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七十五。(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洩;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黃帝內經•陰陽別論》
(接前文)很多人經常說彭博士,我吃點東西就頂住,頂在哪裡?不是頂在小肚子那裡,而是頂在心口窩,心口窩這個位置對應的就是膈肌的位置,很多老百姓就說胃裡邊堵得慌,其實他說的也是膈的位置,所以這地方叫做氣不通,阻塞不通的意思。什麼樣的病會出現呢?第一個是我們以前講的像心下痞,上下不通就會出現。(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還有一個就是很多人上熱下寒,牙上火、眼睛上火、耳朵上火,高血壓,上頭都是熱的,然後血壓還高,腳底冰涼,然後一吃飯還堵在心口窩,下不去。這在《黃帝內經》這種最原始的文本里邊記載為者隔,有的時候記載為痞,像《傷寒論》裡我們定的定義就是痞,上下不交通了,就相當於否卦,《易經》六十四卦當中的否卦,講的就是這種狀態。
就得給他開隔,把隔給打通,把氣給順下去。不同的醫家就有不同的治法,我們以前也講過,朱丹溪可能就用越鞠丸,張仲景有可能就用半夏瀉心湯或者三黃瀉心湯或者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用瀉心繫列。在臨床上我個人比較喜歡用瀉心湯的思路,再加上一些疏解肝氣、行氣解鬱、化溼理氣的藥物一起來進行治療。
因為我的想法不見得是說非得用古代某個名方,只要是說這個方子疊加起來效果好,那麼咱們就用疊加的方,就是叫做“用師古法而不泥於古方”,就是這句話,就是從事或者師從古代的名醫的方法,像醫聖張仲景的方法,咱們要師從他的方法,就是取法於他們這些非常好的思路和治療方法。
古方我們要化裁到現代人身上來用,比如說古代那些方子有很多劑量都很大,像張仲景的很多方子都是三十多克起的,像法半夏,用了三十多克,那怎麼行?咱們臨床上現在的國家藥典規定不能超過九克,半夏的量不能太高了,所以這個矛盾怎麼化解呢?就是說為什麼國家藥典這麼規定的?如果是量太大了之後,確實對於一些人的體質是不太適應。
這種情況下咱們怎麼進行調節呢?就得用其他的一些藥給加強功效。可能就會用到陳皮、木香,或者砂仁、焦三仙這些藥。像朱丹溪還用到香附,要是有火用梔子清三焦之火,也都非常好的思路,咱們都可以借鑑。所以在臨床上,我們要靈活變通,尤其是在現代的臨床,很多人去醫院檢查不是特別重,但是他自己特別不舒服,像有很多人就說:彭博士,我就渾身都不舒服,身體有的時候脹,那裡不通,感覺渾身沒勁,但去醫院檢查,除了血脂高點,有點脂肪肝、肥胖點,還沒查出什麼大毛病。這怎麼調呢?這其實就是中醫比較擅長的一個領域,就是給他調整的氣血、調整氣機、調整五臟,用這個思路把身體的調理平衡了,透過一段時間的調理之後,就會覺得渾身輕鬆,堵塞不通的地方也也通了,渾身也有勁,原先後背像背了一口鍋一樣,沉重,腰還酸,現在都好了,腰也不酸了,後背也輕鬆了,睡眠也好了。這說明中醫在調整氣機方面有自己的擅長的地方。
剛才講了隔就是否塞不通,中間堵住了不通,這其實某種意義上就是脾虛。所以跟前面少氣懶言又對上了,少氣懶言,這是不是就氣虛?脾虛的人大多數都是少氣懶言。善洩代表什麼?脾胃虛寒,所以說經常拉肚子,經常腹瀉,比如說很多人一吃點涼東西大便稀,我以前治的一個患者,他就是一吃點水果,就容易腹瀉。還有的人一吃點比如說酸棗做的糕點,腹瀉,一吃點水果做的什麼東西也容易腹瀉,他的腸胃比較敏感,一吃點涼東西更不敢吃,一吃涼的也腹瀉,一吃點硬的也不行,也肚子疼、也腹瀉,這就說明脾胃之氣不足。
脾胃之氣不足,脾虛這是一個病機,就會出現少氣善洩,其傳為隔,上下不通、飲食不下這種情況都會出來。其實他的病機就是脾胃的問題,脾胃的問題為什麼還要說一陽發病呢?因為需要誰來疏導,需要三焦和少陽來進行疏導。所以五臟都是通著的,不能說是隻顧脾胃而忽略了肝膽,也不能只重視肝膽而忘記了脾胃,五臟都是通著的。所以這段話我們連起來理解,就是說少陽經的發病,也就說少陽膽經和少陽三焦經要是發病,生髮之氣就會減少,人的這個氣就會不足。有的人會患咳嗽,或者是容易出現腹瀉這種情況。如果是疾病久了,之後就會發生轉變,就變化為心虛、怔忡、心慌,或者表現為飲食不下、格塞不通這種情況,這就是對這段話的理解。
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七十五。(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宣告: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宣告: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