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者/徐 銳
佛手瓜是一種普通的瓜類蔬菜,它與苦瓜、冬瓜、西葫蘆、南瓜同為“一族”。佛手瓜含有多種營養素,無論是胡蘿蔔素還是礦物質鉀,抑或是葉酸、煙酸等營養物質,其含量皆可圈可點。佛手瓜是一種清香美味的瓜類食物,既可以當水果直接吃,也可以當成蔬菜炒燉食用。但就是這普普通通的蔬菜最近卻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網上有人說,佛手瓜會致癌,千萬不能吃。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致癌物從何而來
網傳吃佛手瓜致癌,其說法的由來是佛手瓜經過炒制後會產生丙烯醯胺,丙烯醯胺是一種致癌物,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言論。佛手瓜經過高溫炒制的確會產生丙烯醯胺,這主要是由於某些氨基酸(主要為天冬氨酸)與葡萄糖等還原糖類物質,在高溫下加熱一定的時間,會發生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的發生會形成丙烯醯胺。然而,美拉德反應是生物化學當中比較基礎的一個反應,正因為有了此反應的存在,才有了食物誘人的顏色和令人陶醉的香氣(如烤麵包、烤香腸等食品)。
丙烯醯胺的確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潛在致癌物,目前的研究結論證明丙烯醯胺與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等多種癌症皆有關聯。但值得注意的是,丙烯醯胺廣泛存在於油炸食品、焙烤食品、膨化食品以及煎烤食品等食物中,日常家庭烹調(炒菜、煎炸、烤制等)也同樣會產生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沒有謠言中描述的那麼可怕
雖然丙烯醯胺是一種致癌物,但並沒有謠言中描述的那麼可怕;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對丙烯醯胺進行評估後,將其歸在2A類致癌物當中。2A類致癌物指的是致癌可能性較高的食物,具體解釋就是動物實驗已經證實存在明確的致癌作用,但對人體的作用尚不明確。也就是說,致癌物的分級僅說明丙烯醯胺可能會致癌,但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人只要吃了之後就會致癌。
換而言之,無論致癌物是否被分級,無論是1類還是2類,致癌物在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是可能會提高致癌的風險,不代表吃了就一定會導致癌症;癌症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病症,並不是單純食用了某種食物就會患上癌症,它和遺傳、飲食、睡眠等多種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
國際權威雜誌《食品和化學毒物學》明確指出:丙烯醯胺致癌作用的安全攝入量上限為每千克體重2.6微克,神經毒性的安全攝入量為每千克體重40微克。拿一個正常體重為70千克的人舉例,其能承受的安全攝入量為182微克,神經毒性的安全攝入量為2800微克,這兩個“數字”相當於一次性吃幾斤和十幾斤的爆炒佛手瓜,況且,這個安全攝入量也並不代表超出此量就一定會患癌症,其意義只是超過此劑量會提高癌症的發病風險。炒佛手瓜雖然會產生丙烯醯胺,但這個量很少,日常食用一般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
另外,從烹調方式來看,爆炒佛手瓜產生的丙烯醯胺會比水煮佛手瓜產生得多,水煮佛手瓜會更加安全。從營養角度出發,也建議大家選擇蒸、煮、燉等低溫烹調方式,能保留食物中更多的營養物質。
綜上所述,癌症是由多種因素構成,並不會因為吃了某種食物就會致癌,所以一定要科學看待。
文章內容來源:《醫食參考》
更多藥食同源,食品安全,美食營養,疾病防治,減肥保健,長壽養生等專業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ishicankao(長按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