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野雲(1325~1393),江西人,原是生於元末、活動於明初的一名道人。元末時下山作為軍師,輔助陳友諒的紅巾軍,和朱元璋率領的、劉伯溫當軍師的起義軍,逐鹿天下。後來,陳友諒敗亡,何野雲浪跡天涯。因渾身蝨子,蓬頭垢面,行為怪異,故民間大其號為“蝨母仙”。據民間傳說,他精通玄學,善卜天機。
而杭美村,位於惠來縣東南部,大架山西北方。始創於東漢末年。其時,三國鼎立,漢室子孫逃亡至此,始創劉厝圍。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北宋,有陳氏人家遷入……。隨著歷史的變遷,劉厝圍幾易其名,後稱杭美,至今。近兩千年曆史的杭美村,與一個人的關係至為密切,那就是上面提到的元末明初的傳奇人物——蝨母仙何野雲。
蝨母仙雲遊至杭美村時,得陳氏族人厚待。為感其恩,他為該族尋找龍脈,擇址全鄉中心區建造陳氏宗祠,後背倚金獅峰,太平山稱筆峰。祠堂座東朝西,祠後有自大架山綿延而下、呈虛線狀的一列半隱半現的石頭陣;祠堂前,修造了五個水池,取意“明堂容萬馬,名聲甲天下”;再往前是平坦的田地;前向頭徑嶺麵包石,成為鞠躬案,稱為印石,一條不高不低的山嶺似橫陳的大案床,案上有一塊印鑑似的巨石。據說,在每年某一個時刻,太陽落山時,巨石的投影會映照到祠堂的天井裡。
有聯一對,曰:
印石朝來,五馬堂前呈瑞色
筆峰拱對,八座門外映祥光
蝨母仙看杭美東南方,土名黃頭埔至抹港溝一帶,有沙漠吹帚所破,周圍立四條石丁,寫“來龍進寶”四個字立於各方祭沙,現存坑仔庵後一塊為記。號召開大巷口池,是林厝圍的面前局,自有一片石橋在水溝上,長二米七、寬二米,土名池仔田(即在色頭新厝右側,現以沙壓),歷代凡嫁出送喪,必經過此橋。全鄉前有螺槽溪暨五湖會局,後有五山:獅地山、虎頭山、煙堆山、尖山、大徑山,稱五山落脈。大徑潭,稱龍上天池,隨龍水流至中心區牛車巷水,出面前洋。再有五峰:牛角石峰、疑吳山峰、坑仔山頭峰,山頭頂埔峰、陳厝山頭峰,稱秀麗之五峰。
蝨母仙勘得此地為“眠牛”地。為不讓“牛”睡著,在村子南側一處(也許認為是“牛耳”吧),教陳氏族人建了一座小寺廟,讓寺廟的鐘聲天天敲響,使“眠牛”不眠。至今,小廟仍然香火不斷。
不臨海的杭美村,現在人口一萬多,在本地並不算太大,一個很平凡的農耕村莊。但這裡具有較為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世代人才輩出。現在,對蝨母仙何野雲,杭美村的陳氏族人尊為先師,敬為神明,在其宗祠內專設一龕,六百多年來,族人凡祭拜祖先,也虔誠地祭拜蝨母仙何野雲。
供奉蝨母仙的廟宇
一代梟雄陳友諒軍師,易名何野雲,民間稱蝨母仙,成為潮汕地區一方保護神,乃是潮汕一大獨特的民俗。蝨母仙何野雲因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人心,昇仙後潮汕各地都有廟以紀念仙師,四時香火旺盛。潮汕人為紀念何野雲,建廟供奉。主要有:潮陽貴嶼何僊陵、仙湖福天宮、仙城安樂三仙宮、揭東風門古徑三仙廟、博羅普濟寺、普寧樹腳村雲昌殿、潮南峽山龍尾廟、揭西黃山王公廟、潮州鰲頭龍尾廟、汕頭岐山古廟、金港龍尾廟、南畔寮龍尾廟、高埕古廟、佳和善社、東墩龍尾廟、徑腳三仙廟、兩英鶴豐紫雲觀三仙廟、揭西仙坡鄉三山永峙廟、洪陽蝨母仙廟以及澄海港口龍爺廟等。現潮汕祭何野雲(龍尾聖王)的廟宇達60餘座,義社(父母會)龍尾聖王神壇更是無法統計,僅汕頭龍湖區下蓬鎮各義社(父母會)會所供奉龍尾聖王就多達近百座。
蝨母仙曾經是陳友諒的軍師
根據各種史料及民間傳說均明確地記載 “蝨母仙”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得到潮陽縣誌的記載,為唯一的官方檔案,這點毋容置疑。蝨母仙“何野雲”確有其人,但並非真實姓名。另外從生活常識來說,我們會把自己的情況告知身邊比較親近熟知且信任的人。蝨母仙為仙城趙氏建了城寨、建了趙氏宗祠、一世祖五千公墓米缸地(傳為遷骸骨)、二世平田公祖墓雙鳳朝案、三世碧川公祖墓虎地,做這麼多工程,其跟趙碧川必然非常熟悉,且交情深厚。所以趙家應該是知道蝨母仙的身世的,從仙城流傳下來的說法,蝨母仙曾經是陳友諒的軍師。蝨母仙何鳳港盧氏,蝨母仙為鳳港盧氏建了欹寨門、四世祖公墓飛鳳地,四世祖母墓石壁嶺雞母石,他們交情亦絕非泛泛,蝨母仙在鳳港還有一養女。按照常理,在長期相處的情形下,蝨母仙必會跟他們透漏他自己的身世:陳友諒軍師的身份。現在仙城和鳳港流傳下來的說法,就是蝨母仙曾經是陳友諒軍師。這與廣泛流傳在潮汕民間的說法是一致的。潮陽縣誌亦印證了這個說法。
據記載,何僊者,俗稱蝨母仙,化名何野雲。即公元1362年,何野雲事助陳友諒,與朱元璋爭雄天下,後來戰敗。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朱元璋統一天下,改號明洪武元年。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何野雲,來到了潮汕,便開始隱逸於荔枝巖,風門古徑野雲巖,徑腳仙寮,桑浦山金雞把後門,鳳港,山門城等地。何仙行蹤飄忽莫測。到了後來,便經常居住在鳳港盧氏四世祖盧寬家中。並以擅長造祠堂廟宇、名勝亭閣、圍築鄉里、造橋通津、掘井泉、修築渠道以利航運著稱鄉里。何仙還以善占卦、擇風水稱譽鄉眾。何仙又被稱為地僊,其足跡廣佈潮汕各地。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何仙逝世,享年68歲。盧氏主人,遵其囑咐,在鳳港鄉外鳳頸處,為他修築了一處墓穴,並鐫其銘曰:何僊陵。
據光緒十三年(1884)《潮陽縣誌》卷十三雜錄篇中的原文記載:“明初有蝨母仙者,精於青烏之術、至潮陽為人擇地,而多不扦穴,聽人自得之,矢口成讖,後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處,則多吉地,故人往往陰識之以為驗。或曰:即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然終不得而詳,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有冢累然,傳為所葬處。”
何野雲墓位於潮陽區貴嶼鎮鳳港鄉鳳頸下手砂,碑文為“元地僊蝨母山先生墓,鳳港主人盧立,光緒十三年(1887)重修”。據重修仙陵碑記所載:何仙師享年六十八歲,逝於1393年,此穴位乃仙師生前已相中。光緒十三年重修其墓,至1996年又重修。墓旁有何僊紀念祠。(照常理,墓碑應該寫的是姓名,仙師墓碑沒有寫姓名何野雲,而是寫蝨母山先生,估計是因為“何野雲”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蝨母仙的真正姓名)
汕頭電視臺報導 潮陽縣誌記載 蝨母仙年輕時是陳友諒的軍師
蝨母仙在世時是一位道人的推測
從一些傳說,比如“鑿仙泉救難”、“坑水變酒嫌無糟”等,可知蝨母仙何野雲當時是以道人的形象行走在潮汕大地的。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中言道:“誰識仙風道骨”,進一步證明蝨母仙何野雲是一位道人,這個事實也有上面多方文獻證明。鄒普勝是白蓮教徒,也是一位道人,所以蝨母仙何野雲有可能就是鄒普勝,這個結果只是可能而已。
“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的化名是符合邏輯的。先簡單從這兩個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從何而來”,或者說“不願告訴世人自己是從何而來”的意思;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換姓後隱居山林”之意;“野雲”就更好理解,意思是“從此不問政治,不捲入俗世紛爭,不貪俗世凡塵的榮華富貴,甘心寄情山水,過閒雲野鶴的生活,樂得安逸超脫。”這樣理解則完全與史料記載及民間傳說相吻合。
據知情的鳳港鄉里人介紹,在1970年破四舊,立四新時蝨母仙墓被開掉,裡面存一副道袍和一支塵拂,據此可知,蝨母仙在世時是一位道人,這是確鑿的。但並不能證明這只是一座衣冠墓,為什麼呢?據遷墳有經驗的人介紹,在潮汕比較潮溼的環境中,骸骨埋到地下,如果在山地乾燥的地方骨頭可以存在三百年左右。當然我們這裡講的是潮汕民間的安葬方法,而不是像埃及木乃伊那種經過特殊加工且極度乾燥的地方,骸骨可以存在千年以上。而在潮溼的地方,幾十年就化沒了,成為泥土。這個經驗是得到多方證明的,而且他曾經遷過一座30年左右的墳,裡面的骸骨就已經化沒了。所以照這樣分析,蝨母仙的墓是座落在潮溼的練江邊上,甚至有時候發洪水時水會漫過墳埕,因此蝨母仙的骸骨不能儲存太久。蝨母仙逝於1393年,距1970已經577年了,近600年曆史其骸骨極大機率已經化為泥土。綜合上述,可以得出結論,蝨母仙在世時必是一位道士。這與流傳於民間的很多傳說的形象相符。
思考1:朱元璋為什麼沒徹底追殺陳友諒軍師?
從另外一個史實來推測,為什麼朱元璋不會追殺失蹤了的陳友諒軍師。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死後,陳理率眾退入武昌據守,眾將擁友諒兒子陳理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陳理降,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遁入佛門(在福建泉州晉江靈源山上隱居,採藥救人,當地有很多他的傳說。後來活到99歲,明朝已經換了三個皇帝。作為曾經跟張定邊共事過的陳友諒軍師,到潮汕而為地僊,他們兩人算是各有所歸了),後朱元璋封陳理為歸德侯,禮送陳理出境入朝鮮,後終老於朝鮮。朱元璋對陳友諒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陳友諒的哥哥陳友才得到父母侄兒安全的訊息後,也率部投降。
思考2:手上沾過血的陳友諒軍師有可能是仙嗎?
《楞嚴經》中有言:“無一眾生而不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這兩句經文的方便說法。在佛家看來,眾生皆有佛性,即便是過去作惡多端的“壞人”,若能改換心性,棄惡從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譬如《法華經》當中,佛陀就為“出佛身血”的提婆達多授記,未來當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這樣成了勸導惡人停止作惡,一心向善的經典之語。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思考3:"傍名人"現象
近年來各種"傍名人"現象見諸於報道,網路搜尋很多這方面的資訊。名人故里爭奪之風愈演愈烈,從神話傳說、三皇五帝,到先秦諸子、三國群英,甚至佳麗、反派。風起雲湧的“故里爭奪戰”,女媧、炎帝、牛郎織女等傳說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眾多歷史名人都未能倖免。因為蝨母仙何野雲在潮汕家喻戶曉,但是其真實身世又沒有官方說明。利益驅使,蝨母仙無可倖免地,被"傍名人"了。有的人牽強附會,說蝨母仙故里是他們某某地方的,他們會杜撰一些理由及文獻佐證他們的觀點(真實性存疑),但其實是破綻百出,經不起推敲;有的人把蝨母仙在潮汕為民謀福的故事,杜撰安插到他們的祖先身上;有的人否認蝨母仙何野雲曾為陳友諒軍師,理由是他們的祖先何野雲其實是個大官(這樣只能說明他們的祖先,跟潮汕蝨母仙何野雲是不同的兩個人,同名同姓古來有之);有的人說他們的祖先壽命跟潮陽鳳港何僊陵記載的壽命不同(同樣只能說明潮汕蝨母仙何野雲跟他們的祖先是不同的兩個人);甚至還有人宣告蝨母仙的墓在他們的家鄉(但實際上他們所謂的家鄉沒有像潮陽何僊陵一樣的古代墓碑和碑記為證)。他們的"傍名人"並不會被潮汕人民所認同。所謂謠言止於智者。
“蝨母仙”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得到潮陽縣誌的記載,為唯一的官方檔案,這點毋容置疑。並且何僊陵重修碑記也是如此記載。蝨母仙“何野雲”確有其人,但並非真實姓名,只是化名。古往今來,有無數高人奇人沒被歷史文獻所記載,所以曾經的陳友諒軍師“何野雲”的真實姓名,根本就沒必要再去考證,現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證距今600多年前的具體史實(一些文獻只能參考),肯定沒有確定的答案,就讓其作為一個美麗的謎,一個神奇的傳說在人們心中千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