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醫院往年年度光榮冊,每年都會有一個熟悉的名字映入眼簾,他就是華北醫療集團峰峰總醫院骨四科主任李瑞平。從醫35年來,他孜孜不倦,埋頭苦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普通的崗位上征服了所有人。
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華北醫療集團勞動模範、峰峰總醫院骨四科主任李瑞平眼裡,只要與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有關,不管病情是否麻煩、複雜,基本沒有他拿不下的技術。多年來,李瑞平把全部精力傾注於一項項操作技術、一次次手術器材改良,腳踏實地把每件事做好,在平凡的崗位上點亮了自己的一片星火,在不斷接續傳承總醫院優秀文化底蘊中,彰顯了工匠精神的時代氣息。“要做一名既能用技術解除患者痛苦,也能利用自己的善心、善行、善意把脈問診患者內心的醫生!”李瑞平說起自己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擲地有聲。
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患者跟骨骨折術後面板壞死難以癒合的情況時有發生,患者廣受折磨。李瑞平就結合人體跟骨的解剖、手術的細節、恢復的過程,進行了無數的研究和摸索,走路時想、吃飯時想、睡覺時還要思考,有時還會突然情不自禁的拿來紙和筆進行繪畫、推敲,就像著了魔一樣。
最終經過無數次的探索和總結,李瑞平終於找到了解決方法,並馬上提出了“潛行跟外側切口減少術後皮緣壞死”的理論,他改變以往手術的“直切法”,利用潛行切口既保護了皮瓣血運,又實現了無張力縫合,而且切口小美觀,從那以後面板壞死難以癒合的情況消失了,一舉解決了跟骨手術後面板壞死的難題。作為一項科研創新,此項技術一度刊登在中國創傷外科雜誌上,並在同年獲得峰峰集團科技進步獎。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模範先鋒。作為見證總醫院發展的一份子,李瑞平說他就是一座橋樑,將上一代總院人的精神和文化傳承給下一代年輕醫護的橋樑。他希望年輕醫務人員能不斷學習,帶著責任和使命,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工作中,李瑞平放手讓年輕的醫生開展新技術,尤其是在微創治療脊柱疾病的技術中,他“放手不放眼”,現在微創治療脊柱疾病已經在骨四科開展的非常熟練成功,而且收穫了眾多患者的讚譽。除了關心年輕醫師的學術發展,他更關注“醫德”培養。在科室,他經常強調“醫德”的傳承和發揚。他說,做一名醫生首先要做好自己,無愧於內心。患者帶著痛苦和信任找到你,你必須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為患者做治療,讓患者滿意而歸。“‘德’是根本,技術是建立在‘德’基礎上的一種治療手段,做到德藝雙修不過是一種善良的本質”。李瑞平如是講解著醫德醫品。
在臨床崗位上,主任李瑞平是同行的楷模,是年輕後生敬重愛戴的師長,是臨床醫療工作中的精英和骨幹,他用醫者仁心和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師者的精神與風骨,並深深鐫刻在廣大醫護和患者的心中。
躬耕不輟的管理和創新典範。李瑞平不僅注重自身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也重視科室的團隊建設,力求建立一支敢打硬仗的高素質團隊。他透過講課、病例討論等形式,全面提高科室的專業水平;不遺餘力地幫助其他員工開展科研活動,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在日常管理中,他深知身教重於言傳,常年堅持節假日查房。每次查房,他都跟年輕醫生詳細講解疾病的病因、發生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方法以及國內外的治療動態,對自己的業務經驗從不保留,從點滴小事影響著、帶動著身邊的每一位同事。他堅信:“只有讓更多的年輕醫師成長起來,骨科領域的未來才能後繼有人,我們的醫院才能更好地發展”。
思者常新,恆者行遠。他帶領團隊開展手術技術、器材的創新,在臨床診治椎體骨質疏鬆骨折患者過程中發現,採用傳統經皮穿刺骨水泥椎體成形術時,會有水泥外溢的風險,且由於水泥注入後,無法保證水泥均勻彌散到上下終板,會出現力學不穩定的情況。針對這一手術問題,他帶領團隊對手術器械自主改良創新,自己還跑到修理工房利用工具,改良骨水泥注射槍,實現了單側穿刺,水泥定向彌散,達到了微創高效精準的目的,成果惠及到廣大臨床脊椎骨折患者。
35載躬耕不輟,行醫間跬步不休。李瑞平始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醫者、學者、師者、管理者的角色內涵,成為新時代“勞模精神”的深刻註腳。(王立紅)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