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18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看著桌上這份尚未發表的備忘錄無奈地搖頭,雖然這位坐在輪椅上的總統十分清楚,美日之間必有一戰,但按照他原本的計劃,美國應該先穩住日本,集中力量消滅納粹德國,而如果眼前這份備忘錄被正式發表,羅斯福幾乎可以肯定,美日之戰很快就會打響。
說這份備忘錄可能直接引發美日開戰並非危言聳聽,因為其條款對於當時的日本法西斯來說確實難以接受,這些條款中包括:日本如果想繼續從美國購買鋼鐵、航空燃油等戰略物資,就必須從中國和東南亞撤軍;同時,日本不得扶持汪精衛偽政府,只能承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等。
對於日本人來說,這很難接受,是吧?還有更難接受的,該備忘錄還指出:如果日本想要繼續從美國購買生產武器的戰略物資,則日本必敗把生產出的武器的四分之三賣給中國,同時,日本必須從“滿洲”撤軍。
深知日本不可能接受這些條件的羅斯福總統給撰寫這份備忘錄的作者回信,認為這份報告的措辭有些過於嚴厲,是否應作出適當修改。
但這份備忘錄的作者不為所動,在給羅斯福總統的回信中他仍舊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表示,美國與日本法西斯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不能為了對日貿易賺取的那一點點“帶血的黃金”,就去出賣中國。
羅斯福隨後下定決心,對日本進行全面禁運,狗急跳牆的日本決定放手一搏,偷襲美國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美國依託其強大的綜合國力逐漸對日本形成碾壓之勢,最終日本在兩顆原子彈下宣佈無條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當初撰寫那份備忘錄的人的名字已經世人皆知:哈里·德克斯特·懷特。
他享譽盛名的原因是他在1944的佈雷頓森林會議上擊敗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終結了英鎊霸權,並讓美元成為世界貨幣。
完成了這一切的懷特毫無疑問地成為了美國英雄,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懷特之後會在仕途上平步青雲的時候,美國政府卻對突然對懷特進行了一次調查,理由是:美國政府懷疑,懷特是蘇聯間諜。
懷特當初為何要為中國說話?他又是如何掀翻英鎊霸權的?在完成這一切後,他為何又被懷疑是蘇聯間諜?
讓我們以懷特,這個對世界格局影響巨大,卻很少被記住的人的視角,來看一看當時那個跌宕起伏的世界。
垂老的帝國
因為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實力倍增,英國在19世紀建立起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
維持英國世界霸主地位的是三樣東西: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強大的英國海軍,以及英鎊。
英國稱霸世界時,英鎊是當時的世界貨幣,倫敦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金融中心。
然而,所有強大的帝國都會在時間的沖刷下走向平庸。
藉助第一次工業革命崛起的英國,卻對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知後覺,這導致其失去了世界工廠的地位,1894年和1898年美德兩國的工業總產值先後超過英國。
垂老的英國艱難維持著它的霸權,崛起的德國野心勃勃要將其掀翻在地,二者的矛盾終於變得不可調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野心勃勃的德國很快發現其動手過早,英國還沒衰落到可以被其輕鬆拿下;英國那邊同樣不好受,手頭本已不太寬裕的英國為了戰爭投入海量的支出,最後只能借錢打仗。
此時的世界已經打成一片,還有錢借給英國的只有大洋彼岸的美國。
於是,大英帝國拿著借來的美元債,在美國採購戰略物資,等於美國人借錢給英國人買自己的東西,但美國人可不傻,在這一來一去中,有一樣東西如影子般伴隨大英帝國,那就是:美元。
1918年,一戰結束,挑戰舊秩序的德國被打倒在地,舊秩序的維護者英法向德國索要鉅額戰爭賠償,名義上講,世界霸主仍是英國,世界仍舊是戰前的那個世界。
但事實上,一戰後的世界至少比戰前多出兩樣東西:德國人心中的仇恨,和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通的美元。
哦,對了,還有一個悄悄誕生的被所有資本主義國家討厭的“怪物”:蘇聯。
大蕭條
資本主義世界在一戰結束後僅僅狂歡了10年,而後一場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超級經濟危機就如疾風驟雨般摧毀著各國的經濟。
在這場浩劫中,內外交困的德國人終於選出了那個號稱能夠帶德國走向光明的小鬍子,並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事實上,當英法兩國決定在一戰後對德國獅子大開口時,就有人預想到了德國會再次走向軍國主義,這個人就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
凱恩斯的不要對德國過度索賠的意見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的重視,但是他的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卻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
而如今,大蕭條來了,而偏偏有一個國家對於大蕭條免疫,那就是實行計劃經濟的蘇聯。
計劃經濟,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極端的國家干預。
大洋彼岸,在自由經濟中狂奔十年,並認為自己一隻腳已經跨進天堂美國正在承受著大蕭條的打擊,那位坐在輪椅上的總統決定試一試凱恩斯的藥方,他開始大範圍地進行國家干預。
經過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美國經濟得到拯救,凱恩斯主義似乎奏效了,凱恩斯的大名更加響亮,而他的信徒早就數不勝數,這裡麵包括羅斯福總統,還包括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懷特。
懷特出身於工人階級家庭,對於美國底層社會了解頗多,他性格堅韌,一旦認準某種立場就基本不會妥協。
孤立主義
二戰爆發後,懷特被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任命為首席經濟顧問,懷特得以大量參與當時美國財政政策的制定。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勢如破竹,只剩空殼的英國苦苦支撐,此時英國的境遇不如一戰,在德國無休止的轟炸下,英國的工業設施被大量摧毀,工業生產能力大不如前,英國不得不再次從美國購買戰爭必需品。
而此時的英國財政更加捉襟見肘,必須大量從美國借錢,此時的英國已經離不開美元了。
在英國苦苦支撐的時候,美國卻因為大洋的阻隔並未被戰火波及,戰爭催生的旺盛需求卻給美國帶來了大批訂單,美國靠著出售戰爭物資大發橫財。
沒仗打,還有錢賺,當時的美國人認為美國要做的就是維持這種舒服日子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介入戰爭。
此時的美國孤立主義盛行,雖然大部分普通民眾出於正義感,認為美國政府應該支援中國抗戰,但是對於美國直接介入戰爭這件事,大多數民眾十分牴觸。
但是,像羅斯福和懷特這樣的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都知道,美國不能永遠置身事外,因為如果納粹德國和日本取得勝利,無論美國在戰爭中賺了多少好處,都將化為烏有,美國必須積極參與到這場反法西斯戰爭中來。
但面對德國和日本這兩個敵人,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當前美國的最大敵人仍是德國,美國應該聯合英國、蘇聯等國先幹掉納粹德國,再騰出手來對付日本。而在美國集中力量對付德國的過程中,應該儘量先穩住日本。
但作為財政部顧問的懷特卻不這麼認為,懷特認為當時的德國和日本都已經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走向癲狂,這樣的國傢什麼事都可能幹出來,且兩國已經結成同盟,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全力對付德國卻不與日本發生任何衝突幾乎是一件不可能辦到的事,既然日本和美國早晚要成為敵人,那麼就不能給日本任何做大的機會,此刻對日本的任何縱容,日後都將讓美國付出更多的代價。
而當時的日本深陷侵華戰爭的泥潭,戰爭資源捉襟見肘,短時間內滅亡中國的預想如同痴人說夢,這個時候如果再大規模賣給日本戰略物資,讓日本在中國戰場上取得進展,美國不僅在道義上對不起中國,也在大的戰略上與美國國家利益不符。
懷特告訴羅斯福總統,此時如果出賣中國繼續與日本進行貿易,美國只能得到那一點點帶血的黃金,卻將失去道義和長遠利益,短時間看,這黃金上沾染的是中國軍民的血,但是長遠來看,這些黃金上早晚也會沾上美國人的血。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羅斯福很快就理解了懷特的用意,對日本的態度愈發強硬。
日本狗急跳牆偷襲美國珍珠港,卻反而將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一掃而光,幫助羅斯福總統做到了自己想做卻做不成的事,於是,一具名為美國的恐怖戰爭機器開始高效運轉,德日兩國開始領略到世界第一工業國一旦轉入戰時模式會爆發出怎樣恐怖的力量。
美國憑藉自己的恐怖的工業生產能力為反法西斯同盟提供大量物資援助,伴隨著這些援助走向世界的,還有美元、美元還是美元。
當全世界都在用美元來購買美國生產的商品時,羅斯福知道,當初德國對英國強力挑戰不過是一種不成熟的政治冒進,而如今,才是真正的新王取代舊王的時刻,美國這個“新王”已經佔據了所有優勢,它沒有理由失敗。
誰掌握黃金,誰制定規則
時間來到1944年,此時的德日法西斯已經節節敗退,反法西斯同盟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已經沒有太大懸念。
對於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國家而言,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是戰後的世界應該遵循一種怎麼的規則,以及,誰來制定規則。
1944年的盛夏,來自44個國家的代表齊聚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森林,商討戰後國際秩序的制定,而新王與舊王之間的對決也即將在這裡上演。
代表英國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凱恩斯,他風度翩翩,享譽盛名,但是所謂大英帝國手中的底牌實在太少,戰爭不但讓英國的工業體系被嚴重摧毀,還讓英國欠了一屁股債,就連英國引以為傲的海軍,與二戰中瘋狂“爆兵”的美國海軍相比根本就不夠看。
而代表美國的懷德其貌不揚,但他背後的美國手中的牌卻多到打不完,此時幾乎全世界都希望從美國處獲得援助,更重要的是,此時的美國手中掌握著世界三分之二的黃金。
縱然凱恩斯能力通天也難以在這樣的局面中實現逆轉,但凱恩斯仍想放手一搏,他的辦法是,既然英國在金融領域已經無力領導世界,那麼幹脆把舊規則徹底推倒重來,不再設定國際貨幣,而以一種名為“世界幣”的新貨幣去代替。
已經掌握了絕對優勢的美國當然不會贊同凱恩斯提出的那種遊戲規則,懷特針鋒相對地提出的美國的方案: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
儘管凱恩斯的“世界幣”方案天然擁有道德優勢,雙方辯論時,凱恩斯經常說得懷特啞口無言,但是都希望獲得美國支援的其他的國家卻紛紛支援美國。
不善言辭的懷特在無數次被凱恩斯駁倒後終於說出了一句凱恩斯沒法反駁的話:誰掌握黃金,誰制定規則。
雙方國力上的巨大差異已經註定了英國根本沒有資格跟美國談判,事實上,這次佈雷頓森林會議,相比於一場談判,它更像一場新王與老王之間的權力交接儀式,實力不濟的老王,能夠體面退場已算不錯。
最終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
蘇聯間諜?
幫助美元建立世界金融霸權的懷特回國後確實得到重用,1945年,他成為了財政部副部長,1946年則被提名為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董事,顯然,作為戰後經濟秩序的制定者,美國總統杜魯門希望懷特在之後的日子裡成為該組織的總裁。
但是,一項聯邦調查局的指控終止了這一切。
一位叫錢伯斯的,號稱是懷特聯絡人的人公開指責懷特是蘇聯間諜,懷特選擇接受公開調查,並與指控者展開辯論。
面對指控,懷特始終表示,自己並不是為蘇聯做事,自己所作所為,都是為美國的整體利益。
懷特的陳述贏得了大多數人的信任,對懷特的指控沒有成立,但懷特卻在返回家中後三天死於心臟病突發。
這位名聲不算太大,但卻對世界格局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經濟學家,以這樣一種有些匪夷所思的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當然,關於他的真實死因,至今仍存在爭議。
而美國政府關於懷特是蘇聯間諜的調查也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因為在經濟制度方面,懷特確實十分傾向於蘇聯模式。
而在二戰結束,冷戰格局初步形成的時代背景下,懷特卻認為美國不應該與蘇聯對抗,而應該與蘇聯合作,後來的種種跡象表明,懷特相信:蘇聯模式終將戰勝美國模式。
懷特的一生充滿傳奇,他出身貧寒,憑藉自身努力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對於美國直接參與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來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參與並主導了戰後經濟政策的制定,成為新秩序的設計師。
他清醒、冷靜,始終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在時刻捍衛美國利益的同時,也兼顧道義。
誠然,懷特勸羅斯福總統不要再對日本抱有幻想,全力支援中國抗戰更多是從美國的長遠利益出發,但從後來懷特對蘇聯的態度上來看,懷特至少還算個部分理想主義者,日本法西斯在侵略中國之後也一定會對美國動手,無論是從利益還是道義上看,美國都應該支援中國。
當然,冷靜的懷特能夠認可中國的價值,又充分說明了一點:中國值得幫助,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讓當時的中國,這個落後的農業國至少有了走上談判桌的權力。
國際關係中,決定話語權的依舊是實力,實力強大的美國有著充分的閃轉騰挪空間,而當時還十分弱小的中國,要想不被奴役,連半步也不能後退。
懷特在佈雷頓森林會議上的那句話也適用於現實中的大多數情況:誰擁有黃金,誰制定規則。
一個人,一個國家擁有多少選擇權,說到底,還是取決於手中籌碼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