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我國的鄰國,與我國的往來已有數千年之久,但很多人都不太知道“日本”這個名字的由來。
說起“日本”這兩個字的本義,要說簡單,也挺簡單的。“日”就是“太陽”;“本”就是“本源”。言下之意,就是說太陽的本源所在,進而引申為太陽的故鄉。
當然要說複雜也非常複雜,日本人自己就曾給出了幾十種解釋,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那“日本”這個名字到底是誰給起的呢?
實際上,在古代,絕大多數生活在中國周邊的蠻夷小國,其國名都是由中國皇帝給取的。而且不能叫“取”,得稱為“賜”。
當時,凡得中國皇帝賜名者,無不感激涕零,山呼萬歲。
日本最早的名稱“倭奴國”,就是東漢光武帝給賞賜的,這一點,應該是沒什麼爭議的。
《後漢書》中清清楚楚地記載有光武帝賞賜給了前來朝貢的倭國使者一枚刻有“漢倭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而這枚金印現在就陳列在了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在“倭奴國王”前面加一個“漢”字,就表明了“倭奴國”是漢帝國的一個藩籬小國。得到了這枚天朝皇帝賞賜的金印,當時倭國上上下下歡天喜地,為成為漢帝國藩籬國而感到無限光榮。
現在的日本學者無法否認光武帝賜“漢倭奴國王”金印的事實,但他們糾結於“倭奴”這兩個字。因為中國古代造字,有形聲、指事、會意等六法,而這個“倭”字,是專門為日本人量身定做的,單人旁指“人”;“委”字是從“矮”字中拆移過來的,“倭人”,就是指矮小的人。
為此,現代日本人很苦惱,他們辯解說事實不是這樣的。他們認為“倭”是因為日本使者說“我”字,被中國皇帝聽岔了,寫成了“倭”字;日本使者稱自己的國家為“我國”,中國皇帝又寫成了“倭國”……
實際上無論現在的日本學者怎麼辯,他們的老祖宗在隋煬帝時代,就已經感覺有些難為情了。他們不想再用“倭奴國”這個稱呼,於是在公元607年向隋煬帝朝貢時,貢使團的首領小野妹子給隋煬帝遞上一封奏書,奏書中出現了“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的說法,流露出了想改國名的心思。
但隋煬帝看了這封奏書非常憤怒,他指著小野妹子的鼻子大罵:“天子天子,乃是上天之子,普天之下,就只得一個!我已是天子,你倭奴小國國主也敢妄稱天子?記住,以後不許這樣!”
小野妹子嚇得屁滾尿流,抱頭鼠竄,回國後也不敢再次提起此事。
那日本人改“倭奴國”名稱為“日本”是在什麼時候呢?
唐朝時,日本有不少人到大唐學習,朝廷為了展示自己的大國風範,就是提供了很好的待遇。到了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中日關係處於蜜月期,日本人覺得,可以在這個時候,提一下這件事情。
於是,日本人就寫了奏摺,說想修改一下國民,經過大家的審批。最後這個奏摺,就擺在了武則天的面前,剛開始武則天根本不在意,對大唐來說,這就是一件芝麻小事,他們國家都是芝麻大的國家,根本沒有政務重要,就一直放著。
但是日本人迫不及待要改名字,一直輪番轟炸武則天,一直在苦苦哀求,在武則天一次喝酒的時候,就來了日本的使者,武則天喝得也很是高興,喝得興起,就覺得這些人太煩人,就趕緊把這件事情,給批准了,並賜了國名——日本。
當然,武則天到底是不是在喝酒時給日本賜名的有待考證,但日本這個名字是武則天取的,卻是不可爭議的事實。
唐人張守節在723年所撰《史記正義》裡提到:“倭國,武皇后改稱日本。”即“日本”一名,是中國女皇帝武則天賞賜給他們的。
現存於西安、刻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誌銘,也可以作為旁證,其上面赫然上寫有井真的國家“國號日本”。
就因為“日本”國名是中國皇帝賞賜的,現代有些日本學者非常不甘,有一段時間,他們吵得非常厲害,反對使用“日本”這個國名。理由就是自己國家的名字應該自己來取,讓中國人取太沒面子了。
但是,更換國名,茲事體大,最終吵了若干年也沒更換成。時至今日,這個名字依舊在使用,這一切都還得感謝一代女皇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