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鉤的選擇,與個人愛好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所釣的水域主攻魚群的大小有關,若魚釣太小,遇到稍大的魚,跑魚的機率就加大,若魚鉤太大,就會出現擋口現象,出現有吃口漂相但空腔率高。這是與一個人的釣魚經驗有關。若精準調漂,就要考慮魚鉤重量,同時,餌料雖不是線組配件,但若要精準調漂,也要考慮餌料的重量,因為通常設計線組配件在水下的狀態,鉤與餌一是起考慮的,因此,這裡鉤重與餌重要一起考慮。若餌料與鉤子相比太輕,調漂就可以不考慮餌重,如用紅蟲或較小的拉餌等,可以不考慮餌重。當鉤與餌重與所用浮漂的1目上鉛力比值較大,就容易透過浮漂目數變化來確定鉤餌在水下的狀態——懸浮、觸底、躺底,舉例說明,若不帶鉤的目數(例如6目)減去帶鉤目數(2目),再減去帶餌平水,測得雙鉤重4目,餌重2目,若浮漂3目時,一鉤懸浮,一鉤完全躺底;0~3目之間,一鉤懸浮,一鉤觸底; 6目雙鉤完全躺底;3~6目之間,一鉤觸底,一鉤完全躺底;大於6目為8字環觸底;若鉤餌與浮漂1目吃鉛量相比,比例太小,用浮漂測量目數太小,例如不足1目,那麼就很難確定在什麼目數情況下,雙鉤與8字環的狀態處於上述狀態,由此可見浮漂的1目吃鉛力與鉤重、餌重之間比例的重要性了。
為了實現加大鉤重、餌重與1目吃鉛力的比值,有兩種方案,一是加大鉤重,二是減少浮漂1目吃鉛量,鉤重與鉤的大小相關,但不同的型別的鉤,同型號的重量也是不同的,但可選擇的範圍也不大,為此,可以結合調整浮漂的形式,降低1目的吃鉛力。這兩個方案,對於訊號的清晰度來講,加大鉤子的重量,對於提高浮漂的靈敏度方面,是可以使懸浮的鉤子的子線處於拉直狀態,能夠把吃口力量不減弱地傳遞到浮漂上。若子線足夠細軟,靈敏度的提高就不明顯了。當然,鉤子較重,使用較粗的子線,也會與輕鉤細子線有同樣的靈敏度。減少1目吃鉛力,同樣的吃口力,就會加大浮漂的目數變化,就使浮漂目數變化較大,訊號清晰漂亮。
關於餌重,與鉤子相比較小時,如用紅蟲、蚯蚓或較小的拉餌,浮漂測重不足一目,而鉤重數目時,可以忽略餌重,直接用不帶鉤目數與帶鉤目數之間的變化來判斷鉤子在水下的狀態。在此,順便吐槽一下,某些大師在不限定浮漂與鉤重的情況下,空談調幾調幾純屬於蒙人,只要透過1目吃鉛量與鉤重之間的關係,就可證明鉤子水下狀態完全不是大師所講的狀態。若不想被那簡單的口訣所迷惑,就認真感悟本節所講的調漂原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