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賽利卡(Toyota Celica),而比這個中文名字更早出現的,則是它的粵語譯名:獅力架。Celica來自西班牙語,意思是“神秘”的意思。
Celica從1970年釋出、歷經七代發展、並有著超過36年曆史的經典跑車,筆者不敢將之稱為“入門級跑車”,因為它是幾個名震車壇的車系的媽,例如我們熟悉的Camry凱美瑞、Supra豬扒、前驅的Corona歌朗娜等等車系均出自Celica或者基於Celica平臺打造,雖然它在2006年最終被停產至今沒有後繼車型。而大家又是否知道第一個斬獲WRC冠軍的日本車型便是Celica創造的,它的實力無疑在豐田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Celica出現之前,作為豐田跑車的鼻祖車型Sport 800和2000GT的受眾範圍很窄,產量稀少且口碑一般,要知道,在他們出道時的60年代,要論日系跑車的風頭躉,當屬日產的Datsun Sport和Fairlady Z莫屬,但作為那時已經蒸蒸日上的豐田,豈能讓別廠在這個領域專美,憑藉著當時不服輸的精神,加上出色的底盤設計以及強大的引擎實力一鳴驚人,2000GT確實令世界車壇認識到豐田跑車開始發力了。但由於高昂的售價以及生產成本過高,2000GT在1967年誕生到1970年停產為止,總計只生產了337輛。
圖:作為日系跑車的鼻祖Toyota 2000GT它的出現擁有了更多的意義。同時也讓當時世界車壇認識到日本的實力。
圖:如此性感的造型讓它成為眾多收藏家的最愛。
圖:想當年出自雅馬哈之手的這臺2.0L DOHC直列六缸水冷引擎擁有150hp/6600rpm、180Nm/5000rpm的動力輸出(只是缸蓋部分由Yamaha執筆)。極速達220km/h,0-100km/h加速時間僅8.6秒,0-400m加速也只要15.9秒;在如今看來這樣的動力表現不值一提,只不過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實力絕非善類。
在1970年2000GT停產前,豐田便已著手設計一款售價更加親民和更加實用的車型,在1970年10月的日本東京車展上,正式釋出了第一代Celica,同年12月第一代Celica(A20/30)正式上市。嗯?豐田的許多車系不是以“10”為起點的嗎?怎麼第一代Celica是用“20”開頭的?確實,因為要樹立它就是2000GT的嫡系傳承者,而2000GT的車架代號是MF10,那就秒懂了吧!
第一代的Celica是當年EX-1概念車的量產版,前置後驅並且裝備了一臺1.6L的直列4缸引擎。而在車輛設計風格上更多的借鑑了2000GT以及當時著名的美系Pony Car造型;其中Liftback的車型定位並非現如今Coupe車型,相比掀背車型傾斜角度更大以及更大的後車門,受到了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圖:1969年在東京車展上展示的EX-1概念車,其實就是第一代Celica的預演車型,這種招數在豐田的發展歷史裡並不少見,透過“概念車”或者“預生產型”試探市場反應也是行業慣例了。
圖:其實第一代的Celica的機械結構並不複雜,FR傳動佈局,後輪非獨立懸掛,一切都是那麼簡單,但往往這種車所能帶來的那種“人與車斗”的駕駛感,是今天大量電子化裝備下、那些被寵壞了的駕駛者很難想象的,更加別談享受這種樂趣了。
圖:1970年的Celica 1600 GT(TA22),A的代表的是Celica、T則表示它使用2T引擎,至於22的意思是在“20這一代”裡面的序列號。
圖:1973年的Celica Liftback 2000 GT(RA25),有著非常強烈的美系Pony Car的感覺,它使用的2.0L的18R引擎。
圖:1976年出口美國的Celica GT Coupe(RA22)。
圖:第一代Celica內飾(TA22)。
第一代Celica如果從銷量上來說,是一臺非常成功的跑車,總產量超過41萬輛。在有了第一代車型的成功,在1978年第二代Celica(A40/50)正式亮相。在造型上Celica並沒有找到自己的風格依舊能夠感到美系車型的影子。不過第二代車型經過設計師David Stollery的改造,全新的Coupe車型應運而生。在日本市場提供了1.6L、1.8L、2.0L三種引擎,而在出口北美市場中提供了一臺排量為2.2L的20R引擎。然而在豐田車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兩款車型Supra與凱美瑞均衍生自Celica,只不過那時被稱為Celica Supra與Celica Camry。
並且在1981年Celica十週年之際推出一款紀念車型,GTA Coupe。該車型裝配了當時先進的4速自動變速箱、電動車窗、鋁合金輪轂、全新的音響系統以及特殊的車身配色來區分普通車型。
圖:出口至美國的豐田Celica GT Liftback(RA43)。
圖:出口至歐洲的Toyota Celica Coupé 1600 ST(TA40)。
圖:由Celica衍生出的凱美瑞,只不過當時被叫做Celica Camry(A50)。
圖:一臺能夠令車迷激動又興奮的豐田經典車型Supra,當時被叫做Celica Supra(MA46),關於Supra的這段歷史,我們另篇再敘吧。
圖:第二代Celica內飾。
第三代車型Celica(A60)在1981年7月誕生,與前兩代相同的,Celica均採用Carina的車架底盤打造,前三代均為FR驅動佈局,而懸掛形式均為前麥弗遜、後傳動硬軸配機簧分離式非獨立懸掛形式。外觀部分則根據當時車輛設計的流行趨勢,Celica採用了可伸縮的前頭燈,並且GT車型提供了14寸鋁合金輪轂以及225/60HR14輪胎和真皮包裹的方向盤。而在1982年的北美市場由於環保要求Celica當時採用的22R引擎升級為擁有EFI(電控汽油噴射器)22R-E引擎,最大輸出功率為118匹、192牛米。
圖:1983年日本國內自用型號Celica XX,代號A60,其實你可以將它理解為加大號的純版Celica,也其實是一臺Supra......好迷的名字。
圖:出口的型號樣子都跟Celica及Supra不同。
1982年9月Celica第一款渦輪車型誕生Celica GT-T(TA63),採用Toyota CT-20 渦輪以及首次使用的頂置雙凸輪軸引擎的3T-GTE排氣量為1770cc。為了提高點火效率3T-GTE還採用當時很少見的每缸雙火花塞技術。作為豐田首款高效能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60Ps、最大扭矩輸出為206N.m。
在1983年伴隨著3T-GTE高效能引擎的出現,豐田踏上了WRC之路,參加了WRC Group B組比賽。併發布了參賽的戰車Celica Twincam Turbo(TA64) TCT,採用了在3T-GTE引擎基礎上升級而來的4T-GTE引擎。排氣量為2090cc初期搭配KKK渦輪擁有324Ps,由於賽事對於廠商改裝車並沒有太多限制後期Celica TCT改用KKK K27渦輪後動力暴增至600Ps;在WRC Group B組賽事1983年-1987年短暫的時光中獲得了象牙海岸、肯亞和中東拉力賽的8次分站賽冠軍。
圖:參加了WRC Group B組比賽的戰車Celica Twincam Turbo (TA64) TCT。
圖:第三代Celica內飾。
第三代Celica的整個發展重心幾乎集中在“Celica Supra”這個型號系列上,普通的Celica除了XX外,基本都是老調子。所以豐田最終決定將Supra獨立成系,1985年Celica第四代(T160)車系問世,從這代車型開始Celica車身編號改為T開頭(A則給了Supra使用),並且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動。將前三代車型沿用的前置後驅設計,改為前驅設計。這未免讓很多車迷失望。不過在1986年10月豐田推出了Celica GT-Four(ST165)車型,裝備了四輪驅動技術以及經過3S-GE升級改造後的2.0L 3S-GTE渦輪增壓發動機,透過降低壓縮比至8.5:1、使用CT26渦輪增壓器、水冷式中冷等一系列措施,將其最大動力輸出鎖定在185Ps/ 6000rpm,峰值扭矩在250N.m /3600rpm。成為豐田高效能車型進入美國的突破口,讓更多的車迷認識的豐田。
圖:第四代開始,Celica正式從後驅改成了前驅,同時也為實現四驅打下了基礎。
圖:當時日規的T160,有GT-i也有GT-R的名稱,其實都是使用3S-GE引擎的ST162,上圖的是2.0 GT-R,使用的是3S-GE引擎。
圖:在當時的設計潮流中上置式的翻眼大燈成為了不少車迷的經典回憶。也讓Celica(ST165)增添了幾分霸氣。
圖:雖然沒有了後驅,但是四驅配合更高的動力輸出讓Celica成為了當時效能車的代表。(要問汽車城範兒的貼紙改裝風氣從哪裡來的?我覺得是被80年代的高效能車型帶出來的)
圖:這臺引擎就不在本文詳細介紹了,日後會單獨闢一篇文章詳細敘述。
圖:當年這個內飾風格有專屬的叫法,日本車就是這麼高科技感。
圖:出口多個國家的Celica Convertible(ST162),根據不同國家裝備了3S-FE、3S-GE兩款引擎。
到了1989年第五代Celica(T180)上市,這代車型也有小批次進口到國內。在90年代初期Celica絕對算得上國人眼中的“超級跑車”了,不過現如今這批車大多已經報廢,能夠正常行駛更是少之又少。五代車型在造型方面同樣受到時代的影響,沒有了之前稜角分明更加圓潤的造型能夠有效的減小風阻。
在動力方面高效能車型Celica GT-Four(ST185)採用四輪驅動,升級後的第二代3S-GTE引擎;透過將中冷器由第一代的水冷改為傳統的風冷,微微上調至8.8:1的壓縮比,使用全新Twin entry技術的CT26渦輪增壓器(大家所熟悉的雙渦流或雙渦管)以及簡化引擎結構與降低重量等一系列措施;將動力提升至225Ps/6000rpm、304N.m/3200rpm。
圖:擁有四輪轉向技術的Celica Z-R 4WS(1989年),也算是豐田補上了與競爭對手們的差距,本田和日產此時都已經開始裝備四輪轉向。
圖:這代是最後使用翻眼大燈的,不知日後能否再出現這樣的設計。
圖:日規的頂級型號名為Celica GT-Four RC(ST185H),其使用的3S-GTE引擎擁有232匹馬力和271牛米扭力,而普通GT-Four只有221匹。
圖:Celica GT convertible(ST184),使用5S-FE引擎,最大馬力135匹。
圖:內飾風格有了較大改變,同外形一樣圓潤。
Celica(T200)第六代車型於1993年上市,而這一代車型四圓燈的設計替代了經典的翻眼大燈,這樣的造型小編只能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在動力方面針對不同國家搭配了不同型號的發動機;在美國Celica ST 搭配1.8L 7A-FE、GT 搭配2.2L 5S-FE,而最強版本Celica GT-Four(ST205)搭載的3S-GTE 2.0L引擎在採用鋁合金汽缸頭以及渦輪排氣側的陶瓷耐高溫材質令最大輸出功率達到了245Ps。這樣的表現也成為了Celica GT-Four車型最後一代。
圖:Celica GT-Four最後的一代車型。
圖:1997年的後期版GT-Four,真的就是最後一個版本的GT-Four了。
圖:此乃日本獨有的Celica SS-iii(ST202),前期版跟其他SS一樣使用3S-FE,但1997年12月後開始用3S-GE VVT-i,擁有200匹實力。
圖:第六代Celica車型內飾。
圖:美規繼續由開蓬版供應,代號ST204,使用5S-FE引擎,國內也有此車進口過,但總的數量沒有AT200和硬頂的ST204多。
1999年Celica(T230)第七代車型以Celica XYR概念車亮相。在全新車輛設計理念的改變下,更加犀利的造型贏得眾多關注。不過取消四驅採用前驅的Celica失去了一部分駕駛樂趣,而之前的高效能車型Celica GT-Four使用的3S-GTE也被更換為1.8L 2ZZ-GE引擎。該引擎採用了豐田VVTL-i(可變氣門定時和升程控制)技術,最大輸出功率為190Ps以及19公斤米。
在底盤方面第七代Celica採用了前麥弗遜後雙A臂,讓操控性與舒適性得到了很好的平衡。而豐田GOA車身、前排氣囊、四輪ABS等一系列裝備提高了Celica安全性,讓駕駛者更加安全。
圖:Celica XYR概念車。
圖:第七代的Celica其實亮點還是很多的,尤其是那臺2ZZ-GE引擎更是可圈可點,但可惜的是對手Integra DC5確實有點兒不近人情地強了,也讓其黯然失色。
圖:即便是在美國找來了TRD為其作出升級改裝,其銷量依然不高。也讓豐田毅然決然地停產了這麼一款充滿傳奇色彩的入門級跑車。
圖:Toyota Celica 座駕版內飾,這代Celica分為兩個級別,美規GT型號採用1ZZ-FE引擎,140匹,代號ZZT230,國內也有不少這個版本;另外高配版名為GT-S,引擎為2ZZ-GE,190匹,代號ZZT231,國內這個型號不多。
圖:2000年在洛杉磯車展上釋出的開蓬版概念車,但最終還是未能投產。
已經無從稽考到底豐田生產了多少輛Celica,當然這個數字豐田廠方肯定是有的,只是沒很正式的公佈而已,不過對於這麼一輛傳奇而又經典的入門級跑車,其地位和歷史重要性不會比那臺Corolla Levin(AE86)要低,既然86都可以復活了、Supra也能借屍還魂地重生,為什麼這麼一輛對於豐田有著特殊意義的車系至今仍未見樓梯響呢?或者,豐田章男認為,還沒到時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