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人工智慧對人類工作的衝擊。近年來,在這方面總有許多令人擔憂的言論,如“機器取代人”“人工智慧將使50%~70%的人失業”,有些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和企業家甚至聲稱人工智慧的興起意味著人類文明的終結。
正如哲學家黑格爾所揭示的: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人們從來都不知道汲取歷史的教訓。實際上,人類在過去100多年內至少經歷了三次這種擔心,這就是“老”“舊”“新”三次IT變革。當年,人們對老IT(工業技術)的擔心遠大於今天我們對新IT(智慧技術)的擔心。在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紡織工業誘發“羊吃人”現象,女王擔心機器的大規模使用將使她的臣民變成乞丐,民眾更是揭竿而起,乾脆一把火將機器燒了。
70多年前,諾伯特·維納的控制論和數字計算機的出現開啟了舊IT(資訊科技)的變革,又一次引發社會對機器取代人類工作的擔心。為此,維納還發表了《人有人的用處》來專門討論這一問題,其中特別強調“資訊永遠不能取代啟迪”,啟迪是語言和想象的核心功能,因此機器及其生產的程式碼與資訊根本無法取代人類,而且,計算機還為“機器取代人”做了一個絕好的說明。20世紀50年代之前,英文中“computer”一詞其實是指從事計算工作的人類,但今天作為機器的“computer”已經完全代替了作為人類的“computer”;然而,被稱為“computer”的機器,不但沒有使人類大規模失業,而且還為人類創造了更好、更多的新工作,比如程式設計師、架構師、演算法工程師、網路管理員,等等。事實勝於“恐”辯,儘管機器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短暫的社會錯位,使一些人失去工作,但不會造成人類的大規模失業,相反,機器能夠創造出更多、更好、適合人類的工作,推動社會進步。
其實,這個問題在100多年前就已經被研究清楚,這就是著名的“傑文斯悖論”。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是19世紀英國的數學家、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現代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理論的主要奠基人。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業大量消耗煤資源併產生了嚴重的汙染,引發了利用技術提高燃煤效率的討論,但傑文斯的研究表明:燒煤效率越高,耗煤量將會越大。這就是傑文斯悖論:技術進步可以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但結果是增加而不是減少人們對這種資源的需求,因為效率的提高會導致生產規模的擴大,這會進一步刺激需要。
計算機的“機器取代人”的例子說明廣義的傑文斯悖論也成立:技術進步可以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但結果是增加而不是減少社會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因為效率的提高將導致生產規模的擴大。計算機的確完全消滅了名為“computer”的職業,使其變成了一種真正的機器,但同時也擴大了社會對計算機生產、操作等相關人員的需求。還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比如全球定位系統取代了許多測量工作崗位,但卻產生了更多基於位置的服務的相關工作以及導航演算法工程師等崗位;機器學習取代了很多統計員,但卻增加了更多不同的資料工程師工種。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智慧技術的發展,這類例子將會越來越多。
我們相信,表面上以取代人力為目標的智慧技術,將產生更多更適合人類的新的工作崗位,例如學習工程師、決策工程師、法務工程師,等等。智慧技術可能會將今日之“碼農”解放出來,使其變成明日之“智農”,成為“人機結合,知行合一,虛實一體”的“合一體”智慧員工。如此一來,維納所說的:“人有人的用途,機有機的用處”將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