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八十三集“偷渡陰平”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魏景元四年,蜀炎興元年(263年)秋天,魏國司馬昭下令各路大軍攻打西蜀。姜維駐軍把守劍閣,鍾會進攻姜維,沒有攻下來。鄧艾給朝廷上書:“現在敵兵大受挫折,應乘勝追擊。從陰平沿小路、經漢德陽亭,奔赴涪城,距劍閣西有百餘里,距成都三百餘里,派精悍的部隊直接攻擊敵人的心臟,劍閣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那麼鍾會就可以沿大道前進。如果劍閣的守軍不退回去,那救援涪城的兵力就少了。兵法言,‘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攻其空虛之地,一定能打敗敵人。”
這年冬天十月,鄧艾自陰平行走百餘里,全是無人之地,鑿山開路,架設棧道,山高谷深,十分艱險,加之運糧十分困難,形勢近於危險。鄧艾用毛氈裹住身體,推轉而下。眾將士都攀木緣崖,一個一個前進。首先來到江由縣,西蜀守將馬邈投降。隨後直取蜀漢的都城成都,劉禪開城投降,蜀國滅亡, 著名的三國鼎立時代宣告終結。
影片載入中...
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道現在哪裡?
據有關專家考證,陰平古道遺址在今甘肅省文縣鴣衣壩至江油關(今四川平武南壩鄉)。陰平小道起於古陰平郡今甘肅隴南文縣的鵠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鎮),全長265公里,長度與《三國志》記載一致,名稱也與該書記載吻合。
有關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小道,《三國志》也有記載。"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從三國志的描述來看,當時這一計劃實現的難度之大,陰平道地勢之險要。可以說鄧艾當時的想法是非常大膽且冒險的,因為從陰平進蜀漢這條路很難走,或者說,這根本就不是一條正常意義上的路,一般人根本無法穿越,這七百餘里都是"無人之地",也就是說,陰平道方圓幾乎是一片原始森林。
古代歷史地理著作《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入蜀有三道,除峽江道之外,還有金牛道和陰平道,其中陰平道是“用兵者不可不識”的天險。
據現代有關專家考證,在陰平道上發現了多處圓形、方形棧橋柱孔、棧閣及棧橋橋墩遺蹟。發現的大型棧橋立柱孔,為今後進一步認識同類型的棧道立柱孔的時代判斷提供了確切的證據。結合文獻的明確記載,認定為這樣大型圓形柱孔與棧孔的時代定為三國時期是與歷史事實相符的。陰平古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歷代除了當地農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戰爭需要才用此道。
摩天嶺,位於川、陝、甘三省交界處,是甘肅文縣與四川青川縣的分水嶺。在三國之後的兩千多年曆史,青川白水關、摩天嶺一帶一直都是戰略要地,歷朝歷代在這裡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戰役。
1935年4月10日,紅三十一軍在此阻擊胡宗南部,在這高山密林之中,紅軍挖塹壕,築工事,與敵人激烈交火,持續戰鬥了整整十八天。數百名紅軍戰士殞身於此,但也致使胡宗南部損失慘重。在紅軍長征時,李先念曾率領紅軍走過此路,後來人民解放軍解放青川、江油時曾走過此道。
摩天嶺上,海拔2730米處,有一大草坪,其草特異,每年夏季,遍開紅花,像一面巨大而鮮豔的紅旗迎風招展,傳說自從紅軍在這裡打仗後,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了這塊土地,這些草才開出紅花來。紅軍為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激戰摩天嶺,又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紅軍戰壕
在武都區城東20公里處,有一處著名的古棧道——險崖壩古棧道,西起武都漢王鎮固水子村,東至武都區桔柑鄉上陳村和尚溝,全長兩公里,是陰平古道上與鄧鄧橋、陰平棧道齊名的三大古棧道之一,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這條棧道一直是古代往來於陰平古道上的行旅客商最畏懼的路段,也是陰平古道上歷史人文與自然風光相融合的、最為險峻壯觀的旅遊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