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一次山西平順的大面積文物普查,讓原本一條名氣不大的河流-濁漳河瞬間吸引了世人的眼睛。
我們先來了解下這條名不見經傳的濁漳河,它是山西長治市內最大的河流,流經12個縣、市、區,雖濁漳河主流長103.9千米,然而因為水流湍急自古以來它都沒有承擔通航的作用,當地人出行只能靠山路,可以看得出來沿線居民的出行很是不方便。
也或者得益於這種閉塞的環境,讓濁漳河沿途的古建築歷史中少有遭受人為破壞。於是乎從1956年到如今,在濁漳河沿線發現了8座被列入全國文保單位的古建築,這些古建築覆蓋年代從五代一直延續到明清,並且不少建築均為中國早期木建築的精華,因此將濁漳河稱為中國古建築精華路線可謂名副其實。
我的濁漳河古建築旅行從平順縣王村的天台庵開始,它是一座建造於唐末天佑四年也就是五代時期的木構建築。其實關於它的身世曾經可謂是撲所迷離,曾經一度被認定為中國四座唐代建築之一,直到2014年大修中發現部分五代時期題記之後,才得以讓它的身世塵埃落定。
天台庵面積不大,現存僅一座面闊三間的彌陀殿,然而這座五代木建築不論是簷下碩大的斗栱,層層交錯像花朵般綻放,抑或是殿內不用柱子讓空間呈現更大等特色,都帶著濃濃的唐代木構建築特色。
如果你覺得天台庵的建築看起來有些單調的話,那麼地處平順縣源頭村的龍門寺憑藉著豐富的建築群定會讓你收穫另一種感受。
龍門寺是山西乃至全國都為數不多集齊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個朝代建築於一身的寺廟,成為中國現存建築最多、跨度時間最長、石刻史料最豐富的寺院,可謂是濁漳河沿線最耀眼的明珠。
北宋的大雄寶殿中可以看到宋金特色的普拍枋與闌額疊交的“丁”字形構造;西配殿為中國現存唯一一座唐、五代時期的懸山頂建築;
元代的燃燈佛殿中可以看到特色的“明袱”形制;在金代的山門中可以看到45度、60度斜栱公用的補間斗栱等。
總之一次龍門寺的旅行,彷彿就像是逛了一次古建築博物館,領略到中國曆朝歷代的木建築魅力。
濁漳河沿線的8座國寶古蹟中除了看木建築之外,其壁畫也是一大特色,尤其是沁縣大雲院大佛殿內的壁畫,更是中國現存寺院中僅存的五代壁畫,這組《維摩詰經變》沿襲了晚唐的“焦墨薄彩”,尤其是瀝粉貼金的做法在敦煌壁畫中同樣可以看到。
彌足珍貴的五代壁畫,堪稱國寶,當然壁畫所在的大佛殿本身也是一座五代時期的建築,同樣是中國現存為數不多的早期木構建築,如此看來隱秘在山間的大雲院可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以上僅僅只是沿途的3座相對突出的國寶木建築,旅行者可以重點關注,當然其餘五座木建築同樣各有特色。比如規模不大的原起寺中可以看到唐代經幢以及宋代古塔;矗立於高臺之上的夏禹神祠看起來很是雄偉,是濁漳河沿途眾多供奉大禹廟宇最為特色的一座;
在小小的回龍寺金代大殿中可以看到眾多古建築孤例形制;在陽高鄉車當村的佛頭寺中可以看到北宋木構建築等。
不論它曾經如何閉塞,也不論它是否會讓遊客熟知,這條長長的濁漳河因為這些五代、宋、金、元、明、清的建築齊聚,而讓它變得熠熠生輝。(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