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攀比現象的出現是正常的。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別人好,這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上,孩子提出每一個“我也要……”都是經過縝密思考的,這時父母就要注意正確引導。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
方女士有一個漂亮可愛的女兒雯雯,如今滿5歲的雯雯正在上幼兒園,天天對自己形象非常重視,為了梳小辮寧可早早起床不睡懶覺,皮筋、髮卡必須自己來選,不鮮豔的衣服堅決不穿,在幼兒園演出完回家不肯洗臉。方女士每次去接女兒放學,和女兒談論今天發生的事情。漸漸地,方女士發現女兒雯雯老是注意研究和討論其他小朋友的衣著打扮和飾物,甚至纏著媽媽買這買那,方女士讓孩子不要太注意其他小朋友的穿戴,可是發現效果都不大。
李女士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職員,一次聽見8歲的寶貝兒子強強與其他小朋友講自家房子如何大、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多高的職位。李女生一天就緊張了,她想孩子這麼小就開始學會和其他小朋友攀比房子大小,以後該怎麼辦呢?
……
小孩中出現攀比現象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們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別人好,這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孩子們也不例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勢必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思想、好的、不好的,而這個時候,孩子辨別能力還不強,他們會無一例外地接受、複製。這個時候,如果事業成功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較多的談論換車換房等事情,就勢必給孩子形成一種潛在的影響,造成他們同其他同學攀比的現象。同時,由於孩子不可能體會到家裡條件的變化是因為父母辛苦工作得來的,他們往往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輕鬆得來的,長此以往孩子們容易形成一種“不勞而獲”的思想,助長他們對物質方面的過分追求。
條件優越的家長應該有一種平常心,在孩子面前儘量淡化家庭的優越條件,尊重別人,不炫耀自己,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中。而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家長,也應用積極的生活態度引導孩子,面對孩子的一些比較,家長應告訴孩子,人們的生活要求不一樣,快樂的感受也不一樣。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中,力所能及的完成部分勞動,比如自己疊被子、洗紅領巾等,培養他們“一分勞動、一分收穫”的思想。
孩子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虛榮”為基礎的,追求的是“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以顯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過你,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然,孩子的攀比心理也隱藏了孩子的競爭意識,因此要正確加以對待。
一、不要有求必應
家長有求必應會助長孩子奢侈的消費觀念和攀比心態,還可能將孩子引入深淵。作為獎勵可以偶爾為孩子購買一兩件學習用品,這有助於增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不致養成不良習慣。
二、對孩子的消費觀念進行引導
由於孩子不太瞭解人的需求是要受一定條件制約的,往往藉助對比物件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實際上,要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是不可能的。家長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懂得艱苦樸素。
三、干擾孩子的攀比心理
用反攀比或改變攀比興奮點的方法讓孩子明白不能樣樣與人攀比。例如,孩子看到別人的孩子有電動火車時,他也想要,不妨根據孩子現有的心愛玩具,問他是不是每個朋友也都有。暗示孩子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別人同樣的東西,每個人的條件不同,他所獲得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四、發掘榜樣作用
通過歷史名人的競爭故事,有意識的把孩子現有的條件與榜樣做對比,找出他們之間的相同點(千萬不要提不同點),相同點越多,孩子越會向他們看齊,促進攀比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五、將攀比轉為動力
其實,孩子與別人攀比,說明孩子當時的心理有競爭傾向,想達到別人同樣的水平和超越別人,如果能抓住這種心理,讓孩子在學習、才能、意志力、良好行為等方面攀比,正確引導孩子發奮努力,將攀比化為動力,讓孩子設想實現自己的需要,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此外,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瞭解認識更多東西,培養孩子對文學、歷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識的興趣,可以有意識的讓孩子更多地接觸鋼琴、舞蹈、繪畫等方面的知識,和孩子一同選擇其真正喜歡的專案,增強其在這方面的造詣。孩子的關注點轉移了,就不會太侷限於與其他夥伴攀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