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印度,我們都知道它擁有超過了百萬人的龐大規模的武裝力量,但是,在說起制式裝備上,印度留給人們的感覺並不出眾,甚至是狠拉跨,因為在他們的制式裝備裡面,充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製造的裝備,鮮有本國的主力裝備。
另外,如果仔細檢視就會發現,在當下還是主流的美式裝備裡,印度雖然也列裝了一些美製裝備,如C17、C130等運輸機,但整體的比例非常小,相反,無論是陸、海、空,主要的裝備都是來自俄羅斯,如空軍的蘇30MKI、米格29系列;陸軍的T90\T72坦克;海軍的維克拉馬蒂亞號航母、基洛級潛艇等。
一對比起來就發現,美製裝備在印軍序列中非常稀少,特別是戰鬥機,壓根就沒有美製零部件的身影,大部分是俄製裝備的天下。一般來說,印度大批次裝備俄製戰機,和“吊死在一根樹上”沒啥兩樣,而在效能上,美製戰機完全不落後於俄製戰機,反而是更加暢銷,那麼,為什麼印度會沒有裝備一架美製戰機呢?是看不上還是另有原因?
探究印度為什麼不購買美製戰機,這其中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使用歷史原因;二、跟巴鐵也有一定關係;三、印度受不來引進美製戰機的條條框框,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那麼第一個,使用歷史原因。我們知道,印度在殖民時代的數百年裡都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不論是在文化還是武裝方面都幾乎是全面的英化,也有著一支由英國殖民者統領,由印度本地人組成的英式武裝,這支武裝的裝備完全是英國造。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在印度組建了一支航空部隊,起初由4架Westland Wapiti螺旋槳飛機組成了一個飛行中隊,數年之後又加入了英制颶風、噴火戰機以及美製復仇者俯衝轟炸機等,再後來就是裝備米格21、鷂式戰機等,80年代換裝幻影2000、美洲虎、米格29等,90年代之後則是蘇30等,10年代則是陣風。因此從中也可以看到,印度列裝的戰機一直都是以歐洲和蘇制裝備為主,尤其是蘇制戰機一直都是主力。
長時間地使用蘇制和歐洲制戰機,自然而言飛行員有著使用蘇制和歐制的習慣,並且組建起了相對應的飛行員培養體系和後勤保障體系,而一旦換裝美製戰機,這必然也會增加後勤壓力。這是其一。
其二,為什麼說跟巴鐵有關係?因為巴鐵歷史上就一直使用美製戰機,現在巴鐵的主力機隊,仍舊是由美製F16戰鬥機組成,而印度要列裝美製裝備,必然也會以十分暢銷的F16和FF15為主,尤其是F16。在巴鐵也列裝有F16的情況下,印度也列裝必然會引發不利的聲音,這就不單純的是軍售的事情了。
那麼至於F15,印度如果看上也必然是最新式的F15EX,但是F15EX可並不便宜,以美軍的首批8架F15EX為例,其總額高達12億美元,單價高達1.5億美元!即便後期規模化生產了,F15EX的單價也低不到哪裡去,即便是一億美元一架也不便宜,畢竟F35的單價也僅為8000萬美元左右。
另外,F15EX的使用成本也不低,此前美軍也統計過,該機每小時的飛行成本高達27000美元,不菲的單價和高昂的使用成本,對印度來說很難承受得起。而若是裝備美製戰機的話,除了需要支付一筆鉅額的戰機採購費用外,還需要引進相應的配套設施,這又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至於其三的裝備美製戰機的條條框框,則是最重要的原因了。我們知道,印度也是擁有核打擊能力的,但印度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並不成熟,尤其是空基核打擊方面,他們並沒有轟炸機,因此他們就要求裝備的主力戰機需要擁有核打擊能力,比如花費單價超過2億美元裝備的陣風戰鬥機,就具備了核打擊能力。所以對於這點要求,美國是很同意的。
另外,他國裝備美製戰機,也需要接受一些美國的條件,如一旦將這些美製戰機投入到攻擊行動中,需要先徵得他們的同意,否則就不行,最典型的就是巴鐵在19年2月的空戰中,使用梟龍擊落了米格21,原因就是白宮不允許巴鐵的F16出戰。對於印度來說,花了巨資買來的戰鬥機,卻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使用,這顯然損害了戰略自主能力,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