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十分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在我國有高達3億左右的患者。然而,有部分患者雖然血壓已超過140/90mmHg,卻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和不適感,這種無症狀性高血壓很容易被患者和醫生忽視,繼而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針對無症狀性高血壓,中醫辨證思路多以“治未病”理論和“中醫體質分類”學說為基礎。“治未病”理論源於《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患者已有血壓增高,但症狀不明顯,這種狀況中醫稱之為“欲病”。《備急千金要方》雲“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
對於“欲病”狀態的高血壓患者,需根據體質偏頗、高血壓疾病特點進行辯證分析。高血壓“已病”多見眩暈、頭痛,中醫病名對應為“風眩”。“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故高血壓“已病”狀態為“肝病”,治其“欲病”當先“實脾”。但實脾為治療總則,非單純健脾補氣,而應結合中醫體質學說進行醫治。
透過臨床體質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的體質以痰溼質、陰虛質、陽亢質居多,另有少部分淤血質。痰溼質要健脾滲溼,陰虛質需滋補肝腎,陽亢質應平肝潛陽,淤血質則要活血化淤。
對無症狀性高血壓的治療,遵循治未病理論、中醫體質學說辨證遣方的同時,可有選擇性地使用現代藥理研究中有降壓功效的中藥。如:
具有擴張血管作用的防己、黃芩、鉤藤、益母草、赤芍、白芍、羅布麻葉、銀杏葉、菊花等;
具有利尿降壓作用的澤瀉、茯苓、防己、杜仲葉、桑寄生、茵陳蒿、龍膽草、羅布麻等;
具有中樞降壓作用的遠志、酸棗仁、鉤藤、桑寄生、全蠍、地龍等;
具有鈣離子阻滯作用的當歸、赤芍、紅花、川芎、丹參、肉桂、五味子、白芷、羌活、獨活、葶藶子、桑白皮、海金砂、龍眼肉等;
具有β受體阻斷作用的葛根、佛手、仙靈脾等;
具有影響血管緊張素Ⅱ形成的山楂、何首烏、白芍、木賊、紅花、板藍根、青風藤、海風藤、牛膝、澤瀉、海金砂、膽南星、法半夏、栝樓、青木香、降香、細辛等。
而對於那些經藥理研究證實具有升壓作用的中藥,如枳實、青皮、麻黃、蓖麻子等,則要儘量規避。
此外,配合貼敷療法、耳穴壓豆、浴足療法、藥枕療法等,可提高療效。如取吳茱萸粉10克,用適量醋調糊,睡前貼敷於湧泉穴至次晨,或用吳茱萸、川芎、牛膝研末,外敷於足部;或用懷牛膝、川芎各30克,天麻、鉤藤(後下)、夏枯草、吳茱萸、肉桂各10克,水煎,每日睡前浴足,每次30分鐘;或取桑寄生、夏枯草、鉤藤、菊花、羅布麻葉、生槐花、燈心草、綠豆衣、薄荷、冰片裝入一布袋內,置於睡枕上,枕風池、風府、大椎穴,每袋藥可枕1~2個月,都是行之有效的輔助降壓法。
要注意的是,無論何種型別的高血壓,一旦確診,則需長期甚至終生服藥,這種情況會使患者對中藥湯劑的使用接受率降低。基於此,患者可選擇水丸、膏滋、片劑等劑型,以提高治療的依從性。
作者丨河南省中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主任醫師 王振濤
來源丨《家庭醫藥》
編輯丨張越 龐祖梁(實習)
二審丨周遊
終審丨劉慧英 張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