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的邏輯真的變了嗎?
在2021年,房地產市場並不好過:
1、房地產開發商們缺錢了。於是買地皮的計劃只能暫緩、已經拿到地皮的樓盤建設速度開始延緩了,更為重要的是,房企缺錢的情況下,手上大量的負債開始違約。
2、炒房客們表示也不淡定。手握多套房的人表現得尤為明顯,隨著新房銷售價格的快速回落,讓炒房客們感覺即將虧本,與此同時房地產稅的到來,直接疊加了房產持有的成本項,未來多套房攢在手中不是資產,或許是負債。
3、剛需雖然有希望,但更多的是猶豫。雖然房產銷售價格下滑對於剛需而言,是一件好事兒,然而真當剛需們跑到售樓部的時候卻發現,降價的都是一些存在“毛病”的房子,在二手房市場,價格調低的也都是長期以來賣不掉的“破房子”。優質樓盤、優質房產的價格絲毫沒有下滑的意思。
4、銀行是房地產的難兄難弟,房產上升銀行高興,房產下滑,銀行同樣黯然神傷。2021年以來,銀行對於房地產的貸款也受到限制,央行“3+2”策略下,資金流向房地產市場的規模開始被快速壓縮,失去了房產這個“大客戶”之後,銀行們表示完成利潤目標有些難度。更重要的是,銀行也擔心房市缺錢,因為房市資本滾動不起來,房企們欠銀行的債就償還不上,這是一個360度迴圈的無底洞,明知道繼續貸款給房企只會助長“高負債”的危險結局,然而不貸款給他們,自己已經貸出去的款項就得不到保障。
經過為期1年的樓市慘淡之後,2022年初終於迎來了一些好訊息,於是關注房地產的人就開始幻想了,新一年(2022年),房子“首迎回暖潮”?樓市或重回7年前一幕?樓市3個訊號已經出現。
1、央行大放水1.2萬元。
12月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經過此次全面降準,將向市場釋放高達1.2萬億元的資金規模。
1.2萬億什麼概念?在2008年經JI發展的計劃中,也才開啟了4萬億元的規模,這一次就釋放出了1.2萬億(規模其實不小)。雖然說央行的本次降準旨在為實體行業和企業紓困,但是給房市帶來的信心卻不小,中介們紛紛奔走相告,認為新的樓市上浮契機已經出現了。
2、高層會議,多次提出“調整房產金融政策”。
恆大,這兩個字對於不少購房者來說,顯得格外扎眼,因為恆大現如今遭遇到了一系列難題,追根溯源都是“資金不暢、資不抵債”導致的,曹德旺直言不會地說到,恆大是在學習美國的企業模式,然而抄襲都抄錯了,企業自身才39億元的資本,但是透過不斷使用金融槓桿,如今負債卻高達2萬億,這是連標點符號都沒改的抄錯作業了。
人行的高層對恆大事情直言,恆大的觸雷只是個例,縱觀整個房地產市場,其他的企業都生存的很好。與此同時,人行認識到,2020年至2021年以來,對於房市的金融政策不斷收緊,樓市的資金注入量確實減少了,不少企業存在資金週轉不靈的情況。今後房市的金融政策要相互調整適應。
借用一位專家的話說,在樓市的上升期,壓縮樓市的貸款規模,確實可以抑制高熱,然而現如今樓市已經遇冷了,甚至到了收縮的地步,如果繼續壓縮貸款,則可能直接讓行業提前入冬,所以房市遇冷期應該適度放鬆金融舉措,二者要相互匹配。
3、樓市“限跌令”此起彼伏,甚至救市已經開始。
指聞君經常說一句話,對於房產市場,限漲的時候不一定在漲,但是限跌的時候真的再跌。
中原地產分析專家張大偉表示,到年底,已經有大約20個城市出臺了類似“限降”的措施,其中包括江陰、桂林、株洲、唐山、鄂州、東陽、張家口、菏澤、岳陽、昆明、瀋陽、南通、徐州、新沂、安慶等城市。
很多人表示疑惑,過去的10多年裡,人人都在喊著讓房地產下滑,然而真當了房市下滑之後,地方城市卻要出手“約束”?這不得不從房地產的另外一個層面說起:
一直以來,房地產始終是發展的支柱型產業,不管承不承認,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房市不能過冷。
2022年房子“首迎回暖潮”?在筆者看來,確實有一定的道理,而且理由非常充分,房地產就如一個被吹大的氣球,如果放氣放的太多的話,氣球就不美觀;如果氣球繼續吹下去,那麼就可能會破碎,所以這隻氣球只需要保持當前的姿態就剛剛好。
為什麼說房地產不能“下滑”呢?這還的從“外迴圈”說起。
過去的20年裡,我們始終奉行的是外迴圈的大策略。透過不斷出口貨物,然後源源不斷地換回來大量的美元外匯。這些外匯到國內之後,會兵分兩路:
一條路是進入到央行的口袋,然後央行用這部分美元外匯去購買大量的美國國債,這相當於再次投入到了債主家裡,隨著這筆資金的越來越多,美國的資本氣球也被吹的越來越大。
第二路是以外匯佔款的形式,形成了新增人民幣發行的依據。所以過去的20年來,我國大量增發貨幣,背後也有外匯的重要功勞。
20年來,國內的人民幣發行量非常充足,市面上根本不缺錢,這些錢基本會分為2個使用途徑,一方面會轉換為消費,另一方面會轉換為投資,這兩條腿走起來,直接推動著整個GDP的快速前進。
在消費和投資兩個方面,前者值得研究一番,專家們說消費不足,那麼大量的人民幣人們用到哪裡去了?為啥還消費不足呢?根本原因是居民把錢拿到手之後,都拿去購買房子了,一旦這些錢進入到樓市,就成為“死錢”,沉澱期超過10年,消費無從談起。
在外迴圈的大背景下,房子起到了3個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居住水平,原來大家都住在棚戶區、磚瓦房裡,現在大家都住在高樓大廈裡;另一方面房地產當了蓄水池,專家王林說到,房市沉澱了超過300萬億資金,如果全部釋放出來,CPI可能不可想;最後是地方城市基建搞起來了,每一塊地皮都有開發商和銀行的功勞,當然功勞最大的當屬千千萬萬的購房者。
2020年開始,高層提出“雙迴圈”,一方面堅持外迴圈,另一方面開啟內迴圈。然而房地產的地位依然不可小覷,居民超過70%以上的財富沉澱在房子上,房子能回落得下去?
那麼,明年房子有沒有可能“首迎回暖潮”?央媒表態了。
2021年末,經濟日報發文《此時降準,釋放出了什麼訊號?》直接批評了把“降準與房產熱”直接掛鉤的人,央媒認為,房地產市場今後將始終堅持“房住不炒”的基本定調,現在的政策調節,只是為了階段性適應發展需求。足可見“過冷過熱”都是不行的。
那麼,隨著房市進入平穩期,什麼樣的房子算是好房子呢?
在這裡,筆者著重要提到“房產稅”這個東西,讓誰都沒想到的是,房產稅來的會這麼快、這麼迅速,以至於專家們紛紛預測錯誤了。隨著房子的流動性降低,再加上房產稅直接拉高房產保有成本,未來或許有更多的人把手中房子扔向二手房市場。
央行同時給出資料,2套房子的城鎮居民家庭佔比31.0%,有3套以上的佔比10.5%。也就是說,2套以上房產的人達到了40%左右。在免徵面積的舉措下,不少家庭會拋售掉偏遠的劣質房產,只保留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產。
所以,該如何選擇買房、該買哪裡的房子?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