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以北的新鄉市、衛輝市、滑縣、浚縣,是衛河流域的主要城市。
本文來說說衛河的歷史。
衛河、衛運河,是海河水系南運河的支流,因主要流經春秋時衛國而得名,發源於太行山脈,流經黃河以北的新鄉、安陽、濮陽等市,支流是淇水、洹水等,至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與漳河匯合,此後為衛運河,最後再流經山東臨清,匯於南運河,至天津匯於海河,海河匯於渤海。
衛運河不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而是京杭大運河以西的支流。
衛河全長四百多公里。
衛河的前身是隋唐大運河的永濟渠,而永濟渠,則是在曹操開鑿白溝的基礎上,加上一些天然河流,加以連線而成。一直到1960年代,衛河是黃河以北的一條重要航道,也是重要的灌溉水源,是新鄉市的母親河。衛河在六七十年代以後,由於種種原因,水淺,斷航。
衛河流域的主要城市:衛輝市,原為汲縣,在唐宋時,為衛州;輝縣,在金元時,為輝州。
明時期,衛州、輝州,合為衛輝府,轄汲縣、輝縣等縣。
民國時期,撤衛輝府,汲縣仍為那一帶的首縣。
1988年,汲縣改稱衛輝市。
來具體說說衛河的由來——
在古代,在河北山東相鄰的廣大地區,從北到南的大河,有:漳水,河水,濮水,濟水,等等。
東漢末,曹操用兵,在漳水與河水之間,平行於兩河,開挖白溝,需要說明一下,這與保定白溝是不同的。也就是說,203年,曹操渡黃河,準備最後解決袁氏勢力,拿下袁氏的老巢鄴城,為了運送糧草,而開挖了白溝,為此,迫使淇水改道,不匯於黃河,而是改為匯於白溝,也就是現在的淇河匯於衛河。
淇水通白溝,白溝通漳水,而鄴城位於漳水之濱,於是,曹軍糧草可以直達鄴城城下。
後來,隋煬帝開挖大運河,以白溝為基礎,變為永濟渠。
再後來,永濟渠變為衛河、衛運河。
黃河以北,分為三大部分:
西部,自西向東,濟源市,焦作市;
中部,自北向南,安陽市,新鄉市;
東部,濮陽市。
相對應地,在明時期,有河北三府:
彰德府,今安陽市一帶;衛輝府,今新鄉市一帶;懷慶府,今濟源市、焦作市一帶。
商王國時期,河水與漳水之間,稱為河內,為商王國的王室領地。而這個稱呼,一直延續到漢帝國時期,當時,建立了河內郡,包括今濟源、焦作一帶,明時期為懷慶府。
黃河以北,在歷史上,一直屬於河北,至明時期,為削弱蒙元以及燕王的勢力,劃給河南省。
綜合歷史與現在的形勢,總的來說,衛河以北:漳河之濱,有鄴城;洹水之濱,有安陽;湯水之濱,有湯陰;淇水之濱,有淇縣;清河之濱,有輝縣。
而衛河之濱,從西到東,則有新鄉,衛輝,滑縣,浚縣等一系列城市。
在古代,這些河流都是大河,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黃河氾濫,帶來泥沙,還有戰爭等,後世,這些河,河道已經變淺,不能通航了,平時缺水乾旱,偶爾下一場暴雨,則洩洪能力很差。
河內,名人輩出——
安陽不用說了,商王國都城殷,就位於此;商鞅也出自今安陽一帶;岳飛,是湯陰人;瓦崗寨,位於滑縣;焦作的山陽縣,漢獻帝封為山陽公爵,山陽公國,就位於這裡,一直持續到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山陽公族劉阿知、劉都賀等兩千餘人,東渡日本,形成後來的原田、高橋、大藏等著名家族;溫縣,出了司馬懿;衛輝,出了著名的姜太公呂尚,民國總統徐世昌,著名演員、導演張園。
張園是六十年代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之一,五六十年代,主演了《祖國的花朵》、《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等著名影片,七十年代,協助執導了《熊跡》、《紅牡丹》,八十年代,執導了《十六號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