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我抗日軍民手中的武器可以說是萬國造,有進口的也有國產的還有土造的,小編這裡所說的適合指的是效能可以滿足需要的,可以在國內自產的,以及符合我國國情的,需要進口的容易被封鎖攔截,也不穩定,土造的效能跟不上會犧牲更多的生命,當然實際中是沒辦法的。
第一,手榴彈。
只所以將手榴彈排在第一是因為它太普遍了,數量驚人,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據瞭解有3000萬的使用量,手榴彈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既能殺傷人員、工事,綁一塊還可以炸燬坦克和裝甲車,國內各大兵工廠均能生產,幾乎人人能用。
第二,駁殼槍。
這把槍是英雄槍,名氣很大,堅固耐用,火力強大,用途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武工隊、游擊隊戰士使用,短兵相接很佔優勢,第二是指揮員和非一線部隊(炮兵、通訊兵、後勤等),雖然它很不錯,可畢竟是手槍,射程和威力上都要比步槍差太多,不適合作為一線部隊使用,我國的漢陽,太原等兵工廠都能治造,不愁沒來路。
第三,三八式步槍。
這把步槍非常適合我國使用,結構簡單,射程遠,後坐力小,槍身修長利於近戰拼刺,也可用作狙擊槍使用,相比漢陽造和中正式7.92毫米口徑的步槍後坐力要小,當時我國戰士身體營養跟不上,後坐力小的三八步槍更適合我們,這款步槍在閻惜山的太原兵工廠有大量仿造,還有很多繳獲日軍的,我八路軍戰士對此槍好評不斷。
第四,捷克式輕機槍。
這把槍在我國可以說是抗日最主要的功勳槍,數量大,火力猛,對陣日軍的輕機槍可以輕鬆壓制,生產也不難,地方小軍閥的兵工廠都仿造過,就更不用說漢陽、鞏縣等大型兵工廠了,不管是八路軍還是國民黨軍都很喜歡用捷克造輕機槍。
第五,擲彈筒。
這是日本人的發明,重量輕,這一個優點就足以,50毫米口徑,威力比手榴彈強很多,可以隨一線部隊前進,隨時能提供火力支援,在我國的仿造中有一些改動,比60迫擊炮更加靈巧,雖然精度差點,可是多個叢集發射,火力還是很足的,為了對抗日軍的擲彈筒,我們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也仿造了很多的擲彈筒,有效彌補了我們與日軍的差距。
第六,哈奇開斯重機槍。
這個可能有爭議,不應該是馬克沁嗎?馬克沁在我國有大量的使用,可是在抗日時期已經有點落後了,因為水冷的設計,使得馬克沁的使用環境有很大約束,乾旱缺水和嚴寒都使得水冷的重機槍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利於快速轉移陣地,水帶少了怕不夠用,帶多了又要浪費人員,又不帶又怕周圍不好找水,太原兵工廠和瀋陽兵工廠都仿造過日本的重機槍,日本重機槍源於法國哈奇開斯,所以仿造並沒有太大壓力。
第七,82迫擊炮。
這是我國軍隊的主力火炮,重量輕,射程遠,一直擔任火力壓制的任務,比日軍的九二步兵炮更容易轉移,國內許多兵工廠都有生產,而且數量巨大,黃崖洞兵工廠也有生產,日軍名將阿部規秀就死在這款炮下。
第八,四一式山炮。
這是日本生產的一門山炮,到抗戰時期已經落伍了,但確是最適合我軍的,重量輕,只有540公斤,還可以分解成六大模組,可以用騾馬馱載,而我國的道路情況也很不理想,歐美的山炮動輒八九百公斤,都得用汽車拖曳,並不符合我國的國情,四一式山炮雖然只有6000米的最大射程,可面對一般的運動戰陣地戰也夠用,裝上穿甲彈也能作戰防炮用來打坦克,漢陽兵工廠和太原兵工廠都有仿造,而國民黨高層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一味追求歐美的高效能山炮,忽視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技術水平,使得我國抗戰時期火炮力量薄弱。
其他的大口徑重炮在我國生產有很大困難,也缺乏可以拖曳的炮車,抗戰前進口的許多新式火炮,也因訓練水平低而沒有發揮太多作用,加上日本掌握了治空權,對地面火炮威脅很大。
至於為什麼沒有衝鋒槍是因為子彈問題和運輸,衝鋒槍特別耗子彈,我國的工業水平沒法和美蘇英德等發達國家相提並論,道路交通也不發達,無法快速將子彈運到前線,缺少保障的衝鋒槍沒有步槍好用,況且日軍也沒有衝鋒槍的大量裝備記錄,所以沒有衝鋒槍壓力也不大。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