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幸福加油湛,文字搬運工,為大家抄錄《中華上下五千年》,每天更新一到兩篇。點右上方“關注”,閱讀不迷路。
武王伐紂,實現了新舊王朝的更替,周公東征,鞏周了新生政權,從此,西周王朝進入了全面興盛繁榮的階段,這在歷史上被稱為“成康之治”。然而,社會歷史始終處於動態發展之中,平衡穩定只是暫時的,不平衡衝突則是永恆的。
對於西周王朝來說,雖然能在一段時間裡保持興旺發達的局面,但是,各種制約它發展、影響它穩定的因素一直存在著,這包括內部階級關係的對立,周邊少數部族的軍事威脅,等等。這種潛流在地下執行,一旦時機成熟,便會尖銳爆發,最終動搖其統治根基,使周天子頭上所戴的王冠失去了光亮的色彩,幽王年間發生的鎬京之亂就是這種矛盾的總爆發。“風之動,起於青蘋之末”。
西周王室的中衰,並非驟然而至,而是由來已久的事情。早在昭王、穆王統治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端倪。昭王南征慘遭失敗,作為統帥,昭王本人丟掉了性命;穆王西征犬戎,軍事上戰果並不大,並造成不佳的政治影響,“自始荒服者不至”(《史記·周本紀》);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在位期間,周朝的國勢更趨衰微,西北的戎狄和南方的淮夷一直對周王室構成威脅,迫使周王室多次對它們用兵,嚴重損耗了人力和物力,只是當時周王室內部較為團結,才使得周王室能基本上控制住局勢,對犬戎和淮夷的軍事行動勝多負少。
厲王繼位後,周王室處於來自西北的戎族和來自東南的淮夷族的兩面夾擊之下,戰爭形勢很不樂觀。厲王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只好在兩個方向上展開軍事行動,既打擊獫狁的進犯,又讓討淮夷的反叛,弄得勞師動眾,國庫空虛。同時,厲王還是一位貪婪殘暴的君主,任用佞臣榮夷公,拽斂盤剝,實行專制,結果導致國內矛盾激化,引起一場政治風暴——國人暴動, 極大地動搖了周王朝的統治基礎。宣王繼厲王即天子位,他鑑於厲王專制暴虐而被流放的教訓,任用方叔、召虎等賢臣,改良政治、以緩解內部矛盾。在此基礎上,他加強軍事建設,積極對外用兵,先後征伐西北邊的西戎、北部的獫狁、南方的銅楚和東南地區的淮夷、徐戎。
經過連年不斷的戰爭,宣王終於暫時擊退了周邊少數部族咄咄逼人的攻勢,使周王朝獲得了一個短期喘息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重振了天朝聲勢,因此,史書上把這稱為“宣王中興”。其實這種“中興”只不過是表面現象,是西周王朝衰亡前的迴光返照,到了宣王晚年,這一“中興”局面即宣告結束,周宣王在攻打太原戎、條戎、奔戎、姜戎時,都吃了大敗仗,“喪南國之師”,使得周軍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就在周王朝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危急關頭,愚妄昏庸的周幽王繼宣王而登位了。
這位周幽王才幹不及其父,暴虐無道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西周王朝覆滅的命運就無法挽回了。周幽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繼位後,不但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減輕民眾負擔,緩和內部矛盾,反而重用虢石父一類 “善諛奸利”的小人充當各級大臣,專門搜刮剝削民眾,結果造成“民率流亡”,進一步激化了各種矛盾。與此同時,周王室畿內又遇上地震、旱災等天禍,更使民眾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一度遭到抑制的西北方戎狄族乘機拾頭,侵擾周室。周王朝完全滑向了內外交困、四面楚歌的深湖,所以,幽王廢嫡立庶猶如向乾柴上投了一把火,漫天的大火隨即熊熊燃起,鎬京之亂就無可避免地發生了。
周幽王玩火自焚,充當了西周王朝的殉葬品。原來,周幽王非常寵愛他的妃子褒姒,竟然色迷心竅,貌視“立嫡不立長”的傳統,廢掉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還想將宜臼殺掉,迫使宜臼逃到自己的外祖父申侯那裡。幽王一不做二不休,又廢黜(罷免)了宜臼的母親申後,立褒姒為後。
幽王廢嫡立庶的舉動,嚴重違背了禮制,極大地激化了王室的內部矛盾,成為鎬京之亂爆發的導火線。申後是周王朝一個諸侯申侯的女兒,申侯見幽王廢了申後和太子宜臼,自己也被從侯爵降為伯爵,私人利益受到損害,決心設法幫外孫奪回王位繼承權。可他知道,單憑自己的實力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於是將希望寄託在爭取外力上。為此,他串通繒侯,共同聯合犬戎,企圖透過犬戎入侵鎬京,扶植宜臼上臺,而犬戎正等待這樣的機會到來呢。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發動了對鎬京的進攻。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侯、繒侯聯合戎兵大舉入侵,矛頭直指指周統治中心鎬京。鎬京西北方向沒有堅固的防禦設施,王室直接統率的主力“西六師”也未進行力戰,致使戎兵長驅直人,迅速抵達京郊地區,鎬京被圍。幽王坐擁愁城(憂愁困苦的境地),只好把解圍的希望寄託於眾諸侯的勤王部隊。按理說,如果各路勤王之師前來援救,鎬京解圍還是充滿希望的,可是周幽王當年“烽火戲諸侯”的惡作劇,此時顯示出嚴重的後果,最終導致周幽王身首異處,宗周社稷覆滅。當年周幽王對褒姒寵愛無比,為了博得褒姒的歡心,曾輕率地玩過“舉烽火”的遊戲。“烽火”是我國古代軍事上使用的一種警報訊號,用於通報敵情,徵集軍隊,一旦點燃,凡是駐紮在國都周圍的諸侯,都要帶人馬立即趕來勤王。可見它是國防體系中一種很嚴肅、很重要的設施。但在幽王這樣的荒淫昏亂之君那裡,“烽火”卻成了一種供寵妃發笑解悶的“玩具”。他不止一次地隨意發烽火警報,調動諸侯率兵趕赴京師,惹得褒姒放聲大笑,自己也從中得到莫大的快意,導演了一幕幕 “烽火戲諸侯” 的鬧劇,結果播下了日後悲劇的種子。“狼來了”的故事說多了,不會有人再輕易相信,因此,當鎬京被圍,幽王舉烽火真的需要諸侯發兵勤王之時,諸侯卻認為這又是天子為王后提供的娛樂消遣,他們都不願意再受人戲弄,結果誰也不曾派兵勤王。幽王的烽火警報通訊系統這時完全失靈了。鎬京被困日久,勤王之師到達無期。
幽王孤注一擲,派遣虢石父率兵出城,做試探性攻擊。希望僥倖取勝,振奮軍心士氣。誰知與戎兵接戰交鋒後,周師即告潰敗,虢石父也被亂兵殺死。犬戎和申侯的部隊乘勝追擊,蜂擁而進,攻入城中。戎兵入城後,大肆野蠻屠殺無辜居民,搶掠財寶,並放火燒燬宮殿和民宅。一座歷時二百五十多年的雄偉都城。 至此被徹底破壞,化為一片焦土。戎兵入城後,幽王驚慌失措,計無所出。
司徒鄭伯友于危急中,指揮所屬將士奮勇力戰,乘夜保護幽王、王后突圍而出。到達驪山後令舉驪山烽火,烽火臺雖煙衝雲霄,但仍然沒有一路諸侯之師前來救援,不得已只好繼續倉皇東撤,但是終因行動遲緩,為犬戎兵追及,陷於重重包圍。鄭伯友率部左衝右突,未能突圍成功,死於亂箭之下,幽王本人被戎兵捕殺於驪山腳下的戲水(在陝西臨潼東)之畔,王后褒姒被俘,西周王朝遂告滅亡。等到鎬京失陷,幽王被殺的訊息傳來,諸侯們才明白這一回舉烽火已不再是遊戲,於是紛紛組織勤王之師,其中衛、晉、鄭、秦諸國部隊成為勤王聯軍中的主力,他們開抵鎬京城下,對戎兵發起反擊。經過激烈殘酷的戰鬥,勤王聯軍終於擊敗戎兵,將其驅逐出城,收復了飽受兵燹(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燹,xian )之禍的鎬京。
至此, 鎬京之戰終於畫上了句號。鎬京收復之後,一直在申國避難的原太子宜臼被立為國君,史稱平王。由於鎬京已被摧毀,一片荒涼,無法立足,平王只好在晉文侯、鄭武公、衛共伯、秦襄公等的武裝保護下,輾轉將都城東遷到洛邑,這一年是公元770年。從此,歷史進入了東周時期,周王朝漸漸喪失了駕馭、控制四方諸侯的力量。“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一變而為“自諸侯出“自大夫出”。大動盪的歲月來臨了。
鎬京之戰的爆發和西周王朝的滅亡不是偶然的,首先是長期以來西周各種社會矛盾的一次總爆發,是連綿不斷民族衝突的最大限度激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由於西周統治集團未能從根本上妥善處理內部關係,巧妙化解外來壓力,才使得一俟時機成熟,內外並猝然發難, 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至於幽王廢嫡立庶之舉,無非是誘發事變的一個契機而已。
其次,從軍事角度考察,其主要原因:一是沒有加強西北方向的防禦,以做京師屏障,加之有申侯、繒侯部隊作為內應,致使犬戎長驅直人;二是作為周天子基本武裝力量的“西六師”,受政治腐敗的影響,喪失了戰鬥力,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可見政治腐敗必然導致軍隊腐敗,而腐敗就意味著滅亡,這是條鐵的歷史規律;三是幽王把調兵遣將的烽火,作為取悅於寵妃的兒戲,失去了在緊急情況下調集軍事力量的基本手段,最後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