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珍寶島戰役後,毛主席不無憂慮地說:“恩來,我看勃列日涅夫決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呢。我們要請‘四老帥’出山,幫助分析國際形勢,關注蘇聯的動向,做好應對準備。”周總理說:“主席考慮的極是,我馬上安排!”
毛主席說的‘四老帥’是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四位身經百戰的元帥。此時“四老帥”處境都很艱難,有的正在挨批鬥,有的早已靠邊站,但在國難當頭,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義不容辭,挺身而出。
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蘇聯此時已經撕破臉皮,中蘇關係被全面戰爭甚至是核戰爭的陰霾籠罩。
蘇聯先是拉攏華沙條約內的東歐7國,企圖組成聯合部隊,駐紮中蘇邊界威脅中國,遭到這些國家拒絕後,又向印度提供100架超音速戰鬥轟炸機、17艘軍艦,在印度洋上的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設立軍事基地。
同時大量向中蘇邊境增兵,由珍寶島戰鬥前的12個師,增加至55個師共100多萬人,其中光是防空兵就有24個師,還在邊境新增多處導彈基地。
蘇聯烏拉爾山以東有35個導彈基地,原來都是瞄準美國和歐洲的,珍寶島戰後多數瞄準了中國境內目標。蘇聯還讓戰略火箭軍副司令兼任遠東軍區司令,用核武器威脅中國的意圖顯而易見。
蘇聯會以什麼樣的手段、多大的規模報復中國?中國應該採取哪些反制措施?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毛主席、周總理和‘四老帥’的腦海中,他們徹夜難眠。
有一天,周總理匆匆來到毛主席辦公室,向主席彙報:“根據‘四老帥’分析研判的結果,蘇聯發動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區域性的侵襲和再次的邊境衝突不能完全排除。”
“噢!何以見得?”主席問。周總理說“‘四老帥’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有兩點:一是從蘇軍兵力上看,蘇聯要發動對我國全面戰爭得集結300萬兵力,至少5000架飛機、20000門火炮。”
“因為蘇聯的戰術常常是集中優勢兵力,以壓倒性優勢,實施快速突擊,搞速戰速決。當年打擊盤踞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蘇聯就集結了155萬部隊、5500多輛坦克、3400多架飛機、26000多門火炮。”
“去年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動用了50多萬人的兵力,至今仍有大批部隊留在那裡。所以他們短時間根本集結不了300萬部隊和那麼多飛機、坦克、大炮等裝備。”
“二是從我軍各兵種戰略分佈上看,我軍沒有大規模集結的部隊,蘇軍想憑藉優勢重兵,打快速殲滅戰的目的難以實現。”
“如果蘇軍膽敢長驅直入,深入我國腹地,必將陷入長期的持久戰難以脫身,那樣蘇軍對歐美的威懾力大大降低,蘇聯自己就會陷入危險的境地。”
“況且天氣轉暖,東北的中蘇界河都已解凍,蘇軍的坦克等機械化部隊無法快速過河展開突擊。”“在邊境衝突方面,蘇聯這次在東北吃了敗仗,下一步很可能在西北的新疆製造邊界事端。”
其實主席已料到蘇聯不敢貿然對中國發動全面進攻,“四老帥”的分析與主席的判斷不謀而合,更加堅定了主席對局勢判斷的信心。
“主席,還有個情況向你報告呢。”“嗯,說嘛。”
“蘇聯派個代表團去參加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追悼會,蘇聯國防部高階官員還藉機訪問了美國五角大樓。‘四老帥’分析,蘇聯很可能想和美國協商聯手對付中國。”
“噢?他們會聯手?”主席問。周總理說:“‘四老帥’分析蘇、美的動向後認為,蘇美、之間矛盾很深,爭鬥大於合作,蘇聯想拉攏美國製裁中國的企圖最終會落空。”
毛主席笑了:“‘四老帥’分析得對嘛!我看美國就不會輕易上當,這說明勃列日涅夫的算盤打得不太高明嘛。”
周總理接著說:“勃列日涅夫想拉攏美國,美國不但不會上蘇聯的當,還願意和我們接近,以此來抗衡蘇聯呢。” “說下去。”
“陳老總認為,尼克松上臺後,面臨國際國內的壓力,幾次講話都談到願與我國就感興趣的問題談判,說明開啟中美關係大門的時機已經來臨。陳老總建議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我們要抓住機遇,力爭改善中美關係,這樣就可以有效的牽制蘇聯。”
周總理說到這裡,毛主席默默地從沙發上站了起來,在屋裡邊踱步邊抽菸,一個偉大的戰略構想在他的腦海裡油然浮現:聯絡美國,牽制蘇聯,從此世界由美、蘇兩極爭霸關係變為美、中、蘇大三角關係。
過了好大一會兒,毛主席緩緩地說:“與美國接觸,我看可以。但步子不能太快。有些老朋友得事先打招呼,讓人家有思想準備。比如越南的胡志明,美軍的飛機還在越南轟炸,軍隊還在越南殺人,我們得顧及人家的感情呢。”周總理表示贊同主席的意見。
再說蘇聯,一方面拉攏美國圖謀聯合扼殺中國;另一方面又持續採取對抗措施,加重對中國的實質威脅。
勃列日涅夫6月初邀請75國的共產黨代表團到莫斯科開會,主題是孤立中國。但因該議題遭到絕大多數代表團反對,勃列日涅夫自導自演的鬧劇以失敗告終。
蘇軍從6月到8月,兩次在西北越過邊界侵入新疆,打死我邊防巡邏戰士38人、牧民1人。
與此同時,蘇聯還在謀劃著對中國更大規模的打擊。
如今毛主席已離開我們多年了,但他讀過的書、做過的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