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心臟結構或功能改變 → 心室收縮或射血能力受損 → 呼吸困難+乏力+液體瀦留。
二、分類
1、按發病急緩: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2、按發病部位: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
3、按生理功能:收縮性心力衰竭和舒張性心力衰竭。
三、病因
(一)基礎病因
1、原發性心肌損害
(1)、缺血性心肌損害:冠心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2)、心肌炎和心肌病;
(3)、心肌代謝障礙性疾病:糖尿病心肌病最常見;
(4)、其他:繼發於甲亢或甲減的心肌病,心肌澱粉樣變性。
1、心臟負荷過重
(1)、壓力負荷(後負荷)過重:高血壓、主動脈瓣狹窄、肺動脈高壓、肺動脈瓣狹窄 。
(2)、容量負荷(前負荷)過重:
①、瓣膜關閉不全引起的血液反流;
②、先心病如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引起的血液分流;
③、全身迴圈血容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貧血、甲亢、圍生期心肌病。
(二)誘因
1.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最重要的誘因。
2.心律失常:房顫是誘發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
3.生理或心理壓力過大:過度勞累、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精神過於緊張。
4.妊娠和分娩
5.血容量增加:鈉鹽攝入過多,輸液或輸血過快、過多。
6.其他:治療不當(不恰當停用利尿藥物)、風心病出現風溼活動。
四、病理生理
(一)代償機制
1、Frank-Starling relationship 機制:增加心臟前負荷使迴心血量增多,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增加,從而增加心排血量及心臟做功量。但同時也導致心室舒張末壓力增高,心房壓、靜脈壓隨之升高。
(1)、當左心室舒張壓末壓>18mmHg時,出現肺充血的症狀和體徵。
(2)、當心髒指數<2.2L/(min·m2)時,出現低心排血量的症狀和體徵。
2、神經體液的代償機制
(1)、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 :
①、心力衰竭病人血中去甲上腺素水平升高,作用於心肌腎上腺素能受體,增強心肌收縮力並提高心率,以增加心排血量。但同時外周血管收縮,心臟後負荷增加,心率加快,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②去甲腎上腺素對心肌魚接海性用可促燮肌細胞凋亡,參與心臟重塑過程。
③交感神經興奮還可使心肌應激性增強而有促心律失常用。
(2)、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醛固酮系統(RAAS)啟用 :心排血量降低,腎血流量隨之減少, RAAS 被啟用。
①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周圍血管收縮以維持血壓,調節血液再分配,保證心、腦等重要臟器的血供。
②繼發性醛固分泌增加,使水、鈉瀦留,以增加有效迴圈血量及迴心血量,對心力衰竭起到代償作用。
③、同時 RAAS 啟用促進心臟和血管重塑,加重心肌損傷和心功能惡化。
3、心肌肥厚:當心髒後負荷增高時,常以心肌肥厚作為主要的代償機制。
(二)、心室重塑
1、原發性心肌損害和心臟負荷過重;
2、心室擴大或心肌肥厚;
3、心肌細胞、胞外基質、膠原纖維網等均有相應變化(基本病理機制);
4、心肌細胞的能量供應相對或絕對不足及能量的利用障礙(失代償的重要原因);
5、心肌細胞壞死、纖維化;
6、心肌整體收縮力下降心室順應性下降。
(三)、舒張功能障礙
1、能量供應不足時鈣離子回攝入肌漿網及泵出胞外的耗能過程受損,導致主動舒張功能障礙。如冠心病明顯缺血時,在出現收縮功能障礙前即可出現舒張功能障礙。
2、心室肌順應性減退及充盈障礙,主要見於心室肥厚如高血壓及肥厚型心肌病,心室充盈壓明顯增高,當左心室舒張末壓過高時,肺迴圈出現高壓和淤血,即舒張性心功能不全,此時心肌的收縮功能尚可保持,心臟射血分數正常,故又稱左心室射血分數正常的心力衰竭
(四)、體液因子的改變
1、利鈉肽類:
(1)、心鈉肽(ANP):由心房分泌,其生理作用是擴張血管和利尿排鈉,對抗水鈉瀦留。
(2)、腦鈉肽(BNP):由心室細胞分泌,與ANP功能相似,但作用很弱。
2、精氨酸加壓素:由垂體分泌,具有抗利尿和促周圍血管收縮作用。
3、內皮素:由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的強效血管收縮肽。
4、細胞因子:轉化生長因子-β,炎性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
五、臨床表現
(一)、左心衰(肺迴圈淤血+心排血量降低)
1、、症狀:
(1)、呼吸困難:最重要症狀,勞力性呼吸困難+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
(2)、咳嗽、咳痰和咯血:咳嗽咳痰是肺泡和支氣管黏膜淤血所致,以白色漿液性泡沫狀痰為特點。
(3)、疲倦、乏力、頭暈、心悸:心排血量降低,器官組織血液灌注不足及代償性心率加快。
(4)、少尿及腎功能損害。
2、體徵:
(1)、肺部溼囉音。
(2)、心臟體徵:心臟擴大及相對性二尖瓣關閉不全的雜音、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亢進及舒張期奔馬律。
(二)、右心衰(體迴圈淤血)
1、症狀:
(1)、消化道症狀:胃腸道及肝臟淤血引起腹脹、噁心、納差、嘔吐等,最常見。
(2)、呼吸困難。
2、體徵:
(1)、水腫:特徵為對稱性、下垂性、凹陷性水腫。
(2)、頸靜脈徵:頸靜脈充盈、怒張是右心衰主要體徵,肝-頸靜脈迴流徵陽性更具特徵。
(3)、肝臟體徵:肝腫大,伴壓痛。
(4)、心臟體徵:三尖瓣關閉不全的反流性雜音。
(三)、全心衰
1、右心衰繼發於左心衰而無成全心衰竭,右心衰時右心排血量減少,因此呼吸困難等肺淤血癥狀反而有所減輕。
2、擴張型心肌病等表現為左、右心室衰竭者,左心衰的表現以心排血量減少的相關症狀體徵為主,肺淤血癥狀往往不嚴重。
(四)、心臟功能評級
巧記:一無二輕三明顯,四級不動也困難。
1、NHYA心功能分級:
心功能分級 |
依據及特點 |
Ⅰ級 |
病人患有心臟病,但日常活動不受限制,一般活動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難等心衰症狀。 |
Ⅱ級 |
體力活動輕度受限,休息時無自覺症狀,但平時一般活動可出現上述症狀,休息後很快緩解。 |
Ⅲ級 |
體力活動明顯受限,休息時無症狀,低於平時一般活動量時即可引起上述症狀,休息較長時間後症狀方可緩解。 |
Ⅳ級 |
任何體力活動均會引起不適。休息時亦有心衰的症狀,稍有體力活動後症狀即刻加重。如無須靜脈給藥,可在室內或床邊活動者為Ⅳa級,不能下床並需靜脈給藥支持者為Ⅳb級。 |
2、心力衰竭分期
心衰分期 |
依據及特點 |
A 期(前心衰階段) |
無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也無心衰症狀體徵,但有發生心袋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冠心病、代謝綜合徵等。 |
B 期(前臨床心衰階段) |
已發展成結構性心旺病,如左心室肥厚、無症狀性心臟瓣膜病,但從無心衰症狀體徵。 |
C 期(臨床心衰階殷) |
已有結構性心勝病,且目前或既往有心衰症狀體徵。 |
D 期(難治性終末期心衰階段) |
有進行性結構性心臟病,雖經積極的內科治療,休息時仍有症狀,因心衰反覆住院,需要特殊干預。 |
3、6分鐘步行試驗:
(1)、要求病人在平直的走廊裡儘可能快地行走,測定6分鐘的步行距離。
(2)、結果:①、 <150m 重度心衰;②、150~425m 中度心衰;③、426~550m 輕度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