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侯 兵
來源:華語智庫
1月6日,俄“軍事政治分析”網站發表了普羅赫瓦季羅夫題為《哈薩克騷亂:“機動閃電戰”與英國技術》的文章,原文如下:
近日哈薩克大規模騷亂呈燎原之勢,三天時間最初手無寸鐵的“抗議者”竟讓這個大國陷入一片混亂,其中的深層原因值得我們認真分析。
暴恐分子的“閃電戰”突如其來,造成了災難性後果,集安組織不得不應哈薩克之邀緊急派遣維和部隊,假如僅僅是“自發”的抗議絕不可能達成這種效果。抗議者體現出西方情報部門戰術破壞行動的典型特徵,因此,根本談不上什麼“自發”抗議。
在哈薩克大量抗議影片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成百上千的暴躁年青人在街頭狂奔,向警察、軍隊、行政大樓發動攻擊,對預先準備的武器瞭如指掌,奪佔電視中心,構築街壘。
一群來自國家南部、西部,即小玉茲地區的暴徒突然現身於哈薩克多個大城市。這是哈薩克最貧窮的下層,之前主要去國外打工,現在卻被有關勢力收買,用來摧毀所謂“腐敗”的政權。
不久前正是這樣一群殘暴、狂躁的青年在亞美尼亞發動了“顏色革命”,目前又在哈薩克故伎重演。亞美尼亞總統帕希尼揚作為集安組織集體安全委員會輪值主席,宣佈向哈薩克派遣維和部隊捍衛憲法秩序。
之前亞美尼亞街頭集會的成功行動使用了最新的顏色革命技術,與烏克蘭街頭集會、俄羅斯2011-2012年的“沼澤”事件迥然不同。亞美尼亞著名軍事專家阿爾祖馬尼揚指出,新抗議技術的實質在於,分散做出決策,並不存在統一的抗議中心,因此當局“無法制止具體人”。
抗議者的新戰術基於特有的社會網路,即這一技術基於絕對的信任,“想要滲入這一系統十分困難,甚至根本辦不到”。因此,只有“最初就參與方案制定的資深‘鼴鼠’ ”才能滲入抗議者的網路。
這是英國軍情五處的慣用伎倆,多年來一直“監護”北愛爾蘭的年青人,讓他們加入激進的“愛爾蘭共和軍”。當年沙皇衛隊對革命者也採用了同樣的戰術,利用自己的間諜幾乎實現了對所有反對黨的控制。
多年來外部勢力苦心經營,建立了秘密活動的間諜網路,這些勢力中,美國、英國首當其衝。顯而易見,美國、英國已經在哈薩克建立了秘密的間諜分支網路。此外,大量外國非商業組織也在“言論自由”、“資訊交流”、“人權”問題上推波助瀾。
亞美尼亞軍事專家認為,儘管“顏色革命”的新技術不久前才出現,但秘密的間諜“沉睡網路”在中亞、高加索早已存在,K時一到,社會抗議網路技術就立刻投入使用。
此次哈薩克抗議活動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抗議者封鎖關鍵的交通線。騷亂參與者“創造性地”再現了謝里夫·侯賽因的戰術,1916-1918年“阿拉伯大起義”期間,他巧妙地破壞了奧斯曼帝國的交通線。
此次騷亂難道看不到英國的蛛絲馬跡?
不禁令人想起了1991年8月布熱津斯基會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委員會礦工工會領導時提出的建議。當時他與美國國防部長顧問伊克列一同建議礦工應聯合鐵路工人舉行罷工,這樣可以切斷交通線,讓當局深陷困境。順便說一句,之後烏克蘭礦工的罷工正是再現了這一場景。
目前哈薩克的抗議“閃電戰”似乎複製了五角大樓的“多域戰”構想,當年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的米利上將在西點軍校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多域戰”構想,將美國步兵的新戰術稱為“網路蜂群”,分為四個階段:找到目標、集結、攻擊和分散。
此次哈薩克的暴亂分子正是如法炮製。區別只是起初警察意志薄弱,幾乎不做任何抵抗,因此,沒有分散階段。從一開始預有準備的“抗議者”,實際上是武裝分子就對目標發動了精準攻擊。
CNAS專家費什指出,“網路蜂群”戰術基於所謂衍生。衍生——生物自組織的樣式之一,不必經過籌劃、控制就可以形成複雜的結構,甚至個體之間沒有直接聯絡。衍生是白蟻集體協作的重要方式(數以百萬計的白蟻居然能夠在沒有中心協調的情況下,透過分工與協作建造結構複雜的蟻巢!)現在成為大規模抗議者展開協作的方法。蜂群衍生可以自組成群,憑藉明確的規則(找到目標、集結、攻擊、分散),不需要電子通訊就可以展開行動。基於一勞永逸的規則(找到目標、集結、攻擊、分散)做出決策,“取代了需要對具體情況做出回答的指令層級結構”。
“小頭目”可以迅速利用上述規則,不必依賴上面的指令,這大大增強了團伙的機動靈活性。
當局試圖平息抗議活動時,面臨阿爾祖馬尼揚所說的集會技術,此時會遇到問題,因為與我們打交道的是基於非常規活動的技術:“機動、攻擊戰術,只要常規力量一出現,馬上撤退。再加上自同步和橫向的指令性指揮方法——下級層次自己做出決策:如何行動,選擇何處作為下一次攻擊的地點”。
因此,斷開網際網路並不能制止哈薩克的抗議活動,只會讓強力部門難上加難。抗議活動中,警方逮捕了民粹主義反對派的一名頭目馬邁,情況沒有任何改觀,示威活動反而愈演愈烈。對馬邁進行了嚴刑拷打,但最後不得不將其釋放。
“多域戰”(軍隊還是罪犯實施,差別並不大)的主要內容是訓練能夠自主行動的“蜂群”,最早這是德國將軍塞克特提出的方法,他恢復了魏瑪共和國的國防軍。
塞克特建立了精幹的軍隊作為高度職業化的骨幹力量,一旦K時來臨,可以迅速擴充為龐大的軍隊。國防軍的每名列兵都按下列標準嚴格訓練:未來可以成為士官或軍官。透過這種訓練德軍的小分隊能夠獨立展開行動,無需等待上級指揮部的命令,二戰初期這一方法讓德軍所向披靡。
基於米利的四個通用規則(找到目標、集結、攻擊、分散)展開目標明確的獨立行動,與塞克特的思想密不可分,“伊斯蘭國”的武裝分子也借鑑了這一成功經驗。
武裝團伙在哈薩克實施抗議“閃電戰”戰術,明顯體現了西方教官指導下經過長期高度職業化訓練的最新“成果”。假如此次哈薩克當局不能抓住訓練閃電戰“小頭目”的幕後黑手,並肅清這些隱患,類似事件捲土重來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