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1月19日,從馬里蘭州米德堡駛出了一輛不尋常的戰車。與其說是坦克,它看上去更像一輛賽車。該坦克無炮塔,取而代之的是安裝在樞軸式炮座上的勃朗寧M1919A2機槍。另一支機槍安裝在車體前部的槍座上。這輛名為克里斯蒂 M.1928的實驗型坦克是由約翰 沃爾特克里斯蒂的新公司——US Wheel Track Layer Corporation建造。克里斯蒂將自己的發明稱為“M.1940”,暗示其超前的設計。該坦克的主要特點是其獨立彈簧懸掛裝置,如今也稱為克里斯蒂懸掛裝置。
轟動一時
1928年10月,受Charles P. Summerall(1926年至1930年美國陸軍參謀長)批准,克里斯蒂 M.1928在弗吉尼亞州邁爾斯堡舉行首次非官方演示。隨後,美軍決定由克里斯蒂出資進行坦克試驗。從米德堡到葛底斯堡的往返過程中,坦克平均時速達45公里,履帶行駛最高時速68公里,車輪行駛最高時速112公里。第一階段試驗結束後,坦克回到位於新澤西州羅韋的US Wheel Track Layer Corporation並在此進行維修。1929年6月,軍隊試驗結束後,騎兵隊開始測試該坦克。
1929年7月,克里斯蒂 M.1928在米德堡進行試驗
由於克里斯蒂坦克的出現,軍械局更換200多輛M1917坦克的計劃被打亂。M.1928問世之前,最有望成為美國步兵主力坦克的是T1輕型坦克。1928年夏秋季,T1E1坦克完成了從米德堡到葛底斯堡的往返。首次試驗平均時速為14.5公里,第二次為16公里。雖然試驗結果“令人印象深刻”,克里斯蒂坦克的出現卻宛如一顆炸彈,在軍事圈轟動一時。
1929年2月,軍械局發出首批資金申請,用於購買克里斯蒂戰鬥車(軍方未將其歸類為坦克)。12月11日,軍械局負責人建議將為T1E2坦克預留的25萬美元用來購買四至五輛 克里斯蒂 M.1928坦克進行軍事試驗。
1930年初,當Samuel Hoff少將開始擔任軍械局負責人時,情況發生了改變。他認為購買一輛克里斯蒂坦克足以,沒有必要購買多輛。克里斯蒂的宿敵,John K. Christmas上尉提供的一份報告促使了軍械局做出這一決定。汽車工程師協會軍械諮詢委員會(SOA OAK)也在一旁煽風點火。該組織由Clarence S. Williams於1919年建立,用於研發裝甲車。委員會成員痛批克里斯蒂的設計,同時稱讚T1輕型坦克。考慮到Christmas所在的軍械局遊說團一直在試圖推進T1輕型坦克的設計,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在國會山演示全新坦克。 克里斯蒂積極藉助媒體來為坦克做宣傳
請排好隊!
經歷漫長的談判與暗地鬥爭後,1930年6月28日,軍方決定與US Wheel Track Layer Corporation簽訂第89號合同以研發建造M.1928的改進版本。此實驗原型車總共花費55000美元,其中預留6000美元用於測試,1000美元用於發動機改裝。 Christmas上尉被任命為軍械局的合同督察員。用於購買坦克剩餘的資金被退回了國庫。
鬥爭之餘, 克里斯蒂找到了其他客戶,第一個就是波蘭。1929年,軍事工程研究學院(WIBI)代表Marian Rusinsky上尉被派往美國。會見了克里斯蒂後,他了解到US Wheel Track Layer Corporation正在研發M.1928的改進版,代號M.1940。經談判,雙方簽訂合同,由 克里斯蒂的公司為波蘭製造一輛改進型M.1928坦克。坦克費用為30000美元,零件費用3500美元,交期為簽訂合同後90天內。
螺旋彈簧懸掛專利是克里斯蒂成功的主要原因
合同規定,如果規定期限內未交付坦克,違約金不得超過10000美元。波蘭方還試圖以額外90000美元購買一套專利,但這筆交易未能達成。波蘭立即支付了預付款。
1930年4月28日,與波蘭合作僅一個月後,US Wheel Track Layer Corporation又與蘇聯阿姆託格貿易公司簽訂採購合同。蘇聯為兩輛克里斯蒂 M.1940坦克支付了60000美元(分兩期付款),外加4000美元的備件,一套100000美元的專利以及十年生產許可授權。合同要求US Wheel Track Layer Corporation向蘇聯同步最新的坦克設計。此外,羅韋工廠還為一名蘇聯工程師保留了工位。這位工程師便是機動化和機械化局技術部門負責人N.M. Toskin。他於7月中旬抵達美國。8月,第一批127頁的藍圖被送到莫斯科。
1930年夏至秋季,在新澤西州羅韋工廠為蘇聯組裝的兩輛 克里斯蒂 M.1940原型車
現在,除了一個猶豫不決的國內客戶之外, 克里斯蒂還有兩個外國客戶。德國也曾試圖請克里斯蒂為他們建造坦克。 Peter Chamberlain寫道,德國開出了100萬美元的價格,但被 克里斯蒂果斷拒絕了。
簽訂的兩份合同中,僅有蘇聯的合同被履行了。克里斯蒂與波蘭鬧翻,導致合同失效,預付款透過法院被退回。M.1940坦克於1930年12月24日交付蘇聯,比合同規定的期限晚四個月。另外,坦克缺失炮塔和一些裝備,因此蘇聯在最終付款中扣除了25000美元。
艱難獲勝
當載有兩輛M.1940坦克的船從紐約起航時,羅韋工廠正在全力生產軍械局的訂單。US Wheel Track Layer Corporation沒能按時交付炮塔,因此M.1931坦克在無炮塔的情況下開啟了首次試驗。1月22日,在眾多記者的閃光燈下,坦克在羅韋工廠前盡顯風采。坦克輕鬆越過各種障礙物,爬上陡峭的山丘,展示了出色的機動性。雖然該坦克比M.1928型坦克的速度慢,但它已是一輛成熟的戰鬥機器。
1931年1月,演示中的克里斯蒂 M.1931。該坦克在不到一分鐘內行駛了一英里。當時,有些汽車都無法達到這一水平
該坦克與為蘇聯建造的M.1940類似,但也有不同之處。 坦克未採用六速變速箱,而是使用了高爾鏈。車體前部也大有不同,採用焊接工藝取代鉚釘固定。坦克炮塔裝備有37毫米M1916火炮與勃朗寧M1919機槍。
經過初步試驗後, 克里斯蒂 M.1931被送往阿伯丁試驗場。兩個月後,坦克被送回到羅韋進行維修和現代化改造。試驗表明,該坦克還需改進。合同隨後被取消,而M.1931依然歸屬於克里斯蒂。
然而,軍械局不能再繼續裝糊塗。儘管克里斯蒂坦克存在缺點,但其優勢顯而易見。1931年3月25日,關鍵時刻終於到來:US Wheel Track Layer Corporation與軍械局簽訂合同,建造五輛 克里斯蒂 M.1931坦克。三個月後,在1931年6月12日,訂單需求擴大為七輛。然而,政府從未購買原型車。後來,英國將其租用。在英國的試驗產出了巡航坦克Mk.III。
輪履轉換式T3中型坦克,阿伯丁試驗場
這場勝利可謂喜憂參半。研發克里斯蒂 M.1928的巨大開支使克里斯蒂負債累累。即使為蘇聯和美國軍隊建造坦克也無法彌補損失。此時需要的是一個大額軍事訂單。然而,在1930年代初大蕭條開始時,這是不可能的。
第一輛坦克於1931年9月交付,而坦克交付方式值得特別一提。根據合同,每輛坦克價格為34500美元,不含武器裝備、炮塔、發動機、消聲器和無線電。這些零件都被安裝在軍隊基地。我們不清楚這樣做的具體原因,猜測是軍方希望透過這一方式削減成本。第一輛以此方式組裝的坦克於1931年10月9日抵達阿伯丁,最後一輛坦克於1932年3月交付,其中四輛編入騎兵隊,三輛編入步兵隊。
除了最初合同外,美國軍方還加購了兩輛坦克。關於這些坦克的具體引數眾說紛紜。 Peter Chamberlain寫道,這些裝有六速變速箱的坦克最初是為波蘭建造的。然而,波蘭方面的資料顯示他們僅訂購了一輛坦克。令人更加困惑的是,根據美國著名坦克歷史學家Richard Hunnicut的說法,僅第七輛M.1931裝有六速變速箱。騎兵隊中也沒有任何關於該坦克的記錄,在陸軍中只有一輛(7號坦克)。
試驗中的坦克。最前面的是輪履轉換式T3中型坦克,中間是T2中型坦克,最後方是T1E1中型坦克
與實驗型克里斯蒂 M.1931坦克相比,批次生產的坦克做出一些更改。M.1940與實驗型坦克的駕駛員艙門由兩半相同的部分組成,但在批次生產坦克上則不同。其艙門一部分是由駕駛艙左側和車頂組成,另一部分是由右側和前部組成。消聲器改為圓柱形,帶銀色塗層,且後部增加了欄杆。炮塔也有更改:車長圓頂改為固定型,且添加了一個後艙門。
步兵試驗
在阿伯丁試驗場進行大量測試後,三輛坦克於1932年2月至3月被送往喬治亞州班寧堡,並編入第二坦克團的F連。1932年10月25日,該連改組為第67步兵團(裝備中型坦克)。這些坦克的編號為2號、6號和7號,名稱:龍捲風、颶風和旋風。採用高爾鏈的2號和6號坦克被命名為輪履轉換式T3中型坦克,裝有變速箱的7號坦克被命名為輪履轉換式T3E1中型坦克。
除了克里斯蒂坦克外,該團還列入了一輛T1輕型坦克、T1E1中型坦克和T2中型坦克。歷史照片顯示, 克里斯蒂坦克與其他坦克的待遇有區別,甚至連乘員服裝都不同。克里斯蒂坦克乘員在制服外穿有白色連體服,不禁讓人聯想到賽車手的著裝。
班寧堡是國會議員常去的地點
這些坦克在服役期間逐漸發生了改變。在其抵達班寧堡前,美軍便計劃全面裝備此坦克。然而,直到1933年坦克安裝無線電以後,其配置才達到全面備戰狀態。此外,炮塔上加裝了桿狀天線。在使用坦克的過程中還引入了其他更改。在6號坦克颶風上測試了用於高速行駛的擋風玻璃。2號坦克龍捲風的改動更大——消聲器被移除,後部面板被改成艙門,使傳動裝置更加便於觸達。
一列輪履轉換式T3中型坦克
1932年6月17日,步兵坦克的首次試驗是從喬治亞州班寧堡到麥克弗森堡的往返。坦克用車輪行駛了234英里(377公里)。2號坦克龍捲風的燃料系統和輪胎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他兩輛坦克在行駛過程中沒出現任何問題。6號颶風和7號旋風的平均時速分別為21.6和24.18英里(34.8和38.9公里)。經過如此長時間的行駛,駕駛員無任何疲勞感。
1933年1月17日,一份關於T3輪履轉換式中型坦克的報告中寫道:
“步兵委員會認為,輪履轉換式坦克最適合步兵使用,而克里斯蒂坦克超越了至今為止建造的所有其他坦克。” |
委員會建議對克里斯蒂 T3中型坦克進行標準化,並支援將資金用於現代化改造及購買更多同類型坦克。當時,F連的三輛坦克已總共行駛了1403英里(2258公里)。坦克已經破舊不堪,尤其是懸掛裝置,而全新坦克的試驗結果正向。除了良好的機動性和強大的武器裝備,坦克也很易於駕駛。其缺點是裝甲很厚(達12.7毫米),但克里斯蒂的競爭對手也沒能做到更好。
該坦克因高速漂移而滑出路面。這對當時的坦克來說是非同尋常的
除了試驗的正向結果外,克里斯蒂坦克還多次被媒體報道,這對克里斯蒂的聲譽絕對是一個加分項。坦克還經常參加演習,其令人難忘的尖頭外觀吸引著各大軍事媒體爭相報道。
加入騎兵隊
接到步兵訂單時,US Wheel Track Layer Corporation正在為騎兵隊研發四輛坦克,代號為T1戰鬥車。同步兵坦克一樣,T1戰鬥車在交付時也不帶零件,而是由軍方安裝武器裝備、發動機和無線電。
吝嗇的軍械局對裝甲史學家們耍了個花招。當時,軍械局並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給每輛坦克。其中一輛坦克(序列號USA W.404)不僅缺火炮,也沒有防盾。該坦克裝備了一挺12.7毫米勃朗寧M1918航空機槍。傳說T1戰鬥車與T3輪履轉換式中型坦克的武器裝備不同,而該坦克的一張照片使這一傳說得以持續。事實上,其他三輛騎兵坦克的武器裝備與步兵坦克的完全相同。
安裝無線電後,要區分兩者並不難:騎兵坦克的天線裝在炮塔左側的特別載體上。還有一個想法是將坦克裝備的機槍改為勃朗寧M2HB,但這一想法從未落實。
1932年,演示中的T1戰鬥車
騎兵坦克的基地在肯塔基州諾克斯堡。第一機械化騎兵團自1932年1月16日便駐紮於此。它可追溯至第一騎兵團,即成立於1833年3月的美國最古老的騎兵部隊。T1戰鬥車加入美國軍隊恰逢機械化騎兵的建立。
序號為USA W.404的坦克裝備了一挺勃朗寧M1918機槍,而非37毫米大炮
抵達諾克斯堡後,工程師們便立即對坦克進行一系列現代化改造。關於這輛坦克的一個傳說是, 克里斯蒂建造了不僅一輛,而是兩輛裝有變速箱的坦克。這並不正確:變速箱是在諾克斯堡安裝的。最終建成的坦克被命名為T1E1戰鬥車。
另一次現代化改造中用一臺120馬力6缸康明斯發動機取代了Liberty L-12發動機。此坦克原計劃會被命名為T1E2戰鬥車,但這未成為現實。後來,發動機又做了更改。1932年夏天,為了試驗,工程師們在一輛坦克上安裝了一臺M系LFF公司12缸V型發動機。此外,冷卻系統、離合器與傳動軸也被更換。
隨後,這輛被命名為T1E3戰鬥車的坦克並送往阿伯丁試驗場。試驗證明,雖然M系LFF公司發動機比Liberty L-12發動機噪音小,但坦克機動性明顯變差。試驗結束後,戰車的試驗元件被替換掉,配置恢復至最初。
試驗中的M系LFF公司發動機
與步兵坦克相同,騎兵坦克也經常參與測試,其中包括在兩個要塞間行駛。坦克時常被用來向騎兵指揮部做演示。George Patton作為克里斯蒂的支持者,曾經參加過其中一次演示。 Charles M. Province在其《The Unknown Patton》一書中描述了一個插曲。 在獻給Patton的妻子Beatrice的章節中,他寫道:
“她肯定記得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插曲,這與約翰 沃爾特克里斯蒂努力向美國政府出售的新型坦克有關。幾年來, George一直是克里斯蒂戰鬥機器的支持者。1932年4月,他在弗吉尼亞州邁爾斯堡安排了一次坦克演示,以向國會議員和高階軍隊代表展示坦克的威力。當天,這輛名為“克里斯蒂履帶式戰車”的輕型坦克有效展示了其威力、速度及機動性。只見坦克躍過深深的溝壕,衝過河道,全速穿越障礙。沒有人見過如此強大的坦克。演示結束後, George邀請委員會成員乘坐坦克。當所有人都拒絕時,他把頭盔和護目鏡遞給了他的妻子。就這樣,她第二次乘坐坦克完成演示。行程結束後,她滿面春風地從炮塔裡爬出來,沒受一點傷。雖然渾身是土,但卻很開心。後來,一位國會議員走到George身邊,說道:“George,這輛坦克很棒,毫無疑問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坦克。但你也知道,我們不打算採購。即使它滿載著選票開上國會山,我覺得我們也不會採購。總之,我們不會在這上面花錢。” |
變革的犧牲品
同步兵指揮部,騎兵指揮部也建議將坦克標準化,但軍械局不同意。1932年對騎兵和步兵坦克的試驗顯示出優點和缺點。對於像 克里斯蒂 M.1931這樣的革命性坦克,這完全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要基於試驗結論作出相應的調整。步兵和騎兵都抱怨作戰艙狹小,特別是在車體前部。此外,騎兵還反饋炮塔太小,且坦克過重。
軍械局最終決定這些更改將不會在US Wheel Track Layer Corporation的坦克上實施,而是應用於由軍械局與巖島兵工廠合作建造的坦克。主要原因是資金問題。由於T1戰鬥車過於昂貴,軍械局不能按需大量採購,另外保養費用也不便宜。
騎兵隊的T1戰鬥車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克里斯蒂本人。他性格衝動,容易被其他專案干擾。1932年10月14日,軍械委員會完成制定T3E2中型坦克的規格。隨後向14家公司發出招標書,其中包括美國輪軌層公司。結果可預見:11月28日, 克里斯蒂沒拿到訂單,而是American LaFrance公司獲得了建造5輛坦克的20萬美元。
那些已為步兵和騎兵建造的坦克服役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然而,1936年5月,繼續使用這些坦克顯然不划算。因此,這些坦克隨即退役,被放在射擊場上充當訓練目標。如今,唯一存活下來的坦克是2號龍捲風。
儘管結局悲慘,但不能說克里斯蒂坦克一無是處。雖然是本國坦克變革的犧牲品,M1931卻成為了巡航坦克的始祖。它一直是被模仿的物件。BT、T-34、英國巡航坦克,這些戰車都是克里斯蒂坦克的直系後代。螺旋彈簧懸掛一直到今天仍在被使用。人們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觀點:這種懸掛系統只適用於輕型坦克。然而,這些“專家”應該去了解一下以色列重近70噸的梅卡瓦坦克,然後再下結論。
資料來源:
- 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
- 俄羅斯國家軍事檔案館
- 3 克里斯蒂: Armour in Profile #4, Peter Chamberlain, Steveson Pugh, Once Read Books, 1967
- Sherma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edium Tank, R. P. Hunnicutt, Presidio, 1978
- Stuart: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Light Tank Volume I, R. P. Hunnicutt, Presidio, 1992
- A Yankee Inventor and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The 克里斯蒂 Tank Controversy, George F. Hofmann, Military Affairs, Vol. 39, No. 1 February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