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戰史都曾披露了老蔣內部與美軍顧問史迪威關係不和的內幕,其中包括了駐印軍呼叫以及給八路軍撥付裝備糧餉,武裝敵後積極作戰的八路軍等相關問題。首先是駐印軍的問題,這支凝聚著國軍全部精銳的軍隊在得到美式後勤補給和裝備發放之後,戰鬥力有了顯著提升,在緬甸戰場上,甚至具備了在同等兵力條件下與日軍精銳的18師團進行正面交戰而不吃虧的能力。此前曾深入中國戰場,對國民黨腐敗有過深刻感受的史迪威為了保持這支軍隊的血性,要求撤換駐印軍內中國高階將領,統一由美軍指揮。但這也遭到了老蔣方面的強烈反對。
精銳的駐印軍被老蔣視為支柱,老蔣的想法是在滇緬通路打通之後,駐印軍就應撤回國內參加“剿匪戰役”,或者積極準備類似行動。但史迪威則認為不行,他認為駐印軍應留在國外,配合英軍對外線的日軍實施更加徹底的打擊。因為這時候的英軍本身戰力就十分糟糕,連最基本的自保能力都沒有,駐印軍如果撤回國內的話,美英設在印度的大後方基地就會被日軍所佔領,不利於盟軍接下來依託印度向外線作戰的部署。為此,雙方各執一詞,誰也不服誰。由於駐印軍指揮權始終掌握在老蔣手中,而美援分配的權力又在史迪威手裡,雙方各有各的殺手鐧,誰也不肯讓步。
而進一步造成蔣史不合的還有史迪威堅持要求給第18集團軍(八路軍)撥付武器裝備一事。史迪威認為,八路軍在敵後戰線上對日軍補給線和運輸網路起到了極大的破壞和影響,有力地打擊了南方日軍的戰力。但這支部隊的裝備太差,連對付簡易炮樓和碉堡的手段都沒有,往往在付出巨大傷亡代價後才能拔除日軍設立在公路上的一個小據點,實屬不應該。為此,他認為有必要向敵後作戰的八路軍隊伍派發新式槍械和直射火炮,保證他們旺盛的戰鬥意志和作戰能力,但這毫無疑問是動了老蔣的“蛋糕”。當時老蔣正急缺美援武器去武裝自己的嫡系部隊,駐印軍“吃飽了”,但遠征軍和國內各個調整師,整編軍卻還“餓著肚子”。為此,有限的援助應首先交給他的直系軍隊。
此外,老蔣也擔憂史迪威和八路軍走得太近,加深美國對八路軍的印象,而後在可能爆發的衝突中影響到自己的利益。為此,當史迪威簽發撥付調令給軍需處,要求給八路軍撥付武器時,老蔣的嫡系軍官對送來檔案的官員反懟道“再有這樣的事情,就通報蔣委員長,現階段武器吃緊,我們自己都不夠用”。此外,在對八路軍裝備派發上,老蔣還做出了更進一步的限制。至1941年之後,重慶政府實際上已經完全斷絕了對八路軍的裝備派發,就連山西的閻錫山,也對八路軍做出挑釁行動,一改此前想利用八路軍平衡駐晉日軍勢力的做法。所以,史迪威雖然手握援華物資派發權,但這個權力僅限於“是否發給老蔣”,而不是想給誰就給誰。
評價史迪威此人,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確對中國戰區事務起到了積極作用,他的一系列決策除了要滿足中國戰區的需求外,也需要迎合美英利益。而在印度接受他和美英教官指導訓練及補給的駐印軍,戰力也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便是後來轉戰東北,這些部隊對東北民主聯軍所構成的壓力和威脅也實際存在的。只不過,受美英薰陶的駐印軍在軍紀上也沿襲了美英軍的特點,在駐紮廣州時,做出的一系列違紀事故給當地居民造成了重大困擾,其惡劣程度絲毫不亞於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