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這是一條流淌著不盡情思的河流;這是一條為江蘇裡下河地區人民造福的人工“天渠”——它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江淮大地上,頭部朝東伸入浩瀚的黃海,尾部向西緊連著寬闊的洪澤湖。
70年來,它使得桀驁不馴的淮河水順從著人民的意志沿槽歸海,不再似脫韁的野馬為害一方。它用涓涓清流滋潤著兩岸廣袤的田野,支撐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就是長度達到168公里的蘇北灌溉總渠。
讓我們把歷史的一頁翻回到70年前,去尋找蘇北灌溉總渠的前世今身。
(蘇北灌溉總渠)
歷史上的淮河,豐饒富足。但自從公元1194年,黃河奪淮入海之後,河床淤高,日漸堵塞,從而使洪澤湖以下的淮河自此再無入海口,淮河從此也就成了懸在蘇北大平原人民頭上的懸河。
因此,所謂“黃河奪淮”,就是說黃河不走自己的水道,而是搶奪淮河的水道作為出海口,它是江蘇北部地區水患的萬惡之源。
在蘇北灌溉總渠沒有開挖之前,淮河洪水大部分沿著入江水道,經由高寶湖、邵伯湖至江都三江營,最後流入長江。然而,一旦淮河之水氾濫,洪澤湖的容量即難以承受。當水位超過警戒線時,洪澤湖就會被迫開閘洩洪,滾滾洪水直瀉而下,造成處於淮河下游的蘇北裡下河地區嚴重水患。
因此,蘇北裡下河地區素有淮河的“洪水走廊”,這一令人聽來令人膽怯的稱謂。
(淮河流域落差圖)
據有關資料記載,從明朝後期到l950年的400多年間,淮河洪水給蘇北裡下河地區人民帶來的災害多達50餘次。其中,尤以1931年8月26日發生的淮河大洪水,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洪災。
當年,因淮河上游大量洪水的湧入,洪澤湖被迫洩洪。滾滾洪水,沿著淮河入江水道直瀉而下。由於淮河洪水的水位於高郵縣境內的車邏壩,車邏壩被迫放水洩洪。頓時,蘇北裡下河地區陷入一片汪洋之中,低窪地區的平均積水竟然達到1.5米以上,直到3個多月之後洪水才逐漸退去。
此次淮河洪水,造成災民數量超1億人,有14萬人直接被洪水淹沒,死屍漂於水上;無數田地房屋被淹,活下來的人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更多的人死於洪災之後的饑荒與疾病,死亡人數達370多萬。
這是真正的生靈塗炭、滿目瘡痍。廣大百姓不僅痛恨洪水的殘酷無情,更痛恨腐敗無能的國民黨政府,根本不顧人民的死活。
(洪水衝進高郵縣城)
1950年7月,淮河再一次發生嚴重水災,洪水超過1921年和1931年,造成了嚴重的洪水災情。據史載,1950年的這場淮河大洪水,使得蘇北裡下河地區洪水洶湧,十數里不見邊際,近河的村莊全部被淹,僅見樹梢。
當時,中共皖北區黨委和中共蘇北區黨委(當時安徽、江蘇都還未建省),都分別向黨中央和華東局發了災情報告。
當毛澤東主席在報告上看到“不少是全村沉沒”、“大水下來之後,人蛇爭樹,毒蛇咬人又致人落水”等悲慘狀況時,難過得落了淚。他當即揮毫髮出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
(毛澤東主席題詞)
由此,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領導層做出的治淮偉大決策,開始醞釀而生。1950年7月20日,水利部在北京召開第二次治淮會議,決定由洪澤湖至黃海修築一條以灌溉為主,結合排洪的乾渠,以代替淮河入海水道,此乾渠即為蘇北灌溉總渠。
在規劃中,這條總渠的洩洪量達到700立方米/秒,可在平時灌溉農田的同時,也能排洩定期洪澤湖下洩的洪水。這項規劃在1951年7月26日水利部召開的第二次治淮會議上得到確定。周恩來總理最後拍板說:“蘇北人民在戰爭期間,響應黨的號召,流了那麼多血,出了那麼多烈士。洪水給你放下海,它夠資格蓄一點水嘛!”
會上,周總理當即批給大米1億斤,支援灌溉總渠的興建。
(地圖上的蘇北灌溉總渠)
蘇北灌溉總渠西起洪澤湖,東至扁擔港口,橫貫今天的江蘇淮安、鹽城兩市,渠道全長168公里。該項工程由蘇北治淮工程指揮部組織施工,同時在總渠北堤外平行開挖排水渠一條,用於排除總渠北部地區的內澇。
當年,江蘇省治淮總指揮部從淮安搬遷到揚州,與揚州水利局合署辦公。因此,揚州具體負責指揮這一場重大戰役。1951年11月2日,蘇北灌溉總渠全面開工。這是翻身解放後的農民在新政權領導下,第一次組成大兵團,向大自然的宣戰。來自淮陰、鹽城、南通、揚州等專區數十個縣的119萬多名男女民工們,昂首闊步,開進工地。
一時間,在西到洪澤湖畔,東至黃海之濱,全長168公里的工地上,紅旗招展,一片歡騰。在群情振奮的誓師大會上,在雪片般的倡議書、挑戰書、決心書上,民工們喊出了五十年代的最強音:“我們如今翻了身,也要讓淮河翻個身!”
(百萬民眾治淮河)
蘇北灌溉總渠全面開工之時,正值隆冬嚴寒季節。冰天雪地,北風呼嘯,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被凍實的土地如同鐵板一塊,一鎬下去,一個白點;一鍬下去,一道白痕出現。但是,地再硬,也沒有民工骨頭硬;困難多,沒有民工的辦法多。整個工地群情激昂,捷報頻傳。
新中國的翻身農民在這場戰天鬥地的活動中,爆發出無盡的激情,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也自然會成為英雄模範人物。
(當年治淮老照片)
就像當年車輪滾滾支援前線一樣,後方各行各業、各界人士也都心往工地想,力往工地出。治淮沿線許多工廠的工人,夜以繼日地工作,燈火輝煌,鐵錘叮噹,為工地上趕製勞動工具;一支支醫療隊深入工地,送醫送藥,確保民工身體健康。
為保證民工生活,各市縣先後組織了10多萬人的運輸大軍,給工地送糧草、送肉菜。真正形成了水利建設的人民戰爭,凝聚成了向大自然作鬥爭,堅無不摧的強大力量。
(當年治淮老照片)
藏家展示70年前舊報,見證蘇北灌溉總渠工程。揚州江都區70多歲的收藏愛好者肖保餘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張1952年5月15日的《蘇北日報》。
開啟肖老收藏的報紙,頁面已泛黃,折角處有些破損。這張報紙用專版展示了蘇北灌溉總渠工程的多幅新聞圖片,圖片中,大批群眾拿著工具正熱火朝天地勞動。而在頭版,有關蘇北灌溉總渠工程的新聞報道還有多篇。
肖保餘告訴記者,這張《蘇北日報》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從揚州古玩市場淘來的,當時看到這張報紙年代久遠,就花高價買來收藏。
(藏家展示收藏當年的《蘇北日報》)
在這張《蘇北日報》上,多幅新聞圖片展示了當時工地上群眾勞動的熱火朝天場景。資料顯示,當時參與蘇北灌溉總渠建設的民工多達119多萬人,他們不顧天氣寒冷,搶晴天、戰雨天。
一鍬鍬、一擔擔、一車車,從西起洪澤湖,東至扁擔港口(即今濱海縣境內的蘇北灌溉總渠入海口),硬是在蘇北大平原上開挖出了一條人工之河。創造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人間水利建設奇蹟。
(老區人民用小車推出“第二個淮海戰役”)
全部工程於l952年5月底完成,共挖土7320萬立方米。同時,在緊靠蘇北灌溉總渠的北堤外,還平行開挖出排水渠一條,用於淮河發洪水期間,排除總渠北部地區內澇的積水。
此外,蘇北灌溉總渠兩岸還建有灌排涵洞36座,排澇閘2座和跨河公路橋樑4座,在高良澗、運東、阜寧三閘附近分別建有水電站和船閘,給交通航運帶來極大的便利。
(蘇北灌溉總渠雄姿)
後來,又投資興建起六垛閘。該閘位於蘇北灌溉總渠之上,鎮守在總渠的入海口,為總渠兩岸人民生活的改善發揮著巨大作用——當洪澤湖水位低於11.3米時,需引進足夠的灌溉水源(500立方米/秒),同時關閉六垛閘,提高水位,進行自流灌溉,並維持航運;而當淮河發洪水導致洪澤湖水位突破警戒線時,只需開啟六垛閘,此時淮河兇猛的洪水便聽從安排,馴服地沿著蘇北灌溉總渠流入大海。
在蘇北灌溉總渠的淮安段,有一座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樞紐工程。該工程採用上槽下洞結構,上部航槽承接京杭運河南北航運,船隊浩蕩,往來如梭;下部設有15孔巨大的涵洞沉入水中,自西向東溝通了淮河入海水道。
(蘇北灌溉總渠上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
蘇北灌溉總渠建成後,舉世震驚,成為新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1952年5月5日,在北京召開世界工聯會議的部分代表,專程前來參觀蘇北灌溉總渠。捷克、波蘭等國代表在參觀後感嘆不已。他們說:“像這樣的大河,全憑人工開挖,在我們國家是難以辦到的。”
當年10月下旬,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的加拿大、美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代表61人,連續四天參觀了蘇北灌溉總渠、運東分水閘和其他設施。面對浩大宏偉的建築工程,他們激動地說:“《聖經》上說,要修一條通往天堂之路,然而靠精神力量卻沒有修起來。如今中國人民正在靠自己的雙手,修築著一條幸福的天堂之路。”
國際友人們連稱“中國共產黨偉大,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光榮!”
(裡下河平原上的千萬畝良田)
蘇北灌溉總渠,是新中國成立後開展的一項全流域性淮河治理重點工程。從那時起,徹底改變了數百年來黃河、淮河洪水並患蘇北大平原的局面,從根本上實現了變“水災”為“水利”。
70年間,蘇北灌溉總渠經歷了淮河流域多次大洪水的嚴峻考驗,為淮河安全和蘇北地區經濟發展發揮出重大效益,在人類抗擊自然災害的史冊上,當之無愧地豎立起一座巍峨的豐碑。
今天的蘇北灌溉總渠,河面上運輸船隻來往如梭。兩岸大堤上茂密生長的樹木,象排列整齊的衛兵護衛著淮河水安全入海;大堤下,便是裡下河平原360多萬畝良田和安居樂業的百萬居民。
這真格是:滿眼皆為綠色生態家園,好一幅人水和諧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