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疊合盆地的油氣地質理論經歷了三代石油地質學家的共同努力與艱苦實踐,是我國石油地質工作者研究的共同結晶。在這一複雜的實踐過程中,有一些劃時代的事件引導著理論的建立與發展。
首先,1989年4月開始的“塔里木石油會戰”,開始了對我國最大的沉積盆地的進行整體油氣勘探。1983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與法國地球物理公司合作,完成了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13條地震反射大剖面。1990年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與中國地震局合作,完成了三條南北向橫穿盆地的轉換波測深剖面,這些大剖面系統揭示了盆地的整體地質結構,經“八五”、“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認識到“塔里木盆地為一大型疊合複合盆地”。1992年,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出版了《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論文集》,在該專輯中,收錄了童曉光、梁狄剛、賈承造等先生關於塔里木盆地的地質結構、板塊構造演化、含油氣性等的系列文章,充分揭示了該盆地的疊合與複合性質,併成為今後該盆地油氣勘探的指導思想,為以後在前陸區天然氣的大發現與臺盆區碳酸鹽巖大油田的發現奠立了重要基礎。
其次,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我國十口科學探索井專案的實施,為探索我國沉積盆地的新區、新層系與新領域起到了關鍵的促進作用。第一口科探井是位於吐哈盆地的臺參1井,1989年2月該井日產油24.2方,突破帶動了吐哈盆地及西北地區侏羅系的石油勘探;第二口科探井是位於鄂爾多斯盆地的陝參1井,1989年6月該井於奧陶系頂部馬家溝組酸化後獲得日產28.3萬方天然氣,揭示了古生界有利成藏組合,從而開闢了陝甘寧盆地找氣的新領域,也開闢了北方古生界找氣新領域。這些新發現揭示了疊合盆地油氣聚集的新層系,大大拓展了油氣勘探家的思維。
另外,2002年,李德生先生出版《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學》,趙文智等出版《中國海相石油地質與疊合含油氣盆地》專著,系統論述了疊合盆地的構造型別與含油氣性,可作為這一階段的標誌。
來源:石油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