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九月一日,盛京。天命汗努爾哈赤已經駕崩19天。
此日,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以及眾貝勒、文武大臣聚會於朝,在皇太極的率領下焚香告天。三叩九拜大禮行畢,皇太極正式登基稱汗,改第二年為天聰元年,被稱為天聰汗。
次日,皇太極又率諸貝勒大臣對天地祝誓,祈求皇天后土“垂祐”,國祚熾昌。皇太極發誓說:“皇天后土,即佑我皇考,肇立不基,恢復大業;今皇考龍馭上賓,我諸兄衣諸弟侄,以家國人民為重,推我為君。唯當敬紹皇考之業,欽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長,不愛弟侄,不行正道,明知非義之事而為之,或因弟侄等微有過愆,遵削奪皇考所與戶口,天地鑑遣!若敬兄長,愛弟侄,行正道,天地眷佑!”接著,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率領眾貝勒面對天地諸神,對新汗皇太極盟誓告日:“我等兄弟子侄,詢謀異同,奉上嗣登大位,宗社借憑,臣民倚賴。如有心懷嫉妒,將不利於上者,當身被顯戮。我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人,若不教養其子弟,或加誣害,必自遭兇孽。若我三人好侍子弟,而子弟不聽父兄之訓,有違道者,天地譴責!如能守盟誓,盡忠良,天地眷佑!我阿巴泰、德格勒、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褚英長子)、嶽託(代善長子)、碩託(代善第三子)、豪格(皇太極長子)等,若背父兄之訓,而費矢忠藎,天地譴責!若一盡為國,不懷偏邪,天地眷佑焉!”(《清太宗實錄》)
盟誓完畢,皇太極率眾貝勒向代善、阿敏、莽古爾泰敬重地拜了三拜,以示“不以臣禮待之”。
然而,皇太極與其眾兄弟的盟誓也僅僅停留在了口頭上。後金政權內部仍有人對汗位存覬覦之心,圖謀不軌。這些人大多地位較高、手握兵權,甚至是八旗中掌有一旗的旗主,若聽之任之,不僅會動搖皇太極的地位,也會威脅到後金政權的穩定。因此,皇太極決定加強自己的權力,削弱八旗貝勒的勢力。
努爾哈赤生前規定實行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的制度。他曾經訓諭八個和碩貝勒說:“繼我而為君者,毋令強勢之人為之,此等人一為國君,恐依強恃勢,獲罪於天也。且一人之識見,能及眾人之智慮耶?爾八人可為八固山之主。如是同心謀國,可無失矣。八固山爾等中有才德能受諫者,可繼我之位。若不納諫,不遵道,可更擇有德者立之。倘易位之時,如不心悅誠服,而有難色者,似此不善之人,難任彼意也!”
從此可以看出,努爾哈赤對於後金政權統治的構想是以八旗旗主合議為政體。按規定,四大貝勒按月輪值,共同掌理國家機務。朝賀時,遵循禮儀,汗王皇太極須與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都坐北面南,共同接受朝拜。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將大權握在自己的手中,皇太極逐步對努爾哈赤定下的規意制度進行改革,改變“紐於積習”的情況,同時接受大明封建王朝的影響,仿照明制使後金政權日益鞏固和完善,並進一步封建化,以適應將來奪取中原後統治全國的需要。
天聰三年(1629年)正月,皇太極以“一切機務,輒煩諸兄經理,多有不便”為由,改為三大貝勒以下諸貝勒代理值月理政。這樣,代善等三大貝勒不再值月,他們的權力被皇太極“委婉”地削弱了。
為了進一步削弱三大貝勒的權勢,皇太極又增設了“八大臣”、“十六大臣”,他們有的與諸貝勒坐在一起“共議國事”,有的直接參與“佐理國政”,有的專門負責“出兵駐防”這些手段和措施,使君權得到了加強,但設有改變八旗並立的局面。此際,漢官胡貢明上奏說:“有人必八家分養之,土地必八家分據之,即一人尺土,貝勒不容於上,上亦不容於貝勒,事事揱肘,上雖有一汗之名,實與正黃旗一貝勒無異也若不改此局面,縱借強兵,入山海關,中原,臣謂不數年間,必將錯亂不一,而不能料理也。”(《大清會典))
皇太極接到胡貢明的奏疏,看過之後深以為然。君主與旅主分權的矛盾,確實是後金進一步發展中丞須解決的問題。時過不久,又有人說:八旗並立,彼此怨與日俱增。君王不要兄弟是倚,他們行將害上。漢官也紛紛上書,主張皇太極君權獨攬。
對如何加強君權,解決好與八旗旗主的矛盾,皇太極時時權謀在心。不久,他根據漢官的建議,仿照明制,設立六部。
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仿照明朝的管理制度設立六部,以貝勒管部事。
後金六部,分吏、戶、禮、兵、刑、工,一如明制,每部皆用一貝勒主管。六部各設貝勒一人,“管某部事”。在這些貝勒之下,還設有承政、參政、啟心郎、辦事、筆貼式等官。承政各設滿、蒙、漢一人。承政之下,皆設參政(尚書侍郎)八人,只有工部設滿族人八名,蒙漢各兩名。辦事、筆貼式,看事務繁簡,各酌量補授。
皇太極直接面諭六部大臣,要他們奉公守法,按照自己的意旨辦事,“以副朕意”。漢官說:“今六部已立,規模次第可觀,伏乞上毅然獨斷。”皇太極立即採納,於六部中添乞心郎之職。啟心郎的設定,有助於君權的加強。其職責是:見管部事的貝勒有不善行為,勸阻莫行,啟迪他們勤於國事,忠於大汗。
六部的設定加強君權,鞏固了後金統治,為日後進取中原、奪取明朝政權做了準備。它使後金“某一宗我國行得,某一宗我國行不得,參漢酌金,漸就中國之制,日後得了蠻子(指漢明王朝)地方,不至於手忙腳亂”。同時,它的設定,又使後金政權在封建化過程中前進了一大步。
六部設立以後,皇太極的權威仍沒有完全凌駕於諸貝勒之上,一些權勢很大的貝勒仍舊視君權於不顧,甚至有所挑釁。為了進一步加強君權,鞏固後金統治,皇太極又開始旨在削除異己、摧毀三大貝勒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