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麾下文武眾官中,張群效力時間最長,從1911年開始,到1975年蔣介石去世,長達64年,創了時間最長的紀錄。張群壽至102歲(1889-1990,虛歲102),在國民黨退臺的高階官員中也鮮有其比。但是這位超長待機的宦海老將,名聲並不是特別好,許多人認為是被蔣介石禍害的。
一、被蔣介石迷住了
張群1889年生於四川華陽縣(今屬成都市),比蔣介石小兩歲。張群之父張漢霞做幕僚出身,如果不是後來遇到蔣介石,張群很有可能像父親一樣在成都府當一個幕僚,過著富裕優遊的生活。但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之中,張群選擇了革命而非保守,這樣一來,他的人生軌跡便無可避免地與蔣介石發生了交集。
張群1906年考上保定軍校,與蔣介石成了校友。後來1908年東渡日本,張群在船上第一次見到蔣介石。
兩人談了一番話,張群被蔣介石豐富的軍事知識折服,大嘆自己這兩年軍校白上了,不及蔣介石之萬一。其實蔣的水平也沒高到哪裡去,只不過他學的是炮兵專業,而張群是步兵專業,隔行如隔山,一下子打中盲點,精神震撼較大。
張群與蔣介石在日本的合影
到日本留學兩年,張群與蔣介石都被分到日本陸軍中實習。實習地位於日本高田,那裡的冬天十分寒冷,張群出生於溫暖的四川,受不了嚴寒天氣。而且實習生在日本陸軍往往受上級壓迫,生活的苦不堪言。
張群叫苦不迭。但他發現,蔣介石從不口出怨言,即使遭到上級刻意凌辱,當面不頂撞,背後也不多說什麼。大家同是出自溫暖的南方,同是20出頭的年輕人,人能而己不能,張群對蔣介石的佩服進一步加深了。
1911年,蔣介石與張群回國,參加了陳其美在上海發動的起義行動,蔣介石被派往杭州獨當一面,擔任滬軍第5團團長,張群成為其參謀,自此開啟了長達64年的“君臣際遇”。
不久,蔣介石與張群換貼拜盟,成了結義兄弟。
蔣介石刺殺陶成章後,迫於各界壓力逃往日本,張群代理其團長一職,盡心竭力地幫助蔣介石收攏其部眾。
其後革命陷入低潮,張群、蔣介石都被迫東西奔走。到1926年,蔣介石掌握國民黨軍權,身為北伐軍總司令,率隊北伐。張群聽說了,捨棄在北洋政府混來的官職,單槍匹馬跑到廣州投奔蔣介石。
蔣介石非常高興,一把抱住張群道:“你到廣州來太好了,我還正派人到處找你呢。只要我們同舟共濟,北伐大業必定成功。”
分別的這幾年,兩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蔣介石專一在軍界發展,先當黃埔軍校校長,後成北伐軍司令,與汪精衛、胡漢民分庭抗禮,成為國民黨軍界大佬。而張群則一直從事外交、聯絡活動,他的長處在於揣摩人事、分析形勢,在聯絡、外交層面正好展其所長,逐漸打出了名聲。蔣介石正需要這要的人才,張群的到來正好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兄弟之情於是情好日密。
北伐開始後,張群很快給蔣介石立了一場大功,進攻吳佩孚時,張群出面勸說孫傳芳不要與吳氏聯合。北洋舊軍閥之間本來就是各懷鬼胎,張群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居然把孫傳芳說得翩然同意不出兵阻攔,蔣介石遂得以各個擊破。
張群與別的幕僚不一樣,不僅為蔣介石出面聯絡,還主動幫他出錢。北伐時沒有軍費,張群出面請另一個結義大哥黃郛出了100萬元的軍費。打著打著花光了,張群又自掏腰包資助蔣介石,使蔣介石大為感動。
二、政治奴才
蔣介石當時在黨內有很多反對派,他手下的文武官員們也有很多隨波逐流、見異思遷之輩。
唯獨張群從一而終。尤其是1928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彼時蔣氏力量還很薄弱,汪精衛、胡漢民火力全開,把蔣介石攻擊的毫無招架之力。張群毅然決定與蔣介石同進退,與其同時下野,東渡日本。
當時蔣介石想與旅居日本的宋子文家族拉上關係,向宋美齡求婚,張群自告奮勇打前站。
張群面相不似蔣介石,長著一個圓圓的小臉,沒有侵略性。加上他說話圓轉溫柔,十分有親和力,宋子文母親倪桂珍一見之下十分高興。後來蔣宋成婚,張群發揮的作用功莫大焉。
蔣介石對這位義弟的深情厚義銘感五內,後來再度上臺執政,對張群投桃抱李,先後讓他擔任外交部長、行政院長等高官。
張群做官有一個特點,他雖然被視作國民黨政學系的領袖,但從來不拉幫結派,也不輸出明確的政治觀點。
國民黨內小幫派成風,為啥張群與別人不同呢?這源於他對蔣介石性格的揣摩。
蔣介石雖然對黨內的派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他縱容的是自己能駕馭得住的。像CC系,蔣介石自信對陳果夫、陳立夫有絕對的控制力,蔣介石一句話就能把二陳兄弟嚇得睡不著覺,後來敗退臺灣,蔣介石有心要搞倒二陳,只和陳立夫談了一次話,陳立夫立即出走美國,一夜之間解散其經營二十餘年的CC系。
蔣介石怕的是什麼呢?怕的就是政學系這種有政治眼界的知識分子。蔣介石一生鬥倒政敵無數,最費勁的就是汪精衛這種人。這種人非常善於拉攏人,非常善於利用知識來成立黨派。蔣介石沒有多少現代政治知識,自己最缺這個,也最怕對手利用知識、黨派來對付自己。
張群看清楚了這點,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他從不拉小幫派,從不眼紅二陳兄弟把持國民黨黨務。也從不像戴季陶、楊永泰、陳布雷那樣,有時還向蔣介石輸出政治觀點。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蔣介石絕不會聽你的,還會因此對你產生猜忌,楊永泰、陳布雷之死,都與自己太有剛骨、太有立場有一定關係。
有一次,背地裡有人說張群已經是蔣先生座下的二號人物,黨政軍、外交、經濟都能干涉,話傳到張群耳朵裡,張群大為光火,當眾反駁說:“我從來沒向蔣先生推薦過他不熟悉的人,從來沒貪汙過一分錢。說這話的人要害舌瘡喲!”
蔣介石也聽到這種風言風語,對這種事都是微微一笑。
張群對蔣介石無條件地遵從和恭敬,以及他對蔣介石秉性、意圖的準確把握,讓國民黨的實力派,甚至是反對黨派都對張群刮目相看、敬畏三分。他們中多數人就是透過張群的接洽,與蔣介石攀上關係,從而結成同盟的。對此,有人曾這樣評說:“眾友評嶽軍(張群字嶽軍),只能呼為蔣之使而不得稱為如夫人,以如夫人尚有恃寵撒嬌時,而張唯知唯唯諾諾,欲如何便如何,無一迎抗。”令人稱奇的是,張群聽到此番評論,竟淡然自嘲說:“張群何人?蔣氏走狗也。”這般心態,豈是常人可比的。
說白了,張群就是蔣介石政治上的奴才。
三、出使日本喪國格
張群在外交方面一貫有著親日傾向,不少人罵他是親日分子。張群雖然極力辯白,也在對日談判、停戰上做了一些努力,但在民間輿論中,他始終是一副賣國賊的模樣。
1948年他出使日本時,就做了一件有喪國格甚至讓中國利益受損的事。
當時張群赴日,名義上是私人身份,實際上肩負著蔣介石重要的使命,就是摸清美國人對日本的真實態度。
當時日本“太上皇”麥克阿瑟主導對日本的處置問題,其中一個非常關鍵事情就是廢不廢天皇。
如果從中國人的感情出發,廢掉天皇,與其他日本戰犯一同審判,這是毫無二話的。
美國人態度偏向於保留天皇,不過也要考慮中國的態度,畢竟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而且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如果中國堅持廢掉天皇,美國人不敢完全無視。
麥克阿瑟與張群會談,徵求中國方面的意見。張群居然建議,不可輕易廢除天皇制!
麥克阿瑟一下子驚呆了!中國人受日本禍害如此之深,沒想到他們居然提出這樣的建議。
什麼理由呢?張群解釋,第一,日本天皇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動搖這一體制,會使日本震盪不安。第二,日本天皇的神性已經分離了,不再具有策動法西斯復活的能量,而只是日本的精神旗幟。第三,日本馬上就是進行民主化改革,保留這面旗幟,會使日本社會的改革加快。
美國人早有此心,只是礙著中國不敢公開提出來,此時張群居然主動提出這樣的建議,麥克阿瑟真是笑得合不攏嘴,馬上把張群的意見報知華盛頓。
後來日本天皇得以保留,張群的這個建議起了重要作用。
提出這樣沒骨氣的建議夠噁心了,張群還不為已甚,又提出一個更喪國格的事。當時許多受害國要求把裕仁天皇當作戰犯審判,但張群建議,日本國內動盪,皇室子弟沒有一個能接任天皇的,為確保穩定,還是不要讓裕仁遜位吧。
麥克阿瑟自然也是照單全收,裕仁得以免過一劫。
自1946年以來蔣介石放棄武裝佔領日本以來,再次放棄對日本進行政治審判的權力,國恥啊國恥!你縱有千般理由,怎麼能對敵人仁慈!
張群為何這麼做呢?背後其實是蔣介石的授意。1948年,蔣介石在內戰中敗相漸露,急需美國人支援。但美國人比猴都精,不願意一直給蔣介石的無底洞投錢投裝備。為了討好美國,順著美國意思、扶持日本對抗蘇聯,這是最便捷的路子。而且當時蔣介石集團根本無力管國際上的事,日本亂還是不亂跟自己沒有一毛錢關係。張群秉承蔣介石的意思,就幹出了這種喪權辱國的事情。
但是,張群在這件事上做得太過噁心。建議不廢天皇,還可以說是蔣介石授意,但不廢裕仁本人,卻無蔣介石之授意。張群這麼做,乃是順著蔣介石意願發揮了一下,討好討到底,徹底博得美國人的歡心。
張群雖知此舉不好,但有蔣介石撐腰,厚著臉皮幹了出來。只是他沒想到,如果有一天蔣介石死了,這種賣國之舉會遭到國人怎樣的討伐!
四、人生七十剛開始
1949年敗退臺灣,張群差點沒走成。
當時國軍向大西南撤退,蔣介石任命張群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想讓曾在抗戰時主政四川大後方6年的張群再去統治大西南,日後可以重溫“躲在峨眉上”的舊夢,把川、康、雲、貴四省作為在大陸頑抗的據點。
結果沒過幾天,解放軍兵臨重慶,張群無力抗拒,只好逃到昆明。誰料剛出龍潭又入虎穴,雲南省主席盧漢將軍正在謀劃起義,見張群來當即扣下軟禁之。
張群當時是國民黨中常委之一,官高位重,如果被解放軍抓到,將創下國民黨高官的被俘的紀錄。張群憂懼萬分,給盧漢寫了一封信求放過,信中又是訴往日舊情,又是責以黨國大義。並保證,如果蒙恩放走,以後將絕不過問政治,在香港度過殘生。
盧漢顧念舊情,思考再三,還是將其放走。張群一上飛機,就把他對盧漢的承諾棄之腦後,從香港轉道臺灣,重投蔣介石麾下。
蔣介石繼續對他保持信任,讓他出任自己的秘書長,依然是位不高但權非常重的核心近臣。
與之對比,陳誠被猜忌的氣出肝病,二陳兄弟被剝成政治素人,何應欽、顧祝同等一班老將都成了廟裡的神像,可見張群有多受寵。
張群的心態非常好,雖然背地裡受到不少非議,仍舊非常賣力地幹活。
1957年6月,張群曾發表了一次演講。他已是68歲之高齡,按說應該考慮退休的事了,誰知他卻說:“人生七十方開始。”
此言一出,有人贊之,也有人說他老不要臉,貪戀權位。
張群不為所動,他知道蔣介石還需要他。至少對日本的交往還需要他。
1952年張群再次奉命到日本,與日本天皇、首相和各界大佬一一會晤。
那天正好是9月18日,九一八事變二十一週年紀念日。裕仁天皇知道,這肯定是刻意的。難不成中國人後悔了,要來搞事情?
裕仁一見面,就渾身發抖地向張群致歉:“兩國兵戎相見,為貴國造成極大損失,深覺無顏面見閣下。”
誰知張群卻來了個熱情洋溢的開場白,說這都是天皇陛下手下人不懂事,軍國主義分子已經被清算,兩國間的誤會已經被解開。
十四年抗戰的起點,炎黃子孫難以忘卻的恥辱,反被此人拿來說笑。彼蒼者天,何容此獠狺狺如此啊!
以戰勝國之尊,如此作小伏低,所為何來?還不是為了和美國搞好關係,拉攏日本人一起反對紅色中國!這代價,未免太沉重了些。
張群晚年生活倒是很瀟灑,沒有因為媚日而背上包袱。
張群自1954年擔任蔣介石的秘書長,一直當到1972年,當時已經83週歲,鬚髮皆白,仍然不肯退休。他自賦小詩云:
日行三千步,夜眠七小時,飲食不逾量,休息要均衡,心中常喜樂,口頭無怨聲,愛人如愛己,報國盡忠誠。
83歲還當官,而且是秘書長,難免不為外人議論。張群為了平息物議,煞有介事地向蔣介石提出辭職。當時蔣介石也已85歲高齡,一輩子用慣了張群,哪裡肯放,堅決拒絕之。
張群遂順坡下驢,對記者表示:“追隨蔣公數十年,當此國步多艱,蔣公續任萬機之重,既蒙倚任,殊不夠自求閒逸,唯有以有生之年,效獻心力,上分憂勞,退而不休,今後仍在府辦公。”
其實他到了這個年紀,還能做什麼工作?不過是給蔣介石充當政治吉祥物罷了,有他在,蔣介石覺得安心,大家也覺得政府有穩定性。
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張群自然而然地選擇退休了。
他平生雖有親日派的醜名,不過由於為人寬和,樹敵不多,蔣介石死後也沒有招致什麼報復。相比孫立人、白崇禧等人,可以算得上人生贏家了。
1982年,張群與張大千
寬和到什麼程度呢?我們舉一個例子。張群的夫人馬育英是上海人,馬育英堅持講上海話,吃上海菜。張群不能折之,便一人講四川話,一人講上海話,時間一長,兩人倒也能互相聽懂。吃飯更絕,張群愛吃川菜,做一碗回鍋肉,一半是辣的,一半是加點糖的。
你要問我,難道不會做兩碗,一辣一甜?一家人吃兩碗飯,那還叫一家人嗎。
張群一生行事,多類於此,和而不同,從不面折廷諍,所以蔣介石覺得他可信可親可用,同僚們也覺得他人畜無害。
1979年,張群獲贈一枚中山獎章。這獎章自國民黨退臺以來只送了2枚,一枚給宋美齡,一枚給蔣介石的繼任者嚴家滏。第三枚就給了張群,可見其受歡迎之程度。
然而人之處世,哪能只有贊聲而無罵聲呢。
張群雖秉蔣介石之意實行親日政策,但1948年媚美親日不廢天皇,就有人深深嫉恨他。
1988年初,虛歲100歲的張群沉浸在人瑞之喜中,突然聽到外間有人傳言,有人對當年張群訪日不廢天皇之事大做文章,直言不諱地批評他是漢奸。
這件事一直是張群的心病,不管怎麼說也避不開民族感情。但他自己不提,坊間也不敢公開議論。蔣介石活著的時候,絕對沒人敢說。
蔣介石死後,風頭似乎鬆動了一些,但公開批評此事的仍然不多。現在突然有變化,居然敢公開罵自己是漢奸,肯定是政治風向有變。
張群暗中打聽,始終不得要領,究竟是誰大放厥詞,背後又是什麼目的呢?
後來他看到一則蔣緯國的採訪記錄,說當年二公子要到日本成婚,大哥蔣經國百般不同意,說日本是仇敵之國,怎麼能在那裡辦婚禮。
張群閱後恍然大悟,隱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想當年,大公子生身之母被日軍飛機炸死,國仇家恨,大公子始終沒能忘掉。只是他知道當年訪日之事,乃是父親定下的策略,他也不好說什麼。此刻小蔣先生也到了風燭殘年之際,難免心有耿介,發作了出來。
張群心裡有愧,被坊間傳言罵得面紅耳赤,不敢吭聲。
正待事情趨向惡化之際,天意無常,蔣經國1月13日突然去世,此後也沒再有下文了。
1990年12月14日,張群因心腎功能衰竭在臺北去世,亡年102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