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圍,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劉峙部10個整編師約30萬大軍,進攻已經處在包圍中的共產黨中原軍區李先念部5萬人。
李先念部主力於1946年6月26日,分兩路突圍,沿途粉碎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殲敵5000餘人,於1946年7月下旬分別進入陝南和鄂西北地區,組成鄂豫陝軍區和鄂西北軍區,儲存了力量。其中皮定均部一個旅假扮主力,吸引國民黨主力部隊,在重重包圍之中,左衝右突,掩護主力突圍,皮定均旅保全完整建制,全身而退,20多天,行軍1000多公里,到達華中。
在正式開打之前,中原軍區的地盤,已經被國民黨軍壓縮到只剩原來面積的十分之一,難以騰挪,險象環生。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皖南事變不會重演。在國民黨軍隊全力進攻下,李先念部雖然遭受了很大的損失,但是,儲存了主力。國民黨軍連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其戰鬥力的最大值,僅限於此:人數和武器佔盡優勢,在兵力6:1的情況下,只能傷其一指而不能斷其一指。
中原突圍即是解放戰爭的初始之戰,也是解放戰爭第一年戰爭的縮影。
解放戰爭第一年,國民黨軍隊戰略進攻,共產黨軍隊戰略防守。國民黨軍隊人數和武器佔絕對優勢,但是,國民黨軍隊包括五大主力,沒有打過任何一次殲滅戰,反而屢戰屢敗,人和武器不斷地輸送給對方。共產黨軍隊越打越多,越戰越強。
戰爭伊始,解放軍總兵力130萬,國民黨軍隊總兵力430萬。雙方兵力之比大約4:1。蔣介石和陳誠曾經信心滿滿地說,半年內在軍事上打敗共產黨軍隊。其實,這是蔣介石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毛澤東所代表的人民力量。
回想紅軍時期,國共兩黨軍隊之比達到了10:1,如此絕對優勢,國民黨軍隊也常常吃敗仗。那麼解放戰爭伊始的4:1又將如何?蔣介石和陳誠恐怕是沒有仔細算過賬。看看共產黨這邊,毛澤東主席則把消滅敵人數量的任務分攤到各野戰軍,各野戰軍往往超額完成。
毛澤東主席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唯武器論者。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解放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戰略進攻,國民黨已經自顧不暇,顧頭顧不上尾。
解放戰爭第三年,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包圍即意味著殲滅。國民黨任何一支精銳軍隊只要被包圍就意味著全軍覆沒。
解放戰爭中,無數戰例證明,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