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時代的饋贈
我曾在《人口週期》裡面提過1994-2021之間樓市牛市的內在邏輯,這是時代對購房人的饋贈,也是對抓住行業風口的幸運兒的饋贈。
朱榮斌,16歲考入清華土木系,95-08年任職中海,08-13年任職富力,13-17年任職碧桂園,17後任職陽光城,直至現在離任。
可以說,朱榮斌的工作時間完美覆蓋了這20餘年的牛市。
朱榮斌高光時刻,任職碧桂園期間,將公司從不足千億跨越3千億。到陽光城後,又將陽光城從不足千億跨越2千億。
(二)
時代的塵埃
朱總在陽光城期間,多次購入陽光城股票,吃瓜網友計算顯示,大約耗資1.36億。之間一直未減持。上個月(12月23日)、這個月(1月5日)減持2次,按套現價格和剩餘持股,大約浮虧7千萬。
btw,朱總任職陽光城4年半的稅前薪酬大約2750萬。
所以,順勢而為很重要,謹慎對待每一次投資選擇。
(三)
時代的軌跡是每個人生命軌跡的疊加
經典裡總說不要預測未來,但矛盾的是,我們的每一次選擇,就是基於個人認知對未來的預測。
普通人的一生中金額最高的3大消費品,基本是房子、汽車、電子消費品。無數細分行業基於這3個行業衍生。
除了這3個,再刨去吃喝拉撒,剩下的大頭是教育支出,國家打擊培訓是應該的,因為真沒必要內耗,普通教育已經足夠培養人才,而內卷的培訓不僅費錢,更不利於人民的幸福感。(上海靜安區撫養1個孩子到初中畢業,平均花費是80萬)
同樣,在《人口週期》裡面也指出過一個人的消費軌跡。
而房子作為人一生中第一大消費品,還具有抗通脹屬性,即保值增值,這區別於汽車、電子消費品。
這意味著買房幾乎是普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
然而,課堂裡從沒有教過人們如何買房,同樣,也從未教過大家應該如何炒股。
(四)
地產的中繼
讓我們假設一個新世界,所有人都是全知全能的,都能完美推演未來價格走勢。那麼會怎麼樣?
房產,既然能完美預測,買入時就是完美的合理價,租金也是,房價完美與租售比掛鉤。二手房市場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股票,如果房產還不夠直觀,股票更直觀,所有人完美預測5年後的股票,股票市場變成一條直線,這下賺的只能是公司成長的錢,沒有錯誤的定價波動。假如不分紅,在這樣充分定價的市場,這不就是債券了嗎?
感興趣的人,可以查下為什麼巴菲特說股票就是一種債券。
說到底,在房價、股價上漲中賺的錢,賺的都是彼此預期差的錢,有了不同的預期,於是在5年前的買入中支付了不同的心理價。
必勝的辦法,不就是從5年後穿越回來,對吧?
孫正義投資中的時間機器理論與此類似。
同樣,我推崇的翟東昇教授,在我看來也是試圖尋找必勝的預測方法,他也說過他認為預測長週期的10年期國債利率是可行的,包括他的人口週期的一些觀點,筆者看完歎服。
回到地產,在筆者看來,地產在一場長週期的拐點上方。
不應該,也沒必要大筆押注。
18億平的銷售面積,基本是峰值,就算不是,也基本位於頂部形態中了。長週期會有長曲線,曲線斜率變化不以人意志為轉移。而當下,斜率有見頂特徵。
實際上,地產行業貸款在19年達到29%的峰值後已經被政策壓降下來,個人房貸餘額佔比也基本在這幾年見頂。
這些長週期的趨勢一旦見頂,基本是長週期的下跌,最好情況就是橫盤而已。
這跟人口增長基本是緊密相關的,在人口見頂、出生率不斷重新整理低的預期下,地產難有強預期。
順勢而為,
- 不要抄底老破小(除非能拆遷);
- 不要追高學區房;
- 不要在人口淨流出地溢價購房。
購房應以自住為第一齣發點,購入想對好的地段,儘量往靠近有錢人的附近買,儘量購入有稀缺價值的房產(低密、景觀、商業繁華、交通便利、合理價值的學區等等)。
宇宙第一房企有3條好房子的買地準則,筆者一直記得:
- 最好小學
- 交通便利
- 富人認可
全文完,覺得好就“關注”、“收藏”、點“贊”、“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