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在此之前,沒有剝削和階級,是財產公有的大同社會。夏朝確立了私有財產制,產生了階級社會,由原始社會過渡到了奴隸制國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開端。夏朝世襲制度的創始,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劃時代的大進步。作為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他的許多制度、禮儀、文化等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夏朝正式建立的標誌是大禹之子啟繼承父位。夏朝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啟的父子一代代共同創立的基業。夏族興起於傳說中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顓頊的兒子就是鯀[gǔn],鯀為夏部落酋長的時候,堯因其建造城郭有功曾封他於崇,所以鯀也是崇伯鯀。鯀曾被四嶽推薦負責治理洪水,用築堤堵水之法,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舜帝把他流放到羽山並處死。
大家又推薦鯀的兒子禹來治水,禹具有非凡的才幹和深謀遠略的政治胸懷,面對先父治水未成身先死的辛苦,無功反獲罪。他沒表示出任何憤怒,依然恭謹地侍奉舜,得到舜和各部落首領的信任。大禹治水歷時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吸取其父親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用疏導的方法治服了水患。在治水過程中,他親自勘查祖國的山川水脈,將全國土地分等劃分九州,進行水利灌溉的建設,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夏部族勢力增強,博得了各部族首領的支援和信任,漸漸的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最終接受了舜禪讓的部落聯盟首領之位。
在夏王朝建立以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鬥爭,其中,江淮一帶的強大部落三苗與華夏部落進行了100多年的爭奪戰。當禹被推薦為部落聯盟首領時,三苗便起兵大舉進攻。這時禹正想把聯盟勢力擴充套件到長江領域,以鞏固其統一。禹出師之前在祖廟進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動和誓師大會,率5000人的主力部隊南下,沿途聯合了一些受三苗侵擾的氏族。部落的部隊經過嚴格訓練,氣勢很盛,苗軍大亂,紛紛四散,一部分人逃走,一部分人被俘,三苗屬黎人,而古代把奴隸稱為黎民,中國奴隸的產生可追溯到這裡。
這次討伐三苗,使多年來一直同夏部族政權對抗的南方民族政權瓦解,也震動了北方民族和東夷各部落,他們紛紛歸順,成為維護王權的世襲貴族。禹成為領袖後,非常注重聯盟的鞏固與統一,注意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協調各種關係,紛紛拉攏有功的諸侯,使夏有了雄厚而穩固的政治基礎。在此情況下,召開了繼位後的第一次大會——塗山之會(今安徽省蚌埠市),各路諸侯絡繹不絕,盛況空前。諸侯們帶來當地的禮物作為朝覲的賀禮,獻給即位的禹,《左傳·哀公七年》中說,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會上舉行了隆重的祭天祀土儀式,表明與禹命於天,從此掌管天下。塗山大會為夏走向王權專制進一步鋪墊了道路。
大會之後禹把各方進獻的金屬鑄成九樽鼎,象徵普天之下九州歸於一統。在選擇後繼者的問題上,禹也顯示出充分的謀略,他想結束帶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禪讓制,但又考慮到傳統觀念影響很深刻,便採取了靈活的做法,使禪讓制向世襲制轉變。他推薦了已知耄耋之年的皋陶作為他的繼承者,皋陶等不到實行禪讓便先禹而死,他又推薦了伯益。當時推舉繼承人已經不是各個部落共同推舉的,人選基本上就取決於大權在握的禹一人之手。
禹死後,伯益繼位,雖然表面上是伯益繼承了帝位,但由於權力都集中在啟手中,所以,伯益是有名無實,因為大家要辦理事務必須要經過啟的同意,所以,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啟是實際上的繼承人。這個時候,伯益看到啟對自己的帝位有威脅,於是,下令拘禁啟,啟當然就有了理由,而且大家都只聽啟的,啟一聲令下,啟手下的一批親信反過來將伯益殺了,大家於是拜啟為帝王。禹的舉措實際上是一步步為啟掌控權力鋪平了道路。啟繼位,正式建立夏朝,建都陽翟,開始了家天下的局面,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