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在封建時代,龍常作為天子的象徵,象徵著無上的皇權。宮廷內使用的器具,也多以龍紋作為裝飾。
在現實之中,龍難以找到任何原型,但從其身體的任一部分拆解來看,則能從中看出許多常見動物的特徵:鹿的角、豬的頭、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再加諸到蛇的身上,龍的圖騰就此形成。這是現今研究認為的,並達成共識的龍的來歷。
早期人類弱小,對自然懷著無比的畏懼,因而他們會想象出一種神異生物,將之作為自己的信仰。而這種信仰代代相傳,便成了我們如今所見的龍。
中國人對於龍的圖騰信仰早已刻入骨髓。對於炎黃子孫來說,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可龍是否真的存在?有一群人對龍的存在深信不疑,並立志追尋它們身影。馬東營就是這麼一位。
從33歲開始,他背景離鄉17年追尋龍的身影,並遁入他心目中的仙山,出家為道。如今他當真找到龍了嗎?
尋龍的種子,在他幼年時便已埋下
1971年,馬東營出生於莒縣店子集鎮張家圍子村。
他出身貧寒,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家中經濟來源僅靠父母年復一年的春耕秋收,有時碰上天災,也僅能果腹。
貧窮人家,在鄉村上學也是艱難的。馬東營上過幾年學,認了些字,就索性輟學幫忙家裡的活計。同齡人之間,他也很少能玩到一起的。他們看不起貧窮的馬東營,不願意和他一起玩耍。他只能靠著家裡一些老舊書籍,農閒時翻一翻,打發時間。
書裡的世界是自由而廣闊的。這裡沒有貧富差距,沒有他人的看輕與偏見。很快,一個“葉公好龍”的故事將他深深吸引,在他的心裡埋下了一顆名為“龍”的種子:這個世界是否真的有龍的存在?
他開始在書中遍尋龍的身影。他發現,書裡都對龍描繪的栩栩如生,有著人與龍的故事。對於這些或真或假的傳聞,馬東營越發著迷不已。在他幼小的心靈之中,“龍”是他的烏托邦,他開始強烈嚮往著一睹龍的真容。
抱持求真之心,他也問過父母龍是不是真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父母卻回答他龍並不是這個世界上真實存在的生物。這個答案在意料之中,可卻未打消他的嚮往。
為何馬東營對龍如此執著?
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對一些神秘的事物充滿嚮往,但長大之後為凡塵俗事所擾,生活早已被營生所佔據,也多少見了一些世面,打開了眼界,隨後我們會打消兒時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馬東營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龍的執著越來越深,終於成為一名尋龍人。
或許,是因為龍的強大和神秘,令自小看慣世間冷暖的馬東營心嚮往之。他對凡塵之事無所牽掛。若是在這天地之間孑然一身,不如放下所有追尋自己心中所想。
他十分嚮往龍遨遊天地的逍遙,遠離塵囂。他亦開始幻想也許尋到龍之後,能得到一些機緣,令他傲然塵世。
只是當時年齡尚小,馬東營尚無自由行動的財力和能力,因而只能先將這個想法埋藏心底。於是這樣的想法紮了根,越陷越深,最後貫穿了他的一生。
或許龍便在那個名為屋樓崮的地方
2004年,馬東營三十三歲那年,他終於難以忍受塵世的喧囂,決心放下一切,背上行囊,一頭扎進深山。
他帶走了所有關於記載有真龍的典籍,僅帶著多年積蓄,兩三套衣服,便上了山。
馬東營選取了莒縣八景之一,素有“屋樓春曉”美名的名山屋樓崮作為修行之地。
屋樓崮自古便是一處名勝之地。相傳“華夏第一人文始祖”的五氏之首有巢氏,便起源於此地,《通志》和《繹史》對此均有所記載:“有巢氏又曰大巢氏,伏羲之後,大庭氏十傳為有巢氏,居石樓。”這裡的石樓,又名石牟山,也作屋樓山或屋樓崮。
《史記·封禪書》之中記載,屋樓崮又是“四時主”或“日月之所出”的琅琊諸山之一,是先民記錄曆法及時辰的發源之地。
選取這個地方,是馬東營認為,真龍厭惡喧囂塵世,必定會居住在山水明秀之所。這個居所必定草木繁多,飛鳥走獸穿梭林間,天地靈氣充盈其間。於是選取了遠在天邊,僅在咫尺的屋樓崮作為修行之地,追尋真龍蹤跡的同時,也可以沐日月精華,吸收天地靈氣。
在屋樓崮山頂,馬東營用石頭建起一座簡陋的房子作為落腳地。牆壁被他塗上鮮豔的丹紅色,顯得鮮活而充滿生機。
儘管簡陋,但這裡是他上山後的落腳點,也是他此後十七年間生活的所在。他將之取名為“青雲觀”。
就這樣,馬東營成了“青雲觀”的一名道士。為了更像一名道士,他自己設計並縫製了半黑半白的“陰陽服”作為自己的道士服,穿著起來意外有前衛感。附近村民對他這身裝扮印象極為深刻,遠遠見他走來,便知道是馬道長來了。
平日裡,他以採摘野果和野菜為生,渴了山上有甘甜的泉水,只要以柴火煮開放涼即可。偶爾他也會抓幾隻野雞果腹,或者到集市上還錢。時不時他也會幫村民做一些農活,贏取報酬。
從此“餐風飲露”於他不是形容生活困苦,而是他與天地為鄰,與生靈共生的平常生活。朝飲甘露,夕食清風,日子逍遙又自在。
山間草木繁茂,小路雜多,為免迷路,馬東營一邊走一邊在樹上做上記號,一邊尋龍,一邊踏遍了附近的山林。他堅信只要秉持足夠的誠心,真龍一定會出現。
然而龍並沒有出現。在萬里無雲之時,在雲層疊嶂之時,在風雨大作、雷電交鳴之時,龍都沒有出現。也許真龍與自己無緣,也或許確實如人所言,龍是虛構出來的生物。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之中,馬東營也漸漸放棄了追尋。
心中有龍,幻化大千
馬東營放棄了尋龍,可龍卻在他的心中紮了根,生了芽。彈指十七載,龍早就成了他生命裡的一部分。
在別人看來或許對龍的執著只是個笑話,但馬東營不後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之中,龍早已經隨著馬東營尋龍的腳印化成了他心裡的信仰,一步一刻印,刻入骨髓。只是既然龍遍尋不得,不如便將自己的嚮往畫下來,也作為慰藉。
2012年,馬東營正式入了道門,道號虛空。他也開始將心中的龍用畫筆畫出。
開始時,他的畫筆好似不懂聽話,畫出來的都是歪歪扭扭,全不似樣兒。但傾盡心血都想要達成之事,又豈會那麼容易便言敗?他開始照著他帶上屋樓崮的畫冊,一遍一遍地臨摹。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畫筆之下,一條條威風凜凜的龍開始躍然紙上。
從前馬東營以腳步尋龍,如今便以畫筆畫龍。在龍的精神世界裡,他自得其樂,以致終日廢寢忘食,沉浸其中。從前一走是一天,如今一畫是一天。
在日復一日的錘鍊之下,馬東營的畫功日益見漲。2018年,馬東營耗費10個月畫成一幅《百龍圖》。
畫長30米,畫上百龍,每一條龍都姿態不一,惟妙惟肖。每條龍旁密密麻麻都題上了一首天字詩。他用自己心血澆築出的龍,似乎只要點上眼睛,就能化成真龍翔天而去。
馬東營將心中之龍作成畫卷,慕名來求畫的人也越來越多,想要求購《百龍圖》的人也不在少數,他始終不為所動。他說,這只是一種精神寄託,不想與金錢有染。
慕名前來學畫的學生也有之。經過嚴格篩選,馬東營選了兩名弟子跟隨左右,還尚有十幾名未入門的弟子正隨他修行,爭取早日能被他收入門中。2016年,馬東營晉升為祖父。他說,自己的兩個小孫子若是長大了,也可以常到山上來,修習龍文化和道家文化。
活躍在影片平臺的“尋龍”道長
隨著名氣與年歲見長,馬東營似乎與世俗達成了和解。
他不再孤身藏於深山老林之中,而是漸漸進入了大眾的視線。中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大隱”與“大俗”似乎早已並不那麼界限分明。
馬東營坦誠,山上生活有時也沒有多少“人氣”,為了有點生氣,他養了小貓小狗,還養了幾隻雞和鵝。
除了畫龍之外,馬東營也修習道家武術。透過修習,早已年屆半百的馬東營在山間行走,仍是健步如飛,如履平地。
而他也不再只拘泥於龍。他的代表畫作,從《百龍圖》《千龍圖》增至《十二獸首圖》《二十四節氣龍冊》《山海經》,神獸精怪,無所不含。他的心更寬了,天地更為之一寬。
2017年,馬東營註冊了一個ID名為“莒城一怪”的影片號,隨手將他的日常生活上傳到他新註冊的號上,和萬千使用者一同分享屋樓崮生活的點點滴滴。至今我們仍能從影片中看見他隨手分享的近況。
與大家對深山老道的印象不同,影片中的馬東營意外地開朗健談,與當地鄉親也是來往頗多,有遊客來訪時,他亦十分熱情好客。
他的身上沒有深山修行之人的清冷,取而代之的滿是熱熱鬧鬧的煙火之氣。在他修繕了許多次仍顯得有些簡陋的居所之中,他亦會時不時會舉辦一些聚會,邀請四方朋友來聚。
有時興起,馬東營也會帶領遊客遊覽他居住了十七年的屋樓崮,為來自天南地北的朋友們講講這裡的風光和故事。
“以前人煙稀少的時候,這地方,一般人來出不去,野獸都在這個地方……”說話間,他自顧自地鑽進香氣四溢的荊栝花叢,向遊客指道:“那邊的那個地方,六月六的時候開的那個荊栝花,香氣撲鼻,招著個些蜜蜂”。
“樹子兩邊都有菌作物,都有蘑菇,當地人進來都找不到這,他們在這裡邊就迷失了……”
帶著遊客們穿梭在栝子林間,馬東營細細地講述著這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故事,每一樁都如數家珍,似是講述著最令自己感到自豪的家事,神色十分自得。
為了迎接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馬東營還特意修繕了一處廂房,作為遊客上山的落腳地。為了讓遊客們住得舒服些,他時不時會下山擔來材料,為廂房換新瓦,添新磚。
手執自己精心雕刻的龍頭手杖,手杖上懸掛一個巨大葫蘆,背後揹著裝畫的獸皮包,身著十七年不變的“陰陽服”,在山間逍遙而行的馬東營,已成了“屋樓春曉”另一處有趣的奇景。
靈境與奇人,相得益彰。
馬東營對屋樓崮的四月八山會很是看重。今年夏,為了迎接山會到訪的遊客,他特意下山擔上啤酒,親自以從不離身的龍頭杖肩挑上山。遊客廂房的新瓦,也於幾日前添過新的。
為了下山備物及翻新廂房,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畫筆,只為迎接一年一度的盛會。
說話間,他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他說:“屋樓崮的山只要心對,一切都對。它總是會有求必應。”
馬東營的樂善好施及待人至親換來了四方相助。有困難時,鄉親們總是能幫就幫。“青雲觀”隨著年月破敗了,各方也都施以援手,給予馬東營金錢及物資上的資助。
道家的“和”之一字,馬東營真正將它發揚光大。或許他傾盡半生,沒有真正尋到“龍”,甚至尋不到任何龍的蹤跡,但他卻真正將龍逍遙自在,以及道家與天地相和的精神內化於心。
那個離家出走尋龍十七年的道士,或許已經尋到了屬於他自己的“龍”。
參考來源:
東方網:《70後道長隱居山頂 穿“陰陽服”畫龍習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