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寺位於趙縣高村鄉西大里寺村內東北部,始建於唐,寺內舍利塔建於元順帝至正八年春三月(公元1348年3月),為普明淨慧大宗師桂品和尚舍利塔,距今已有673年的歷史,是全國唯一一處集唐宋元三個朝構件於一體的舍利塔。1984年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7月公佈為省級文保單位。1994年2月28日被盜後,分身有術而成四塊。
據傳,原禪林寺佔地面積約十六市畝,長方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窄,全寺均為土基高臺,寺院從南往北櫛比四排殿堂,除山門殿五間外,計有天王殿等三座大殿(前殿五間、中殿五間、後殿九間),東西兩邊有廊房,還有寬敞的空地院落,但已不復存在(約毀於1924年左右)。據年長者回憶,寺內原有大小漢白玉石佛像數尊,大佛為釋迦牟尼,高約2米,其他石佛高約一米左右,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被盜走小石佛一尊,佛頭兩個,大佛殘體(無頭)埋於塔北約十米處地下。
據說,末代主持為老鸞,有弟子長鎖等數人。老寫精通中醫中藥、針灸,義務為四方鄉里大眾診病、處方、施術,效果極佳,各地登門求醫者絡繹不絕,深受百姓擁戴。
原舍利塔呈平面八角形,高約6.05米(地上部分為5.85米),塔身分四級,全塔從下至頂,為獨塊巨石雕琢砌造而成。塔基呈平面八角形,分上下兩層,下層外八角平面雕花卉,上層外八角平面雕佛教人物及經傳故事,束腰部雕八尊坐佛,坐姿各異。束腰往上為須彌座,呈平面八角形,八角外平面雕花卉圖案。須彌座上為第二個束腰,腰部雕半球形外凸蓮瓣,八角外平面八個倒爪獅頭託蓮狀。
第一節塔身坐在蓮花瓣須彌座上,高1.16米,是全塔最高的一節,是八角形石柱,各平面寬19.5釐米。正南面(正面)陰刻“禪林寺住持普明淨慧大宗師桂巖和尚舍利之塔”二十個12釐米正楷書大字。其它各面刻普明淨慧大師前主持禪寺長老桂巖顯公舍利塔並序。
第一節塔身上為華蓋,是八角平面形,分上下兩層,下層底面雕八個奔獸,八角外平面雕帷幔、禽獸、飛天、花卉、鶴等圖案。每面正中雕獅子頭外凸。上層八角外平面雕奔馬、花卉、羊、鳳凰等。獅子在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為人中獅子,佛於九十六種道中能降伏一切無畏,塔上獅子頭表示佛的威嚴。
第二節塔身坐在華蓋上,呈八角平面形石柱,高43.5釐米,每面雕佛像一尊,四尊立佛,四尊坐佛,姿式各異。佛像外凸5--10釐米,十分逼真。二節塔身上為華蓋,呈八角形平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底面雕雲鶴(雲霧和飛鶴)4幅、八角外平面雕花卉;上層外平面雕馬騎遊四門,這叫“太子游門”。據傳北天竺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遊四門看到人間生、老、病、死四大難,後出家修道成佛。釋迦牟尼姓喬達摩,名叫悉達多,因他屬釋迦族,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上層八個角上雕八座球形須彌山。據比丘慧真採錄雲:“須彌,音譯又作鬚眉、須彌樓,唐以後譯作蘇彌顱。意譯為妙高、妙明、善積、善高等,佛教山名,為一小世界之中心。器世界自下而上依次為風輪、水輪、地輪,地輪之上有九山八海,其中心最高峰就是須彌山。高出水面八萬由旬(一由旬約四十華里),水面之下亦有八萬由旬。山頂乃帝釋天所居。水面以上四萬由旬處為四天王所居。須彌山的周圍有七兵海、七金山。其外圍又有鐵圍山和鹹海。總共九山八海,眾生居住的四大洲即在鹹海的東、南、西、北四方位。須彌座,或日須彌壇,謂形象如須彌山的臺座。取其妙高、光明之意。臺座之上安置佛像或經幢。
第三節塔身坐在華蓋上,亦呈八角平面形石柱。雕四門四窗,門窗頂上雕八尊佛像。由仿木結構的斗拱屋簷罩在塔身上,瓦頂上為園柱形大蓮瓣。
第四節塔身坐在蓮瓣上,呈八角平面形、雕八尊坐佛。上為傘形頂簷,呈八角平面形,底面雕四隻鳳凰四條龍構成的龍鳳圖,形像各異,八角外平面飾花紋,八個角上有園形上下通透洞眼,為掛燈籠所用。
頂簷上為石寶剎收結,淨潔不汙的意思。
禪林寺舍利塔雖不高大,但建造藝術奇特,八面玲瓏,上下一體,從塔基至塔頂,八角傘狀華蓋層次分明,塔體中間稍細而內收,遠遠眺望,塔姿窈窕,上下勻稱,各節由精緻的立體雕刻、深浮雕組成,形象優美逼真,雕藝精湛,是雕刻藝術遺產的寶貴資料,也是研究佛教雕刻藝術發展不可少的實體。但因年久失修,塔上佛頭、獅頭等均有不同程度毀壞。
據民間傳說,晚上夜靜更深時,塔上彈拉吹唱,聲震四鄰,塔上明燈蠟燭,光芒四射,熱鬧非凡,鄉親們只敢遠眺,不敢近視,待到天亮,鴉雀無聲,平靜如常。
塔西有水井一眼,井上按裝有木頭式水車,有時夜深,只聽水車響,不見有人推,百姓們疑是神鬼所作,甚是驚慌,誠祈之後方不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