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是,“西安事變”爆發之後,共產黨人以民族大義為重,在蔣介石答應聯合抗日的前提下,協調釋放了被扣押的蔣介石,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抵禦外侮,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被改變為“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
實際上,歷史並不是我們在書本上看到那樣順理成章地進行的,蔣介石離開西安,擺脫張學良、楊虎城的控制後,當共產黨要求其兌現“聯合紅軍一致抗日”的承諾時,態度立馬大變,再也不是當“階下囚”時的樣子。他提出了非常苛刻的革命力量整編方案,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蔣委員長的奇葩方案和艱難曲折的談判過程。
限制人數
多年的國內鬥爭實踐在蔣介石思想上留下深深烙印,他在內心深處十分忌憚中國工農紅軍,所以,在逼不得已答應聯合抗日的前提下,想盡一切辦法限制改編後的革命力量。他認為最直接的一個辦法就是限制人數,因為,他親眼目睹了,紅軍的燎原之勢,在他擁有絕對優勢的火力、人員、裝備配置的數十萬軍隊圍追堵截之下,紅軍像潮水一樣,退了又漲,打了又來。
長征結束,剛開始到達陝北的紅軍大體是這樣:紅一方面軍7200人左右、紅二方面軍11000人左右、徐海東和程子華領導的紅軍有7000多人、紅四方面軍20000人(到達陝北時42000人左右,西征損失2萬多人,還剩2萬人),這些都是百戰餘生的紅軍老戰士,革命意志強、戰鬥素養高,是革命的中堅力量。
蔣介石最初提出紅軍“只能4團制2師的編制,15000人的規模”。共產黨提出的則是編4個軍、12個師、36個旅。並擬定了四個軍的軍長,分別是林彪、賀龍、劉伯承、徐向前,可見,兩者關於編制設定相去甚遠。
關於改編,國共雙方1937年2月至8月先後在西安、杭州、廬山和南京,進行了5次談判。1937年2月,面對外敵入侵國家危亡的局面,共產黨經過內部充分討論,提出了談判的底線——五項要求、思想保證。其中五項要求,是對國民黨蔣介石一方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共產黨願意做出四項保證。
五項要求是:停止內戰,集中國力,一致對外;保障言論、集會、結社之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代表會議,集中全國人才,共同救國;迅速完成對日作戰之一切準備工作;改善人民的生活。
1937年2月10日,共產黨中央毛主席等聯名致電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如果國民黨在大會上將上述五項要求,確定為國策,中國共產黨願意作出四項保證:
即:實行停止武力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方針;工農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特區實行徹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
取消統一領導,朱德出國、毛澤東離開軍隊
除了限制人數,蔣介石還提出了,紅軍改編後朱德必須出國留洋,離開中國,毛澤東必須離開軍隊。他這樣的做法是想把紅軍領袖和軍隊徹底切割,這無疑會使軍隊失去靈魂,從而分化閹割人民軍隊的革命性質,變成他的軍隊。這樣做無疑是徹底放棄自己的革命主張,千千萬萬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為之奮鬥的理想都將成為泡影,共產黨是決不會答應的。
同時,蔣介石還提出,軍隊不允許設立獨立的管理機構,直接隸屬於國民政府領導的政訓處,軍隊的主官由國民政府任命,撤銷軍隊裡的政委,設立政治部,政治部主任由南京任命,副主任延安任命,且規定政治部主任只負責傳遞人事命令。
我黨中央則提出,紅軍單獨為一路軍,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下轄四個軍分別為林彪、賀龍、劉伯承、徐向前,這些人本來就是紅軍的高階將領。其中朱德為紅軍總司令,曾經為紅一軍團的總指揮,彭德懷曾經為三軍團總指揮,林彪接替朱德為紅一軍團、紅一方面軍總指揮,賀龍為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劉伯承曾經是紅軍總參謀長,徐向前是赫赫有名的紅四方面軍總指揮,新中國成立後,這幾人都成為共和國的開國元帥。
透過蔣介石上面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出,其實,他只是做做表面文章,不能在全國人民面前落一個食言的名聲,然而,這並不是蔣介石要求的全部,下面還有更荒唐的要求(比如要求紅軍將領改名),且聽我慢慢道來。
三八協議
迫於國際、國內輿論壓力,在紅軍方面做出巨大讓步的同時,蔣介石也不得不做出讓步。經過反覆磋商,1937年3月8號,國共雙方首次達成大體一致的協議,史稱“三八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編制為三個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部隊總編制45000人,允許設立總指揮部,並且各級人員自行遴選,但要報南京批准。
這基本上就是,後來最終執行的方案,但是,實際上又經歷了好幾次反覆,就在雙方準備按照協議進行整編之時,蔣介石很快就推翻了這個協議。他派來了自己的心腹手下,號稱“十三太保”之一的賀衷寒來指導談判事宜,賀衷寒再次堅持蔣介石最初的方案:只能兩個師八個團的總編制,而且,師以上不設總指揮部,師的軍事主官由南京政府任命,改編合作抗日再次陷入停頓。
迫於輿論壓力,1937年3月20日,蔣介石邀共產黨談判代表周恩來在杭州與之會談,蔣介石提出:編制可以為3師45000人,也同意設立總指揮部統領三個師,但總司令由南京政府委派,其他各級軍官由紅軍自行遴選報南京審批。此方案雙方商議未果,拖到6月份,蔣介石再次邀周恩來等人來廬山會談,蔣介石提出:取消總指揮部,部隊由“十三太保”之一的特務頭子康澤生統領,朱德、毛澤東必須離開部隊,朱德必須出國留洋,沒有他的同意不準回國。
顯然,蔣介石毫無誠意,只是在玩弄權術,以拖待變。周恩來等回到延安後,中共中央商議提出,如果蔣介石久拖不決,紅軍將於8月1日就地自行改編為三個師,具體方案為:每師2旅4團,每團2700人左右,其他人員師部直接統領(直屬隊),總部編3000人直屬部隊,另外把地方部隊編成包括保安隊在內10000人的部隊,這樣整體也還是3個師45000人的總編制。
就在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發生了兩件震驚世界的大事:七七事變和“八•一三”淞滬會戰,日寇大規模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了。面對日寇的全面入侵,南京政府感受到了威脅,蔣介石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讓紅軍快速調到抗日前線,蔣介石加快了談判步伐。同意三個師45000人的編制,設立總指揮部,但是,在南京的談判中,蔣介石透過何應欽提出了一個奇葩要求:紅軍部隊番號改變後,將領的名字也必須改。
關於紅軍將領改名
有的人說,蔣介石也真可笑,竟然提出這麼無厘頭的要求,難道這些將帥們改改名字,作戰就不勇猛了?軍事思想就忘光了?革命意志就丟掉了?其實,現在我們理解蔣介石是想削弱這些將帥們在老百姓心中的影響力,因為他們號召力太強了,紅軍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反覆圍剿之下,俞挫俞堅,除了軍事本身之外,關鍵是老百姓對紅軍的擁戴。像賀老總,兩次白手起家,憑一己之力拉起革命隊伍,憑賀龍的名字,只要振臂一呼,很快就能建立一支生力軍,叫蔣介石如何不怕?
所以,為了削弱紅軍將領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蔣介石才提出了讓紅軍將領改名的要求。比如要求紅軍總司令朱德改名為朱蹭陂、彭德懷改名為彭特立、林彪改名林育容(林彪原名,但老百姓不太知道)、賀龍改名賀雲青(賀龍元帥字雲青,也不為人知)、劉伯承改名劉百誠(似是而非)、蕭克改名蕭各(蕭克原來是紅六軍團總指揮,在紅軍中也很有影響,改變成八路軍的時候,軍銜與朱德、彭德懷、林彪、賀龍、劉伯承一樣為中將)、徐向前改名徐象謙(徐向前元帥原名徐象謙,在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之後,立志“掩埋好戰友的屍體、繼續向前,將革命進行到底”改名徐向前,人們熟知的名字是徐向前)。最終這種鬧劇式的要求,沒有形成實質性的影響,不了了之。
八路軍和三個師編號的由來
在同意紅軍改編之後,就連紅軍改編後的番號,蔣介石也做了特殊安排: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大家可能會說,這有啥名堂,改編當然要改變番號了,其實,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都是蔣介石曾經裁撤的“敗軍”番號。
其中八路軍來自廣東軍閥陳濟棠的部隊番號,115師、120師、129師來自東北軍的番號,蔣介石特意安排這幾個番號,是出於噁心紅軍的目的也好,還是出於迷信色彩,認為這幾個番號不吉利,藉以弱化消弭紅軍部隊也好,反正讓人覺得不懷好意。
然而,事與蔣介石的願違,蔣介石的小算盤現在都成了笑話,而改編後的紅軍,在抗日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而且發展迅速,打出了赫赫威名,最終成為震驚世界,照耀史冊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