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度 二 十 大 預 測
預測一:中國GDP增速預計達5.9%
預測二:“寬財政”+“寬貨幣”+“寬信用”
預測三:A股2022年“先抑後揚”
預測四:大類資產配置趨於均衡
預測五:中資美元債“勝者為王”
預測六:新能源基建將是政策重點發力方向
預測七:集運供需失衡或將持續至2022年底
預測八:元宇宙開啟新時代
預測九:軍工景氣度全面擴散
預測十:新能源運營資產迎來價值重估
預測十一:地產最佳配置視窗來臨
預測十二:後疫情時代估值體系或調整
預測十三:風光發電維持高景氣
預測十四:汽車電子蓬勃發展
預測十五: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
預測十六:電池材料迎來春天
預測十七:網際網路平臺監管將成常態
預測十八:生豬養殖產業復甦與種業振興
預測十九:租賃房將成為熱點
預測二十:直流輸電將成為重點投資方向
1
中國GDP增速預計達5.9%
2022年,驅動經濟上行力量增多,經濟增速回暖,前低後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認為今年底或明年初中國能達到70%-80%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基本實現群體免疫。因此我們認為明年疫情形勢總體要好於今年,服務業和消費增長態勢也將好於今年,當前我國服務業佔生產結構的55%,消費佔需求結構的55%,二者的復甦將成為中國經濟再度回暖的主要動力。此外,我們預計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受益於政策的邊際放鬆也將先後回升,而出口的增長將逐步走弱,但整體上帶動經濟上行的力量比今年增多。同時由於我們預計2021年GDP複合增速在5.2%左右,實際上仍然存在低基數效應,因此2022年GDP同比增速預計能達到5.9%左右,季度節奏上前低後高。
疫苗接種率提升、疫情形勢向好下,消費與服務業復甦是看點。如前文所述,明年在實現全民免疫狀態下,疫情形勢大機率好於今年,將有利於消費場景的修復和服務業的復甦,同時居民的就業和收入也有望進一步向好,從而促進消費恢復,預計全年社零增速6.5%左右。
房地產政策邊際改善,基建發力進行時。房地產一季度前政策邊際放鬆有望,二季度或將觸底企穩。今年以來,房地產行業的融資持續趨緊,房企銀行貸款和居民銷售端回款均面臨明顯壓力,尤其是三季度以來房地產風險事件不斷髮酵,市場流動性壓力陡升,房企現金流壓力較大,對應竣工增速快速回升,而房地產銷售面積、購置土地面積、新開工面積、施工面積當月增速均明顯放緩,預計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增速仍不會得到明顯的支撐。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已於今年9月底召開房地產金融工作座談會,指導主要銀行準確把握和執行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產信貸平穩有序投放,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今年底前監管部門仍將穩步妥善為陷入流動性危機中的房企進行融資紓困,預計明年一季度前可以看到政策的邊際改善訊號,二季度起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的態勢有望得以遏制,並逐步觸底企穩,預計明年全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將達到4%左右。
基建投資有望成為跨週期調節的主要抓手,明年基建發力“前置”可期。當下政府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預計今年全年基建投資增速可以達到2%左右;明年前三季度基建投資增速受跨週期調控和基期因素影響,預計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明年四季度增速漸趨回落,判斷明年全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到達4.5%左右。
出口將穩中回落。明年價格對出口金額的支撐也將逐步減弱。我國出口中價格因素在下半年以來逐步發揮主導作用,因此出口金額增速仍保持在高位,四季度PPI中樞進一步走高,預計我國四季度出口金額在價格因素支撐下仍保持強勢。進入2022年,隨著PPI步入下行週期,價格對出口金額增速的貢獻將逐步走弱,疊加出口數量增速的回落,預計我國出口金額增速將逐步下行,全年增長5%左右。
展望2022年,我國CPI執行中樞將提高,但幅度不大,全年均值在2%左右。
展望2022年,大宗商品價格由高位震盪轉向震盪回落;作為同比資料,PPI呈現逐季回落的趨勢。2022年一季度在能源緊張及雙控政策持續性影響下,PPI環比仍有很大機率為正;二季度隨著能源需求回落,PPI環比預計降到零附近;三季度開始,在內外需求回落的情況下PPI環比預計轉負,疊加高基數的影響,四季度PPI同比有望轉負。
2
“寬財政”+“寬貨幣”+“寬信用”
在穩增長目標重要性提升的背景下,房地產調控、壓降地方政府債務的政策或有緩解。明年先基建,後地產,政策依次有限放鬆,貨幣環境的空間也將逐步開啟。
寬信用五支箭:新、老基建;優質房地產公司及按揭貸款;先進製造業;碳減排;科技創新。
寬信用將是2022年重要特徵。在金融支援實體經濟、壓降企業融資成本以及支援中小微企業的要求下,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仍有續期可能、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不排除繼續擴容。房地產方面,政策面在10月對房地產相關融資方面提出了“兩個維護”的政策指引,各地房地產融資政策出現一定鬆動,特別是居民正常的按揭貸款需求得到保證,這導致居民長期貸款有所回升,料這一趨勢還將繼續。最後,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受到持續重視、貨幣政策支援實體經濟的要求下,新推出的碳減排結構性工具料將對信用環境起到一定支撐,據測算明年對基礎貨幣的支撐大概在5000億元左右,考慮到貨幣乘數,可能拉動相關信貸超過3萬億。最後,考慮到“保持M2和社融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綜合判斷,預計明年社融增速小幅升至11%以上,信用環境偏寬。
展望2022年,穩增長的壓力在二季度開始上升、跨週期調節的政策思路、通脹逐季回落、聯儲可能在四季度末開啟加息週期、流動性壓力漸增,我們認為明年貨幣政策更可能抓住聯儲加息前+通脹壓力小的視窗期執行穩增長任務,從而帶動總量政策逐步走寬,可能繼續觸發降準。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現階段雙支柱+利率走廊的貨幣調控框架下,降準操作更可能是補充流動性缺口,置換高成本MLF資金和鼓勵金融機構增加信貸供給,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總量寬鬆。降息方面,作用更強但需要通脹回落開啟視窗期、經濟預期過度悲觀、金融機構信用收縮、房地產風險集中等因素觸發。
財政支出發力穩增長可期,基建提速將成為今年底明年初的主要脈絡。從赤字率角度觀察,明年赤字率預計將回落至合理區間。明年財政政策會逐漸向正常區間收斂,綜合考慮穩增長壓力和疫情反覆等因素,赤字率預計會設定在3%-3.2%左右水平,總體赤字規模預計會繼續下降至3.5萬億左右。
3
A股2022年“先抑後揚”
流動性寬鬆對沖經濟下行,預計A股先抑後揚。總體來看,2021年經濟雖然下行,但部分行業景氣度獨立於經濟週期,導致市場大部分時候並不缺少熱點。歷史上,商品價格快速上漲2年後,A股都會出現一波中期級別調整,原因就是價格對經濟的反向毀滅機制,而盈利下修的壓力並未完全體現在2021年估值上,隨著經濟進入年度級別下行,大部分行業景氣度可能不會有很好的表現,結構性熱點也會越來越少,指數在2022年會先有一波承壓。希望來自於中國QE式寬鬆,由於流動性在經濟下行的第一年已經開始寬鬆了,如果這一趨勢在2022年延續,那麼在指數充分反映盈利下行的壓力後,估值抬升有望驅動A股出現反轉。綜合來看,指數在2022年將是先抑後揚,重心有望上移。
風格方面,大盤股在2021年的下殺中已經釋放了一部分經濟衰退和利率下行的風險,未來這兩個利空的影響邊際減弱,而價格下行對於小盤股的壓制在2022年會充分體現,因此,大盤風格會相對佔優。2022年全球經濟進入年度級別共振下行,通脹預期也將見頂回落,同時,美國經濟存在衰退風險,在衰退預期裡,成長風格將擴散至全球,因此2022年A股成長相對價值風格將會相對佔優。
4
大類資產配置趨於均衡
海外資產:驅動力從流動性迴歸基本面,風格或趨於平衡。大類資產在明年的機會將顯著小於2021年和2020年。基本面角度,疫情的衝擊逐步下降,對資產走勢的短期干擾能力減弱,交易性機會不多;財政和貨幣政策逐步迴歸正常化,超預期刺激的可能性較小,更多是收緊的節奏和力度問題,流動性角度給予的估值抬升空間被耗盡。價格層面,各類資產均不便宜,在過去兩年均積累了很高的漲幅。資產走勢或依賴經濟增長情況小幅波動。
美股:目前盈利仍屬強勁,指數雖然創新高,但前瞻性估值基本能夠被消化,由於Q4經濟環比或較Q3出現改善,短期不排除繼續衝高。2022年盈利不確定性增多,且漲幅有部分被透支,波動和調整的機率在增加,但系統性風險不大。
美債:通脹短期仍然維持高位,就業仍有改善空間,聯儲進入Taper實操階段,加息討論開始升溫,美債收益率目前點位安全墊不足,仍有上行空間,但幅度不宜誇大。預計2022年全年延續區間震盪走勢,中樞點位1.5-2.0%,節奏上或先上後下。
美元:2022年,經濟基本面和貨幣政策可能出現更加明顯的分化,美國相對歐洲確定性或更高,預計仍延續區間震盪,但中樞較今年略微抬升。
大宗:極端天氣影響下,短期的供需缺口或加大,疊加OPEC增產和美國頁岩油復產不及預期,原油價格在上半年仍有衝高可能。銅價波動或增大,階段性機會來自美國基建刺激和中國基建地產等政策潛在拐點。實際利率大方向仍趨於上行,黃金趨勢性的機會仍需等待,交易性機會來自通脹的超預期衝擊。
國內股市:機會仍來自結構性和交易性,宏觀層面關注託底政策的變化和產業政策的支援。交易主線關注前述5條線索。
國內債市:10年國債收益率可能呈現V型走勢。四季度供給加速、通脹壓力、海外收益率高企、特別是寬信用預期導致收益率易上難下。年底年初將形成收益率階段性高點,給配置型機構帶來配置機會。上半年隨著PPI走低、流動性寬鬆,交易機會顯現,但不宜高估收益率下行空間。下半年美國加息預期強化,中國CPI走高,收益率面臨上行風險。隨著房地產政策放鬆,明年房地產債或是獲取超額收益率的來源。
5
中資美元債“勝者為王”
地產美元債:至暗時刻,勝者為王。2021年地產美元債風險頻發,違約率達到近年來高點,隨著二級市場大幅下跌影響,一級市場新發極度萎縮,房企內部分化極端嚴重。2022年地產美元債全年的到期壓力仍大,1月份發行和上半年銷售情況將是影響市場信心的關鍵因素。
城投美元債:備證興起,區域分化。2021年城投美元債成為中資美元債的“香餑餑”,發行放量呈現供需兩旺的格局,同時銀行備用信用證模式快速興起。2022年與境內呈現強聯動,短期內破剛兌的風險可控。
金融美元債:境內開閘,境外收斂。2021年金融美元債規模相較2020年略有收斂,境內開閘,境外收斂,境內外比價效應是關鍵。2022年考慮到銀行資產質量後續可能繼續承壓,分化趨勢可能仍將持續。
四大AMC:迴歸理性,風險緩釋。2021年四大AMC離岸債發行迴歸理性,下半年隨著華融風險緩釋,四大AMC美元債大幅修復。當前華融系離岸債信用利差與價格跳水前水平仍然偏高,相關機會值得關注。
國企產業債:壓降永續,強化約束。2021年在國企債務風險防控下,永續債政策邊際收緊。2022年產業國企盈利修復將為其永續債贖回奠定基礎。非房央企二級估值吸引力有限,建議關注中國金茂永續債。
新興產業債:轉債興起,攻守兼備。2021年新興產業不斷亮相美元債市場,融資需求也頗為旺盛,尤其是科技網際網路和新能源汽車行業。2022年新興產業發行的可轉債後續有望成為高收益債券重要的組成部分。
點心債:潮起潮落,豐富離岸。2021年深圳地方政府債的發行,將進一步豐富境外人民幣債券發行品種。2022年預計受美債利率上行和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增強影響,投資級點心債二級估值存在上行壓力。
南向通:2021年南向通正式上線,為境內合格投資者投資境外資產添了新的途徑。綠色債:綠色離岸債券的發行積極性明顯升高,綠色ESG理念被廣泛接受,當前發行主體主要為地產和銀行業,2022年金融機構和政府債券將是綠色離岸債市場擴容重要力量。建議跟蹤綠色債券指數。
美債&人民幣匯率:2021年美債收益率點位安全墊不足,仍有上行空間,人民幣匯率於下半年率和美元指數出現背離。2022年美債全年延續區間震盪走勢,人民幣繼續大幅升值缺乏支撐,料雙向波動。
6
新能源基建將是政策重點發力方向
當前傳統基建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然有限,而有利於經濟轉型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新基建預計將是後期政策重點發力方向。當前跨週期調節的思路下,“新基建+結構性降息”的新模式或將發揮更大作用,尤其投資空間巨大且在新舊能源切換背景下具建設迫切性的新能源基建,在國家戰略推動和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下,有望成為當前新基建最大亮點。建議重點關注特高壓、智慧電網、光伏及儲能等。
發電端:10月以來,新能源基建發電側建設相關政策頻出。碳中和“1+N”政策體系逐步落地;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釋出通知進一步強化綠電在未來能源系統中的主導地位,限制2025年全國火電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00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下,提出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要求;風光大基地方面,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的《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專案清單的通知》確定,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專案清單涉及內蒙、青海、甘肅等19個省份,規模總計97.05GW。
隨著產業鏈價格步入下行通道,光伏中下游具量價齊升預期。今年以來,光伏產業鏈博弈明顯,裝機需求未完全體現。隨著矽料新增產能陸續投放、矽料價格下行、11月矽片龍頭隆基、中環價格的調降,產業鏈價格已然重回下行通道,將重新刺激下游需求。預計板塊量增拐點將至,22年裝機預期增速有望達35%,看好產業鏈中下游元件&跟蹤支架&逆變器環節放量表現。
輸電端:基於新能源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的特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配套具同步推進必要性。據中信建投電新團隊,目前制約新能源發展和消納的關鍵因素不在於負荷水平而在於送出能力,而多能互補電源體系+直流輸電送出通道,是新型電力系統針對新能源的主流解決方案。特高壓具有輸送容量大、距離遠、效率高、損耗低、成本低等技術優勢。根據《國家電網2020年重點電網專案前期工作計劃》,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核准開工10交10直,線路長度將從2019年的2.8萬公里增長到4.1萬公里。據中信建投電新團隊測算,預計十四五期間直流輸電工程總投資規模可達近4000億元。
配電端:配電網正逐漸成為電力系統的核心。南方電網日前釋出的《“十四五”電網規劃》提出配電網投資達到3200億元,佔規劃總投資6700億元的接近一半。而此前國家電網提出“十四五”配電網建設投資超過1.2萬億元,佔電網建設總投資的60%以上。據中信建投電新團隊,配網投資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供電可靠性,配電自動化裝置能夠對配網裝置起到“四遙”功能,即遙信、遙測、遙控、遙調,能夠實現故障快速識別定位、快速切除故障區域防止故障擴大的作用,且反應迅速、動作準確、無需人工干預,從而大大提高了配網可靠性。而智慧運維裝置如巡檢機器人、巡檢無人機等,能夠大大提升巡檢效率,且不易遺漏死角、巡檢資料可回溯,將成為未來電網投資重點之一。
儲能:消納、調頻、波動非穩定性等問題為新能源的發展痛點,發電側、使用者側、併網側等多方面均對儲能提出要求,具備強需求剛性。全球儲能需求2025年將達到216GWh,2030年將達到943GWh,對應各環節價值量分別約為2500億、8200億,未來幾年新型儲能行業將具備至少9倍空間,並迎來高增速。2022年來看,我國發電側國內發電側儲能季節性較為顯著,海外儲能隨著儲能滲透率提升穩定增長。儲能在我國正處商業化初期, 2022年及以後各地儲能將有較為嚴格的儲能配比要求,儲能通常與風光電站建設同步進行,因此我國發電側儲能裝機將主要集中在電站建設較為集中的第四季度。我國電網側、使用者側方面,儲能配置受季度波動影響較小,伴隨著儲能滲透率的逐步提升,預計全年穩定增長。海外儲能裝機季節性較弱,預計海外發電、電網、使用者側儲能裝機各季度穩定增長。預計2022年各季度儲能需求分別約為5.58GWh、6.20GWh、6.81GWh、7.98GWh。
7
集運供需失衡或將持續至2022年底
航運:拋開偏見,擁抱星辰大海。需求方面,IMF預測2022年全球貿易量增速為6.7%,發達國家進口量增速為7.3%。美國個人商品消費仍處於高速增長狀態,零售庫銷比仍處於歷史最低位,中長期貿易需求仍有充足的支撐。同時限電影響目前已經基本沒有影響,強勁的出貨需求或貫穿2022年。供給方面,1)全球在港集裝箱船運力仍處於高位,若無重大突變性事件發生,美西港口擁堵或將貫穿2022年。2)後續港口擁堵或將轉移至海上,碼頭或控制靠泊流速;疊加13%無靠泊權的非聯盟運力可能退出,後續艙位或更加緊張。3)美西碼頭工會正式拒絕延長勞工合同一年的建議,2022年談判期間怠工行為在所難免。4)美國卡車司機勞動意願已經出現變化。
中長期來看,集運業將帶來合理回報率。1)即期價和長協價迴歸之路開啟,長協佔比或大幅提升。2)扭曲的要素價格並不利於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3)集運競爭格局已大幅最佳化,主幹航線實現出清。4)競爭重點轉移,端到端與數字化將重塑估值。
繼續維持中遠海控、東方海外國際和海豐國際“買入”評級。
8
元宇宙開啟新時代
儘管當前談元宇宙的實現可能為時尚早,二十年後的元宇宙也未必如今日所談論的這樣,但元宇宙所暢想的生活方式符合發展潮流,當前時點人們對於元宇宙的各種暢想也反應了對科技進步的憧憬。未來,隨著硬體裝置的突破,VR/AR技術的持續迭代,我們對“元宇宙”還是充滿期待,雖然發展可能充滿曲折,但前景預計樂觀。
從歷史來看,每一個新技術概念的提出,只要符合發展趨勢,都會引發資本市場關注,例如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還在向著宏偉的願景前進,但投資機會卻從不缺乏。因此,我們認為元宇宙雖然實際可能還遠,但資本市場的投資可能已經很近,主題性投資機會下的概念股值得關注。站在通訊行業的視角來看,我們認為中海達(子公司靈境科技可提供沉浸式劇場/遊覽服務)、平治資訊(VR終端、內容)、天邑股份(VR終端)、首都線上(雲渲染沉浸式場景技術)、恆信東方(VR遊戲)等關聯度較高。
物聯網行業加速發展,智慧網聯汽車可能將成為物聯網重頭戲。我們認為,物聯網的體系架構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感知控制層、網路傳輸層、系統平臺層和終端應用層。從物聯網體系架構的四個層次再細分下去,結合產業中的實際分工,我們可以將物聯網產業鏈劃分為十大環節:晶片、感測器、控制器、通訊模組、通訊網路、作業系統、物聯網平臺、智慧終端、應用軟體與整合服務。
雖然物聯網目前已經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但由於仍處規模化發展初期,因此首要的任務應該還是以“聯網”為主,至於“應用”,短期內仍將以基礎的採集、傳遞、匯聚、分析為主,更高階的增值服務或應用的爆發還有待時日。我們認為,物聯網的發展將經歷由“快速聯網”到“規模聯網+應用服務”的過程。
因此,投資上短期來看我們認為應重點聚焦“連線階段”的機會,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具有通用性、與連線數增長正相關的產業鏈環節,建議重點關注晶片、通訊模組、感測器等;二是具有爆發力,與率先爆發的垂直行業應用強相關的產業鏈環節,建議重點關注智慧網聯汽車。因此,如果兩者結合,我們認為與智慧網聯汽車產業鏈相關的環節尤其值得重視,站在通訊行業的視角來看,重點推薦車載通訊模組供應商(廣和通、移遠通訊等)、車載智慧控制器(和而泰、鴻泉物聯、朗特智慧等)、車載聯結器(瑞可達、意華股份等)。
9
軍工景氣度全面擴散
全產業鏈迎來大機遇
當前軍工行業正由區域性景氣向全面景氣擴散,2022年有望再上高峰。主要邏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需求側國防預算上行趨勢不變,“十四五”軍費有望保持穩步增長;二是行業景氣度全面擴散,改革紅利驅動上市公司數量+質量雙提升;三是軍工產業外溢效應日趨顯著,成長股有望競相迸發;四是中長期資金話語權逐漸提升,產業+資本同頻共振有望開啟新徵途。
2021年國防預算同比增速加快,建軍百年目標下軍工需求旺盛。在國際國內雙重環境的影響下,2022年我國國防預算整體仍將保持穩定較快增長,國防預算增速有望實現繼續回升,達到7%左右。
展望2022年,四大改革紅利有望繼續驅動軍工上市公司數量增長、質量不斷最佳化,研究可視度和關注度有望持續提升,軍工行業正迎來數量+質量雙提升的黃金階段,“十四五”成長為大行業大勢所趨。改革紅利包括四大方面:一是註冊制加快軍工公司上市程序,北交所有望提供新舞臺;二是核心院所經營性資產證券化程序或將提速;三是國有企業轉變國資管理方式、聚焦主業,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最佳化;四是股權激勵限制條件放鬆,有助於提升上市公司核心管理層的主觀能動性。
1、產業鏈上游:重點推薦符合“行業空間大、競爭格局優、國產化率低”三大標準的相關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主要包括關鍵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領域。推薦關注光威復材、宏達電子、振華科技、中航光電、航天電器、鴻遠電子、菲利華;
2、產業鏈中游:重點推薦符合“進入壁壘高、體系能力強、業務範圍廣”三大標準的相關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主要包括複合材料及製品、鑄鍛、精密機加、3D列印、電磁技術、通訊系統、紅外應用、圖形顯控、嵌入式計算機、電源系統等領域。推薦關注湘電股份、景嘉微、高德紅外、航發控制、鉑力特、中航高科、中航重機、中航機電、北摩高科、愛樂達、圖南股份、派克新材、新雷能、航宇科技;
3、產業鏈下游:重點推薦符合“實戰需求旺、儲備型號多、量產節點至”三大標準的整機及核心分系統龍頭公司,主要包括戰鬥機、直升機、大飛機、航空發動機、雷達等領域。推薦關注中航沈飛、航發動力、中直股份、中航西飛、國睿科技。
10
新能源運營資產迎來價值重估
隨著煤炭邊際供需格局逐步好轉,疊加市場化電價機制理順,火電資產已經走過至暗時刻,後續盈利能力及估值水平有望迎來確定性修復。
新能源發電方面,我們認為隨著新能源進入平價週期,運營商在產業鏈中話語權有望得到加強,平價陸上風電受益於上游裝置降價仍可以保持較好的投資回報率。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政策不斷推進,風電及光伏的裝機容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長,疊加綠電交易、碳減排支援工具等政策利好,我們認為新能源運營資產價值重估將是大機率事件。我們持續看好火電轉型新能源運營標的,包括上海電力、華潤電力和福能股份。純新能源運營商方面,我們看好地處風資源優異的福建省,有望接受大股東注入海上風電的中閩能源。
智慧用電服務方面,我們重點推薦EPCO全產業鏈佈局的蘇文電能。公司深耕電力行業十四年,歷經多年發展已成為集設計諮詢(E)、裝置服務(P)、安裝建設(C)以及智慧運維(O)為一體的一站式供用電服務商。近年來公司業務規模保持快速增長,營業收入及歸母淨利潤提升較為明顯。公司藉助自身區位優勢,業務佈局立足江蘇、面向全國。公司透過EPCO的服務模式提供電力工程施工與設計服務領域整體解決方案,一方面在已有的EPC客戶中大力推廣智慧用電服務,透過增值業務提升使用者粘性及盈利空間;另一方面公司透過市場化營銷手段推廣輕資產的智慧用電服務,相關使用者未來潛在的工程設計需求公司也有能力滿足,EPC業務及O端業務形成迴圈助力,推動公司整體經營業績不斷向好。
由於水電開發資源有限的特殊性,在目前大部分流域都已經開發成熟的情況下,有著明確裝機增長的水電公司是較為稀缺的標的。三峽集團建設的烏東德和白鶴灘是為數不多的在建大型電站,有望在2020~2022年左右投產。根據集團承諾,烏白電站建成後有望擇機注入長江電力。而國投電力、川投能源所屬的雅礱江水電,流域規劃開發3000萬千瓦,目前僅下游投產1470萬千瓦,開發完成度50%左右。其中中游電站兩河口和楊房溝正在穩步推進,相關機組有望於2021年陸續投產,後續擬建的相關電站準備工作也在積極進行。水電板塊我們重點推薦烏白電站有望注入提升公司盈利水平的水電龍頭長江電力、受益於雅礱江水電新增機組投產的川投能源。
11
地產行業政策已經見底
2021Q4~2022Q1為最佳配置視窗
房地產行業各核心指標增速在2022年會延續下行趨勢,預計2021年、2022年,銷售面積增速分別為+2.4%、-5.0%,新開工面積增速分別為-8.5%、-5.0%,投資增速分別為+5.8%、+1.1%。
回顧政策、行業基本面、二級市場估值三者的關係,可以得出“行業政策見底——二級市場估值向上——基本面見底回升”先後順序的演變規律。本輪行情的演變也遵照了這一規律:8月初第二輪土拍兩集中開始修改規則,疊加保利管理層增持,市場預期政策見底,行業表現開始向上;9月底央行“雙維護”表態確認了政策見底,11月初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債務融資工具註冊發行放開口子、央行罕見披露10月個人住房貸款資料表明信貸投放力度加大,政策進一步見底回升,二級市場情緒也轉好。而這一過程中伴隨行業基本面資料繼續下行,基本面底尚未到來。
我們認為,當前行業政策已經見底,並有所改善,而基本面資料處於繼續下行過程中,尚未進入到恢復期。由於今年上半年增長高基數,明年上半年從資料層面依舊不樂觀,預計到2022年3月開始的“小陽春”銷售可能獲得邊際改善。因此預計2021Q4-2022Q1期間基本面資料將繼續下行,而政策暖意也會較為明顯,這段時期是配置地產板塊的最佳時期。
12
餐飲&旅遊復甦
後疫情時代估值體系調整
餐飲市場展望
(1)若無顯著的疫情反覆,恢復程度將好於2020及2021年。近兩年對消費市場來說集中體現了疫情一次性衝擊、間歇反覆所帶來的影響,可選消費產業端對於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心理預期基本得以建設,2022年若疫情仍呈現常態化防控、間歇性小幅反覆的情況,則產業端在資金儲備、管理模式、應急措施等方面做了相應準備,對於如餐飲業等以本地生活需求為主導的產業,預計恢復程度將好於2020、2021年;
(2)餐飲管理及產業鏈改造將持續。部分餐飲龍頭在疫情之下采取正常的關店調整戰略,以最佳化店面結構、提升運營效率、改革管理模式。疫情之下面臨完全不同的需求環境,確實暴露了過往快速發展期中存在的部分問題,而順應新環境、新場景、新需求下的餐飲新發展,餐飲管理運營模式以及產業鏈和供應鏈深度改造的需求迫切且需要持續一定週期,預計2022年餐飲龍頭企業仍將持續管理、品牌和產業鏈端的改革;
(3)品牌勢能成為資本市場重要參考指標,後疫情時代估值體系或調整。疫情衝擊之下,結合前文對規模擴張餐企發展模式的解讀,我們認為在後疫情時代餐飲估值有所調整,品牌勢能將成為資本市場重要考量標準,品牌力、管理模式、賽道競爭格局、供應鏈等餐飲護城河領域驗證較好,且開店勢能和空間較大的企業將受到資本市場較多青睞。估值端看,對品牌遠期空間及利潤空間的測算或逐步轉化為估值天花板的參考,而短期業績釋放的穩健程度、增速以及品牌勢能帶來的擴張能力將對估值體系產生重要影響。
(4)細分賽道挖掘帶來破局機會,長尾競爭仍激烈,關注餐飲IPO趨勢。餐飲定位客群的細分化使近幾年市場誕生較多新餐飲品牌,尤其在一級市場融資中逐步脫穎而出,而綜合考慮消費端總需求、賽道空間等,整體競爭仍較激烈,有一定規模的餐企具備倖存者剩餘優勢,但行業新入局品牌仍較多。同時,前期部分較成熟賽道的餐飲品牌逐步衝刺IPO,預計未來1-2年有較多餐企存IPO預期,且若IPO成功,則上市初期投資價效比較高,建議持續關注行業IPO趨勢。
旅遊業復甦展望
旅遊業整體恢復仍需時間,國內旅遊業龍頭由於年內疫情反覆對修復節奏的影響,整體恢復不理想,仍需要疫情被控制且穩態化後構建相對穩健的修復環境。總體判斷旅遊業長期處於修復通道中,但國內旅遊與疫情反覆的關聯度較高,故而恢復節奏可能有反覆,整體恢復進度或較其他子板塊略慢。
國內旅遊業預計在疫情後也將發生供給側的深度改革,具有優質屬性和體驗的休閒度假類景區或專案較為稀缺,旅遊業對於體驗和內容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配套設施和二消成為開拓創收的重要來源。目前相對藍海的高階休閒度假市場及周邊遊、定製遊、主題遊等形式有望脫穎而出,且龍頭將憑藉自身差異化模式獲得較大的市佔率優勢。總體看,旅遊板塊目前經歷疫情衝擊後的發展尚不明朗,傳統景區類企業增長驅動力受門票降價、客流飽和等因素限制,異地擴張類休閒度假標的長線仍存擴張機遇和競爭壁壘,但或受疫情影響,存在模式轉型尚需驗證、專案拓展模式較重且相對非標的問題,未來整體發展節奏及空間仍需觀察驗證。
13
風光發電維持高景氣
儲能需求迎來爆發
低碳轉型趨勢下,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預計將快速提升,根據我們的測算結果:預計2030年全球光伏、風電分別新增裝機604GW、195GW,其中國內分別為217GW、83GW;預計2050年全球光伏、風電分別新增裝機1059GW、528GW,其中國內分別為547GW、215GW。
行業技術變革,風機大型化帶來降本空間、光伏高效電池技術不斷迭代。特別在光伏產業鏈電池片領域體現的尤為明顯,作為光伏產業鏈的核心環節,電池片需要透過技術的持續迭代推進效率不斷提升。N型電池優勢顯著,有望接替P型成為主流領先的電池元件企業以及裝置廠商將率先受益於光伏電池技術迭代浪潮,電池片技術的變革需要重點關注。
光伏:重視行業格局最佳化下一體化元件的投資機會
2021年以來受到上游原材料漲價的影響,矽片、電池、元件各環節均面臨一定的成本壓力。同時由於產業鏈價格上漲,導致下游電站環節專案收益率下滑,光伏專案投資積極性受到抑制,國內部分專案預計將會延期至2022年併網。但我們也觀察到,今年在各環節利潤不斷被上游原材料擠壓的背景下,頭部元件企業份額提升的趨勢愈發明顯,元件環節競爭格局持續最佳化。
2021年四季度開始,國內新增矽料產能將逐步投放,我們認為矽料價格有望進入下行通道(但仍會維持在歷史較高水平),並帶動產業鏈各環節價格下降,光伏下游裝機需求有望充分釋放,元件環節出貨將大幅提升。同時,考慮到元件環節集中度提升最為明顯,並且頭部企業在品牌、渠道以及N型電池技術上的佈局遠遠領先二三線企業,我們判斷2022年元件行業龍頭單瓦利潤將明顯改善,建議關注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
風電:看好大型化風機+塔筒
陸上風電風機成本只佔風電場總建設成本的40%多,單個機組容量的增加能夠顯著減少機器點位,減少塔筒、土地、線路、施工安裝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縮短工程週期以降低造價,使得度電成本降低。
除了大型化外,新的設計、技術及製造工藝的應用,也給風電降本帶來空間:例如更大的風輪直徑和更高的輪轂高度能夠使機組在風速較低的地區獲取更多風能,在機組功率提升的同時提升利用小時數,攤薄度電成本;例如在點位選擇、風機排布等方面進行最佳化,更好的利用風能資源,降低冗餘,從而在更小的土地面積裡開發出更大的風電場,節省土地資源等。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風電仍然有較大的成本下降空間,在未來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中佔據重要地位,年均新增裝機複合增速能夠達到15%左右。我們建議關注主要風機制造商運達股份、明陽智慧和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新強聯、金雷股份、大金重工等。
儲能:風光佔比提升下需求持續放量,看好逆變器+電池
隨著電源端新能源滲透率的提高以及電動車、取暖供冷負荷的增長,電網受到發電側出力不穩定和用電側波動性大、同時率高的影響,導致電網負荷峰谷差逐年增大,對電網的調峰、調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化學儲能調峰、調頻具備跟蹤速度快、可雙向調節、不產生額外碳排放、不依賴站址等優點。我們測算,國內電網側儲能2021年裝機需求約1.71GWh,至2025年需求增至30.04GWh,2030年可達114.7GWh。海外方面,電網側儲能主要用於調頻和尖峰負荷補償,我們測算2021年海外電網側儲能需求為8.47GWh,至2025年可達22.19GWh,至2030年可達53.77GWh。
國內方面,目前我國國內發電側儲能季節性較為顯著,海外儲能隨著儲能滲透率提升穩定增長。儲能在我國正處商業化初期,2021年我國多地出臺強制配儲政策,預計2021年及以後,各地儲能將有較為嚴格的儲能配比要求,儲能通常與風光電站建設同步進行,因此,我國發電側儲能裝機將主要集中在電站建設較為集中的第四季度。預計2022年,我國發電側儲能裝機量2.92GWh,其中第四季度佔比40%。我國電網側、使用者側方面,儲能配置受季度波動影響較小,伴隨著儲能滲透率的逐步提升,預計全年穩定增長,2022年國內電網側儲能裝機總量1.75GWh,使用者側儲能裝機總量0.72GWh。海外儲能裝機季節性較弱,預計海外發電、電網、使用者側儲能裝機各季度穩定增長。
儲能變流器的單W價值量、單W利潤均為光伏逆變器的2-3倍,因此雖然儲能變流器的絕對需求量在近幾年仍低於光伏,但是其利潤貢獻比例相對光伏逆變器將大幅提升,行業整體利潤比例將從2020年的14%提升至2025年的83%。
14
汽車電子蓬勃發展
半導體國產化持續推進
智慧化、電動化推動汽車電子蓬勃發展。未來汽車將成為最大的智慧終端,其產品與服務體系將共同組成一個新型的場景和商業模式,成為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從硬體層面看,整車電子電氣相關價值量將大幅提升。新能源車BOM成本中,現階段汽車電子(含電控電驅)合計佔比20%,除電池以外最大,預計未來佔比進一步提升。建議關注以下5個細分賽道:
1)功率半導體:受益於新能源車電控系統升級,功率半導體將成為汽車電子的最大增量,預計單車功率半導體價值量從傳統車的40美元提升至純電動的400-500美元,其在汽車成本佔比提升至8%-10%甚至更多。隨著國內車廠半導體本土化的訴求強化,以及國內功率半導體技術逐步突破,本土功率廠商迎來替代良機;
2)車載攝像頭:自動駕駛與輔助駕駛將在未來智慧汽車中廣泛應用,視覺資訊需求將爆發,車載鏡頭及CIS成為黃金賽道。目前國內廠商在車載鏡頭方面具有較好的卡位,客戶定點和訂單旺盛,未來有望持續受益於行業增長。而車載CIS市場空間廣闊,國內廠商正在迅速提升份額;
3)汽車聯結器:新能源車要求高電壓、大電流傳輸場景,推動高壓聯結器用量提升,而智慧化趨勢推動高頻高速聯結器用量提升。由於國內車廠崛起以及汽車元件全球供應緊張,汽車聯結器市場較為封閉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汽車聯結器國產化加速,相關廠商受益;
4)動力電池結構件:動力電池結構件包括電芯、模組、Pack箱,單車價值量在3000-6000元,受益於汽車電動化的推動,動力電池結構件未來有望成長為百億級市場。當前鋰電池結構件市場格局相對集中,受益於鋰電池產業鏈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國內優質鋰電池精密結構件廠商有進一步擴張的潛力;
5)動力電池FPC:FPC具有輕薄、高整合、可彎折、可打件等優勢,新能源車動力電池FPC的應用場景和需求迎來增長,其單車用量、價值量以及滲透率均在提升,市場規模迅速增長。隨著國內動力電池廠商擴產並逐漸提升市佔率,本土FPC廠商也將配套擴充產能,積極佈局汽車電子,迎來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
半導體:2022年需求結構或進一步分化,國產化持續推進
1)景氣度:從需求端看,2021年是半導體總量和結構性升級共振的一年,預計2022年需求結構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分化,PC、TV等受益於疫情的消費電子將回歸疫情前的正常水平,而伺服器、汽車、工業、新能源相關的下游仍然強勁。從供給端看,我們認為半導體緊缺的態勢將有所緩解,尤其是消費類相關的品類,對於需求與汽車、工業和新能源相關,同時產能增長較少的模擬、功率(尤其是IGBT)、MCU等,或仍將呈現緊缺態勢。因此,我們預計2022年半導體市場仍有增長,但相對於2021年增速趨緩。展望長期趨勢,應用升級是確定性趨勢,2022年之後供需將趨於平衡。從需求側看,5G拉動終端“矽含量”是確定性趨勢,並將隨著5G手機、新能源車、光伏風電、物聯網等行業增長而繼續呈現需求旺盛的局面。從供給側看,2022年之後全球晶圓產能將陸續釋放,帶來供需逐步趨於平衡,逐步緩解漲價趨勢。
2)國產化:從全球視角看,中國半導體全球市佔率較低,約6%。從國內視角看,高階應用及關鍵產品對外依賴較重。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半導體在中低端應用上實現了部分自給,如在消費電子(手機及移動互聯、玩具、家居)和安防等領域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給,但高階應用(如工業、汽車)和關鍵產品(如IP、EDA、CPU、GPU、FPGA、高階裝備和材料)仍然較大程度上對外依賴。分環節看,產業鏈各環節國產替代空間巨大,就國內需求而言,EDA有20倍空間,裝置與材料分別有13倍和7倍空間,設計、製造和封測分別有6倍、5倍和1.5倍空間,可替代空間巨大。
在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產能緊缺背景下,國內半導體廠商逐步實現份額提升和應用升級。國外廠商如英飛凌、安森美、NXP產能擴張有限,而本土代工廠如華虹半導體、中芯國際、士蘭微、晶合、粵芯、積塔在本輪景氣週期前均有大幅擴產,受益於此,本土半導體裝置與材料供應商在本輪週期中加速產品的認證和匯入,實現技術升級與份額提升。受益於本土代工廠的產能支援,國內IC設計廠商獲得很大的產能增長,有能力填補海外大廠的產能缺口,並全面向高階的工業、車載場景突破。本輪週期使得未來3-5年的國產化程序加速,為國內半導體廠商帶來長期的客戶和產品結構升級。
15
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
2021年1-10月國內新能源車銷量為254.2萬輛,預計全年銷量達345萬輛。2021年也是新能源新車型集中上市放量的一年,需求與車型豐富度相互促進、快速增長。截至10月,上市的新車型共計49款,其中特斯拉Model Y、比亞迪秦Plus DM-i、比亞迪秦Plus EV以及大眾ID系列位列新車型累計銷量前五位,合計貢獻20.2萬輛純增量。2021年底到2022年,國內造車新勢力、自主品牌以及合資/外資品牌共計34款新車型持續上市。預計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519萬輛。
2021年1-10月歐洲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158.9萬輛,預計全年歐洲註冊量205萬輛。2021年1-10月美國新能源車累計銷量49萬輛,預計全年美國銷量63萬輛。2021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402.4萬輛,中、美、歐佔比分別為50%、11%、35%,中國保持最大市場,且佔比不斷上升。
歐洲補貼有一定退坡,但碳排放約束仍利好新能源車。美國多重政策利好新能源車大幅放量。全球範圍內以特斯拉為首多款新品持續刺激需求,預計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928萬輛。特斯拉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龍頭,在電池研究上既求穩又求進,在設計上始終追求創新,還具備電氣架構和軟體的核心競爭力,將成為2022年促進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主線。
16
電池材料迎來春天
技術迭代持續進行
鋰資源約束正極產能釋放,22年供需預計繼續緊平衡。
總體產能供給上,根據各公司公開披露情況,預計2021年底全球三元正極材料產能合計111萬噸,到2022年底三元正極材料產能合計153萬噸,同比分別增長49%和38%;考慮產能投產時間,折算到全年有效產能約為89萬噸和12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0%和41%。
供需錯配導致鋰資源緊缺,預計鋰資源緊缺將延續至2022年,判斷2022年鋰資源(摺合碳酸鋰當量)新增供給以樂觀、中性和悲觀三個情形對應2022年三元正極材料供給分別為106萬噸、97萬噸和88萬噸。
2022年中性假設情形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供給為62萬噸,對應需求65萬噸,供給/需求為96%,判斷2022年受鋰資源供給不足限制,磷酸鐵鋰出現全年緊平衡,但要關注南美鹽湖放量引起的產能限制解除。
負極:石墨化瓶頸限制負極成品產能釋放,22年維持緊平衡。我們預計中國2022年時間加權石墨化產能137萬噸,其中負極一體化配套產能47萬噸,代加工產能90萬噸。在限電影響下有效產能最終供給約96萬噸,可供約87萬噸人造石墨負極生產,對應全球負極產能109萬噸,供需比111%,在考慮正常執行庫存後,供給緊平衡,但需要重點關注石墨化產能限電、限產,或再次引起供給短缺。
隔膜:隔膜裝置產能剛性限制2022年緊平衡,盈利有望繼續向好。預計2021年底全球隔膜基膜時間加權產能合計85億平方米,到2022年底全球隔膜基膜有效產能合計121億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38%和42%。基於隔膜裝置瓶頸帶來的供給擴張剛性,測算2022年全球基膜需求117億平方米,供需比例為103%,隔膜行業緊平衡。
17
網際網路平臺監管將成常態
2021年以來,網際網路行業監管明顯提速,在政策指引下,監管或將成為下個階段發展的常態。20年末,從11月市場監管總局釋出《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明確“二選一”、“大資料殺熟”等行為可能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到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要求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反對壟斷行為。政策面快速形成了對支配市場行為的認定並表明了反壟斷的決心。
9月,工信部組織開展了行政指導會,會上提出在9月17日前,要求各平臺按照標準解除遮蔽,否則將依法採取處置措施,參會企業包括阿里、位元組、騰訊、華為、百度、小米、360和網易等。外鏈開放意味著更優質的使用者體驗,意味著更開放的網際網路生態。站在國家層面的角度考慮,平臺間的資料流通將更好的調配社會資源,均衡企業之間的資源稟賦差異,也可以理解為“反壟斷”的措施之一。對於平臺型企業,未必是絕對的利好也不會是絕對的利空,著眼未來的大生態格局,應發力在優質的產品和品牌的差異化上實現價值。
從歐美對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監管的案例來看,我們認為中國對網際網路壟斷監管的未來趨勢可能在整體上會與美國相似,但在力度上會介於歐盟的嚴苛和美國的相對寬鬆之間。對於具體監管格局的研判,我們認為反壟斷、資訊保護與保障未成年人健康發展和網際網路金融將會成為後續監管持續強化落地的三大主要方向。
監管規範將是行業的長期趨勢,但對網際網路行業的影響是樂觀的,更有利於形成健康的商業模式,良性的競爭環境。同時創新應是原動力,以網際網路企業的強科技屬性帶動各類產業發展,豐富民眾生活內容的同時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才是網際網路企業的內在使命。監管不是要求企業不發展,而是以資本優勢進行的商業壟斷不可取、以企業利益為導向卻損害民眾和國家利益的行為不可取等。創新本就是網際網路行業的標籤,當迴歸本心,新的模式突破和技術突破將會主導下一階段網際網路行業的新增長。
18
生豬養殖產業復甦與種業振興
展望2022年,預計豬價或呈前低後高走勢,春節後由於供給端仍偏寬鬆疊加需求端的回落,豬價有望出現二次探底,隨後若供給端壓力能夠逐步減輕,豬價有望重拾上行,週期或迎來反轉。不過,上述假設需要建立在產能持續淘汰的基礎之上,若以當前的供給端去化幅度和節奏來看,產能出清或許仍需時日,且出欄均重的變化也是不容忽視的變數因素,真正的週期拐點仍需持續觀察。
養殖戶降本增效推動成本下降,產業鏈盈利能力逐漸恢復。從產業鏈各環節來看,根據博亞和訊網的預測,生豬養殖產業鏈上游的種豬、仔豬及商品豬銷售環節預計將在2022年維持在盈虧平衡水平附近,而下游的屠宰端有望重新獲得較好的盈利水平。
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這是繼1962年出臺《關於加強種子工作的決定》後,再次對種業發展作出重要部署,是我國種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推動我國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邁進提供了路線圖、任務書。從國內種業現狀出發,供給端國內玉米種業經過五年的供給側改革,雜交玉米種子去庫存較為明顯,需求端則由於飼用需求的增加帶動市場對種子需求的提升,玉米種子供需形勢已轉為總體平衡略有盈餘;與此同時,玉米價格整體維持較高水平,帶動國內玉米種業景氣度回升。從中長期來看,轉基因品種的商業化應用有望推動行業格局改變,利好優質龍頭企業。
19
租賃房將成為熱點
保障性租賃房的投資已經成為未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主要方向,那政府的投資意願和相應的資金配套影響幾何,規模有多大呢?從政府意願來看,保障性租賃房要解決的一大痛點就是人口淨流入城市的居民住房問題。十四五規劃期間,廣東省預計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10個人口淨流入城市籌建130萬套保障性租賃房;中部省份的省會也是省內人口淨流入的關鍵地區,武漢、長沙的保障性租賃房佔全省規劃的比例均較高。根據我們的統計,目前已公佈十四五期間保障性租賃房建設規劃的地區將在十四五期間籌建600萬套保障性租賃房,預計全國在十四五期間將建設650萬套-680萬套保障房左右。
根據國家對保障租賃房的要求,每套房面積大約在50平米以上70平米以下,那十四五期間保障租賃房的房屋建築面積將達到約4億平方米,平均到各年約有8000萬平方米/年到1億平方米/年的建築規模,大約相當於我國全年住宅新開工面積的5%-6%;如果根據建安成本估算,一線城市建安成本3000元-3500元/平米,二線城市2500元/平米左右,則十四五期間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全部建安投資大約在1.2萬億-1.4萬億左右,平均到各年投資額度大約在3000億-3500億元左右,預計對全口徑15萬億/年的房地產行業起到1.6%-2%的拉動作用。考慮到明年穩增長壓力較大和快速形成實物工作量的需求,各地政府會在明年適度超前建設保障房,預計明年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投資額或將超3500億元。
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歷史遺留問題可能還會對未來的投資建設帶來影響。一方面,保障房的建設用地較少涉及到土地出讓,主要以土地劃撥為主,因此對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有稀釋作用,同時地方政府還需要在保障房上加大民生類投資,在土地市場遇冷、土地出讓金收入增速疲軟的當下,地方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壓力較大;另一方面,房企參與的積極性可能不高,今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企業流動性風險抖升,加快竣工獲得回款是房企的主要訴求,而保障房建設的回款速率明顯較低,一定程度會打擊房企的積極性,屆時政府可能會寄希望於城投在保障房建設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未來包括保障房在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也需要尋求其他的資金來源。今年發改委出臺相關檔案,考慮將保障性租賃住房納入REITS的範圍,這可能是未來融資的一大突破口;另外專項債在保障房方面的發力料將進一步加大,保障房專案的資金佔比預計將突破20%。
20
直流輸電將成為電網重點投資方向
相較交流輸電,(特高壓)直流輸電具備經濟、技術優勢(無電容升壓效應),尤其適合風光大基地電能送出。
缺電疊加新能源送出,直流輸電成為剛性需求。我們認為目前制約新能源發展和消納的關鍵因素不在於負荷水平而在於送出能力。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形成既需要市場機制,也需要跨省跨區輸電通道作為物理機制來保障,而多能互補電源體系+直流輸電送出通道,是新型電力系統針對新能源的主流解決方案。
柔性直流技術加持下,直流輸電不再存在技術限制,使用範圍得到擴充套件。柔性直流技術是直流輸電的升級和進化,在柔直加持下,直流輸電不但可用於遠距離(特高壓)輸電,還可用於柔直背靠背以及深遠海上風電送出。在三大應用場景共同驅動下,預計“十四五”期間直流輸電工程總投資規模接近4000億元(部分由發電企業建設)。
直流輸電核心投資方向:換流閥、功率半導體(閘流體/IGBT)。換流閥是直流輸電的核心,價值量集中、技術壁壘高。換流閥中功率半導體元件是換流閥中價值量佔比最高的部分,由大量閘流體、IGBT組成。
推薦新型電力系統受益標的、換流閥龍頭許繼電氣、國電南瑞,推薦高壓直流閥用閘流體龍頭、高彈性品種派瑞股份、建議關注IGBT國產化先鋒時代電氣(機械組覆蓋)等。
免責宣告
本訂閱號(微訊號: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為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依法設立、獨立運營的唯一官方訂閱號。
本訂閱號所載內容僅面向符合《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規定的機構類專業投資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訂閱或接收本訂閱號內容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中信建投的客戶。
本訂閱號不是中信建投研究報告的釋出平臺,所載內容均來自於中信建投已正式釋出的研究報告或對報告進行的跟蹤與解讀,訂閱者若使用所載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對完整報告的瞭解而對其中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誤解。提請訂閱者參閱中信建投已釋出的完整證券研究報告,仔細閱讀其所附各項宣告、資訊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週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
中信建投對本訂閱號所載資料的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本訂閱號中資料、意見等僅代表來源證券研究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研究觀點可依據中信建投後續釋出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釋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銷售人員、交易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依據不同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頭或書面發表與本訂閱號中資料意見不一致的市場評論和/或觀點。
本訂閱號釋出的內容並非投資決策服務,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構成對接收本訂閱號內容受眾的任何投資建議。訂閱者應當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訂閱者根據本訂閱號內容做出的任何決策與中信建投或相關作者無關。
本訂閱號釋出的內容僅為中信建投所有。未經中信建投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發、翻版、複製、釋出或引用本訂閱號釋出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亦不得從未經中信建投書面授權的任何機構、個人或其運營的媒體平臺接收、翻版、複製或引用本訂閱號釋出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