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作詠者
編輯|史作詠者
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投筆從戎的“書生名將”。
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們選擇投筆從戎,立下赫赫戰功,從而成為一代名將。
並且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多麼的荒謬!
那麼,他們都是誰?在他們身上又發生怎麼樣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第一位 班超
班超,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東漢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因家境貧寒,班超靠替官府抄書文書來維持生計。而他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於是選擇投筆從戎。
正值竇固帶領大軍討伐北匈奴,因而,在北征的隊伍中見到了班超的身影。他擔任代理司馬,後因多次率部與北匈奴交戰,斬獲甚多,受到了竇固的賞識。
於是,派遣他和郭恂一起率領36人出使西域。首先,班超率部殺掉北匈奴使者,征服鄯善國。此後的31年裡,他征服了西域55個國家。
自始至終立足於爭取多數,分化,瓦解和驅逐匈奴勢力。因而,戰必勝,攻必取,成功建立了200多萬平方千米的西域都護府。鞏固了東漢王朝與西域的關係,為西域的迴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漢朝為了表彰班超的功勳,下詔封他為定遠侯。
第二位 謝艾
謝艾,十六國時期前涼名將,他儒生出身,從軍前擔任主簿一職。
公元346年,後趙皇帝石虎趁前涼國喪之際,興兵犯涼,企圖併吞河隴,一統北方。在名將麻秋的帶領下,趙軍接連攻克數城,直逼前涼都城。
在這危急存亡之際,謝艾被人舉薦給前涼新君主張重華。於是謝艾臨危受命,擔任中堅將軍,率領步兵,騎兵五千人迎擊來犯趙軍,首戰便大敗趙軍,斬首五千多人,深受張重華的賞識,官至福祿伯。
隨後,後趙軍隊再次來犯,圍攻前涼戰略要地枹(fú)罕。謝艾領命,再次出征,打響枹罕之戰。先後在廣武,臨河,神鳥會戰三次以少勝多,擊敗麻秋,王擢。
最終迫使石虎放棄滅亡前涼的企圖,成功保衛漢人在北方的最後淨土——前涼政權。
第三位 陳慶之
陳慶之,南朝梁名將。
他自幼跟隨梁武帝蕭衍,擔任隨從,頗受蕭衍信任。還在18歲時成為蕭衍的主書,後官拜奉朝請。直到41歲,陳慶之才開始與軍旅掛鉤。
他先後出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仁威將軍,統帥南梁7000白袍軍北伐,席捲北魏半壁江山,歷經47戰,連取32城,並且一度攻佔北魏帝都洛陽。所向披靡,無所不前,黃河兩岸為之震動。
雖然,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不善騎馬,但他善撫軍士,富有膽略,善於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眾心的儒將。
將士們都願意聽從他的號令,願為之效死力,並且他屢次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時有有名的民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第四位 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作為寒士的代表,進士出身的他也曾懷著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在官場上摸盤滾打,執教興學,並且還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篇。
然而,卻因剛正不阿,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即便如此,他沒有放棄一顆報國之心,當宋夏爆發後,范仲淹領命與韓琦一起戍守西北,擔任陝西經略安撫詔討副使,他積極更改軍隊舊制,訓練了一萬六千“康定軍”。還逐漸培養出狄青,種世衡,郭逵等有才幹的將領。
同時他主張修築城防,加強邊防守備,切斷敵軍通路,並對西夏採取分化瓦解,圍堵消耗的策略,徐圖西夏,最終使得李元昊向北宋稱臣,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范仲淹所統轄的地區。
第五位 辛棄疾
辛棄疾,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
在人們印象中,他是一位千古留名的大詞人,更是有“詞中之龍”之稱。而他的詞豪邁奔放,飽含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這是與他早年經歷和心中抱負有關。
青年時,金軍大舉南侵,辛棄疾招募2000壯士,毅然投身抗金大業中。曾參與耿京起義,後怒斬義端,並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擒殺叛徒張安國,迴歸南宋。
隨後,多次上書抗金戰守之策,並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力排眾議,建立飛虎軍,穩定了湖湘地區。
然而,卻得不到朝廷支援其北伐之心,反而,屢遭彈劾,罷官閒居。好不容易等到主張北伐的韓侂冑(tuō zhòu)起用主張派人士,可是,卻不聽從辛棄疾長遠打算的建議,盲目出兵 終致兵敗苟和。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奈何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不過,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及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第六位 文天祥
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 ,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也是宋末三傑之一 。
早年,他高中狀元,一度掌理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後因直言斥責宦官董宋臣,譏諷權相賈似道而遭到貶斥,數度沉浮,在三十七歲時自請致仕。
當元兵大軍壓境,宋軍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時,文天祥當即散盡家財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 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勤王,抗擊元軍。
此後為南宋朝廷抗擊元軍殫精竭慮,數次與元軍抗戰,終因寡不敵眾,叛徒出賣,兵敗被俘。
而後文天祥被押解到了元大都,囚禁三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最終從容就義,年僅47歲。並留下一篇千古名篇《過零丁洋》來明志,尤其末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為人津津樂道。
第七位 于謙
于謙,明代大臣,民族英雄,早年進士出身,歷任御史,江西巡按等職。
在土木堡之變後,英宗朱祁鎮被俘時,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擁立代宗朱祁鈺即位,穩固朝綱,升任為兵部尚書。
後面對瓦剌(là)大軍壓境時,于謙整飭(chì)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領22萬將士 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當瓦剌太師也先企圖利用英宗逼和時,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直接回絕。後在他精心策劃下,最終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成功保住了大明江山。
卻也因此在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後 遭到冤殺,並留下“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千古名言。
第八位 王陽明
王陽明,即王守仁,明朝傑出的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以及教育家。
提起王陽明,給人們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位與孔孟一樣的教育家,文學家。而他也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弟子也人數眾多,被稱為“姚江學派”。
陽明心學更是傳播甚廣,還傳入日本,朝鮮等國,對整個東亞的文化發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也是一位能夠領兵打仗的將領,曾率部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也曾用35天鎮壓寧王朱宸濠發動的叛亂,後因軍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第九位 袁崇煥
袁崇煥,明末抗清名將,愛國將領。
他35歲時考中進士,擔任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他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時 袁崇煥與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瞭解,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才能。
於是,他前往覲見明熹宗朱由校,破格進入兵部任職。後逢後金的進犯,他抓住機會自薦 ,又被破格提拔為兵備僉(qiān)事,督關外軍,開始在遼東經營。
期間多次擊敗後金的進犯 ,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後因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在崇禎帝即位後又得到了啟用 ,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 天津軍務。
並在皇太極來勢洶洶,直逼京師之際,率部將其擊退,解了京師之圍。然而,卻遭到了魏忠賢餘黨彈劾,皇太極也趁機實施反間計,最終袁崇煥因“擅殺毛文龍” “與清廷議和” “市米資敵”等罪名,被判凌遲處死。
第十位 曾國藩
曾國藩,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也是清末漢族地主武裝湘軍的首領。
他是道光時期的進士,曾任內閣學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當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曾國藩積極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不斷為清政府收復失地,成功將太平天國覆滅,挽救清朝於風雨飄搖中,又為其續命幾十年。
而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的倡議下,清政府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也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還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甚至還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更是被譽為“洋務運動領袖” ,“近代史之父”,還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結尾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十位“書生”名將。
一直以來 “書生”總跟“文弱”聯絡在一起,給人的印象都是,文質彬彬,手無縛雞之力。
但當國家危難之際,他們也會有人選擇投筆從戎,為國而戰,抒寫屬於他們的榮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