操作肯定是瘋了,但在中產階級眼裡這還遠遠不夠。他們擔心的不是孩子心情,而是焦慮家長如果不努力,下一代就很容易掉下去,所以中產階級的家長們對孩子的投入是從來不會吝嗇的,這個由小孩激發的消費市場註定是非常龐大。
現實情況也是如此,充滿恐懼和憂慮的人總能激發出各種潛能,危機對某些人來說也是逆風翻盤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