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經對中國人民說過:“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能自強”這句話放在任何時候都適用。
從前有兩戶人家互不干擾,但隨著其中一家勢力壯大,於是就開始欺壓另外一家。被欺負的一家因為實力比不過,只能忍氣吞聲,發奮圖強,最後不再被欺壓,這個故事其實也可用在中國和美國的關係上。
22年前,美國下令轟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人,他的最終下場怎麼樣?
南斯拉夫大使館
1999年5月,美國轟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轟動全球,而中國人則為之憤怒,這件事情的起因又是什麼?
90年代末,中國和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關係走得很近,彼此達成友好合作的關係。然而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早就看不慣南聯盟,除掉南聯盟的也早就是計劃之內的事情。
此前,中國在北約轟炸南聯盟一事上持反對意見,並不支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以這種暴力手法來進行這場行動。中國一向主張和平共處,無論實力有多強,始終站在正義的一方,並不支援這種非正義的行為。
美國在轟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後,以“誤炸”為藉口來回應國際壓力,但中國卻覺得美方就是蓄意報復,造成中方的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的記者許杏虎和朱穎當場去世。此外,還有數十人在這場轟炸中受傷,還有人在此次轟炸中消失。
但美方面對此次轟炸,只是一句輕描淡寫的“誤炸”帶過,國人群情激奮,許多地方開始爆發反對美方這次轟炸行動的示威活動,包括北約國家在國內的大使館也遭到抵制,中國當時要求美國必須道歉,並且交出兇手並加以嚴懲。
各方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此次做法自然是憤怒的,中國方面沒有絲毫退讓,一定要美方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美國最終給出了一個解釋。
犧牲自己人
美方在中方的一再緊逼下,最終將一個人推往臺前,此人名叫威廉·班尼特。他並不是什麼藉藉無名之輩,而是美國的情報專家。對美方軍隊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美方顯然並不在意這些。
美國顯然覺得此人是一個很好的背鍋俠,於是將所有責任全部推卸給此人,表示正是因為此人向美方提供了錯誤情報,原本想要炸燬的是南斯拉夫軍事總指揮部,但因為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距離太近,兩座建築又頗為相似,所以導致飛行員誤炸。
美方強調要是威廉·班尼特不提供錯誤情報,不會導致這場悲劇的發生,幾句話之間將北約的責任撇得乾乾淨淨。無論是國際上還是中國,都清楚地知道美方只不過是為了平息各方的怒氣,才選擇了這一個蹩腳的藉口。
有人非常極端,認為中國應該二話不說直接宣佈開戰。但顯然這是不成熟的想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無論是哪方面的實力都才步入正軌,與北約國家比起來也稍顯遜色,如果貿然開戰,國內根本無法承受來自北約的壓力,受難的始終是中國人民。
在經過各種考慮後,我國決定接受北約提供的藉口,但是北約必須進行經濟賠償,並公開道歉,之後,北約進行了相應的經濟賠償,並在國際上發表宣告表示對中方的歉意。
那威廉·班尼特這位背鍋俠最後結局如何呢?
之後,有訊息傳來,威廉·班尼特遭到暗殺,關於北約國家炸燬中國大使館的這件事情也沒有新的證據,表明美方的蓄謀已久,這樁國家案件就此落下帷幕,但中國人接受了道歉,不代表不會進行反思。
發展才能自強
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古代帝王金戈鐵馬,成吉思汗的驍勇善戰,秦始皇的萬里長城抵禦了多少倭寇,版圖的不斷擴大,國家的逐漸統一,民族的大融合,可以說,中國是在腥風血雨之中一步步走出來的,雖然艱辛,但足夠勵志。
清政府的腐敗讓我們反思,閉關鎖國不行,國家落後不行,只有發展自身中國才能不被別人肆意凌辱,“七七事變”日本人借偵察兵丟失為由開始侵略我國,十年抗日開始了,中國負隅頑抗,堅強不息。儘管揹負太多,但抗爭到底是中國人的信仰。
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到今天,中美貿易戰進行得如火如荼,美方各種威脅,中方絲毫不怯,中國確實有過落後的時候,但如今中國已經不再是任人拿捏了,堅決捍衛國家主權是中國人的使命。
如今國際上存在“中國威脅論”一說,美方對於現如今的中國始終是相當忌憚的,其他國家也對中國抱有忌憚心態,儘管中國一直強調和平共處,但免不了有人總是患有被迫害妄想症。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他國家有所忌憚就代表中國的日益強大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經濟實力、政策措施、科技力量,還是各方面的實力都在彰顯中國強起來了。從新中國時期的站起來,到現在的強起來,中國實現了巨大的跨越。
“五八事件”成為歷史,但中國始終在每一次傷痛過後進行深刻反思,始終相信只有發展自身才能夠在世界之林站穩腳跟。不再是忍氣吞聲,沒有發言權,也不再是隻能看著自己的國家主權受到踐踏只能掩面哭泣,抗爭一直都在,強大有目共睹。
結語
開頭提到的兩家人產生衝突的故事,後來的結局是以前實力不足,總是被壓一頭的那戶人家,在數十年的臥薪嚐膽,發奮圖強之後,讓欺負人的對面人家有所忌憚,不敢再肆無忌憚。
一路走來,這戶人家經歷了太多風霜雨雪,但在每一次困難面前,這家人始終團結在一起,勇敢機智地面對困難。或許未來的路還很艱辛,但這戶名叫中國的人家戶仍然心懷信仰,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