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關位於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西南部,距離鹽津縣縣城22公里,是古代蜀道入滇第一險關,更是古代軍事戰略要地,誰佔領豆沙關誰就能卡住滇國命脈。歷史悠久的國度,發展程序中朝代更易頻繁、戰亂不休,豆沙關成為各個朝代的兵家爭分之地。現在的豆沙關是2006年地震後重建,但不失古蹟,歷史底蘊依舊尚存,很值得一遊。
豆沙關原名石門關,始建於秦朝,為了方便管理西南地區,秦始皇下令修建由蜀入滇的便道。便道修建到此地,山高險峻工程進度緩慢,但是為了能夠及早完成這條便道,投入更大的人力。同時按“車同軌”的標準修建道路,加大工程難度修建“五尺道”,然後又修建一座軍事碉堡。修建這條入滇便道就像是在山石頭裡開啟一道門,所以這裡被稱為“石門關”。
石門關修建之後有官兵駐守,官兵又帶來家眷後安置在石門關附近,隨後在這裡落業的人不斷增多,慢慢變成一個小村落。石門關又是古代蜀入滇的必經之地,過往百姓、商賈、官差絡繹不絕。石門關駐守官兵的家眷開設茶館、客棧、商鋪等商業機構,慢慢地形成一個場鎮。
駐守官兵的家眷部分來自北方,北方人愛吃麵食,這裡也就有了包子鋪。有位官兵的家眷製作包子工藝相當了得,很多人都喜歡來這家包子鋪消費。香噴噴的饅頭,再來一大碗清甜的豆漿讓人誇讚不止。特別是這家包子鋪製作的豆沙包,路過的人不管是普通百姓,商賈富豪還是官大爺,吃了豆沙包後亦是回味無窮。一次戰亂中石門關被叛軍攻佔,使得這個險關重鎮被殺個片甲不留,這家包子鋪的老闆也死於戰亂中。再也吃不到這麼好吃的豆沙包,人們為了紀念包子鋪的老闆,將石門關更名為豆沙關。
以上只是民間故事,還有另一個說法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孔明先生南征到石門關,石門關守軍將領不想讓蜀漢軍隊透過。石門關的守軍將領也知道如果進入戰爭,以孔明先生好高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超高的聰明才智,小小的一個石門關根本抵擋不住蜀漢軍隊。若是已進入戰爭狀態,死傷的不僅是駐守的官兵,還有石門關附近的隨軍家眷也遭殃。
守軍將領為了避免進入戰爭,同時又有個臺階下,就讓孔明先生費一丁點的腦子。將領吩咐部下到河邊的沙堆中參合上上千斤胡豆,讓孔明先生三天內將胡豆和沙堆分離出來。孔明先生是靠腦子賺錢的,這點也難不倒他。孔明先生往河邊一看,沙堆豌豆連成一片倒也是不慌不忙,手中破扇撲幾下,命手下去看河邊的竹子編織竹篩,點上火把連夜將上千斤的胡豆與沙子分離。駐守石門關的將領沒想到上千斤的胡豆竟然在一夜之間成功地分離出來,傳說中的孔明先生是高智商人類不假,敬佩的五體投地,恭恭敬敬的讓蜀漢大軍透過石門關,後人又將石門關更名為豆沙關。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元朝南征名將竇勺要征討大理國,經過石門關的時候遇到激烈抵抗。竇勺是北方人,騎馬射箭很在行,山地作戰不在行,對石門關猛攻數次未能拿下很是惱火。畢竟是南征北戰的蒙古鐵騎猛將,征服不了西南蠻族弱國覺得是一件丟不起自己的臉,但又有點無可奈何。後來在降蒙宋軍的配合下才將石門關拿下。
石門關拿下了,但是自己畢竟是蒙軍悍將,不能親手拿下石門關感覺有點跪不住面子,特別是在降蒙宋軍面前丟不起人,將石門關更名竇勺關。降蒙宋軍對竇勺的這一做法很不滿意,但降於人家低人一等,也只能任由它去。蒙軍滅掉大理國後將整個南宋包圍住,沒多久南宋滅亡,蒙古鐵騎建立元朝。只是沒想到元朝建立沒多久就被朱元璋推翻建立明朝,竇勺關是蒙人的遺留產物,新朝廷更不能留下,當地人又將竇勺關用方言更名豆沙關。
豆沙關的更名有著不同的版本,各有各的說法,更改的只是豆沙關的名字,其歷史底蘊卻永遠更改不掉。秦朝到現在將近2000年的歷史程序,演繹出了不同時段所蘊含的故事,讓無數人對這個地方有著難以割捨的嚮往和望塵莫及的眷戀。來此地遊玩,有的人在意這裡險峻的山崖還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有點文化常識的人卻更在意豆沙關的歷史故事。
沒有歷史書籍記載這裡曾經經歷過慘烈的戰鬥,民間也很少提及豆沙關的歷史程序,但是最為由蜀入滇第一險關,如果不發生一兩場慘烈的戰爭,恐怕由蜀入滇第一險關也就是浪得虛名。西南畢竟是蠻族的領地,蠻族又是個好戰的民族,蠻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在黃河流域一帶太過好戰,才被炎帝和黃帝聯合擊敗,蚩尤的後人才逃往西南地區偷生。這麼好戰的蠻人之地,沒有關於戰爭的記載,這裡的歷史程序是不是有點脫節了。
僰人懸棺,僰人就是古代西南土著民族,僰人最早有書籍記載的是先秦時期的百濮,也就是濮人。僰人是上古世紀黃河流域部族征戰被打敗後逃竄到西南一帶的後裔,僰人就是蚩尤的後裔。逃到西南後形成僰人文化,生活習慣跟中原文化區別過大,中原文化將僰人稱為野人。懸棺就是僰人不同於中原人的一種殯葬文化,至今還不知道當年的棺材是怎麼抬進距離地面百米的崖洞內,或許這就是僰人的神秘和不同之處。
五尺道,走過很多的巴蜀古道,取名五尺道的地方也不少,唯有這裡的五尺道最有印象,或許就是在豆沙關的原因。豆沙關乃至石門關時期,這裡就是滇東北和川南、川西南的重要交通咽喉。來往人士絡繹不絕,歷經2000年的滄桑歲月,光腳丫、草鞋、解放鞋、運動鞋、皮鞋各個時期的腳板摩擦,路面已經消磨掉大部,遺留下的就是讓人故以思念歷史痕跡。
唐朝征討南詔,南詔深知不敵而聯合吐蕃抗唐,兩次將唐朝軍隊打敗。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吐蕃利用完南詔抗擊唐朝後反過來侵吞南詔國土。南詔固然不能容忍吐蕃的作為,決定依附大唐王朝,聯合唐朝軍隊擊敗吐蕃,將吐蕃趕出南詔領地。唐朝御史中丞袁滋興奮之餘在石門關崖壁上刻有120字,這便是《唐袁滋題記摩崖》的由來。歷經千年自然風化字跡模糊不清,但不妨成為國家重點文物。
最近某影片上說是“一線城市”的鹽津縣很是嚮往,更喜歡的是老成昆鐵路的綠皮火車,聽說上火車還可以帶上豬雞鴨鵝,要有機會去很想去體驗一下這趟火車。說起鹽津縣想到的就是昭通市,很喜歡當地一段山歌“阿表哥你是哪點滴呀,我是雲南昭通滴呀,你來整什麼呀,我來找表妹呀,表妹沒找著呀,還被狗咬著呀”。近兩年的創作沒來靈感,有機會去昭通遊玩一番,感受一下這裡的民族風情,哪怕沒有收穫,吃一頓當地美食也挺好。文筆有限,謝謝拜讀。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