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批評,不要指責,不要抱怨。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年11月24日—1955年11月1日),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奠基人,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和成功學大師。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開篇就指出:
“批評帶來的並不是改變,而是怨恨。”
無論是美國著名的罪犯阿爾·卡彭、克羅利、達奇·舒爾茨……還是美國總統塔夫脫、內政部長艾伯特·福爾,他們都被認為犯下巨大的罪行或錯誤。但是,就像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所有被批評的人一樣,或是為自己辯護,以同樣的指責回擊,或者總是說:
“我不認為自己哪裡做錯了。”
那麼,面對自己認為犯下錯誤的人,該如何處理呢?卡耐基講述了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的一個故事。
一八六三年七月一日,葛底斯堡戰役爆發。七月四日晚,風暴籠罩大地。羅伯特·李將軍一路潰敗,在波托馬克被擋在了湍急的河流邊。南軍前有追兵,後有大河,陷入了絕境。林肯知道機會難得,於是命令米德將軍立即出兵,火速行動。
可是,米德將軍為自己找了各種藉口,答覆不願出兵攻擊,波托馬克河水位下降後,李將軍率軍南逃。
林肯總統大為震怒,他坐在白宮的辦公室,給米德將軍寫了一封措辭極其嚴厲的信。他指出了米德將軍的錯誤,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損失,並表示自己極其失望。米德將軍會如何回應林肯總統的信呢?
林肯總統並沒有寄出這封信。
因為他知道,米德一定會辯解,甚至懷疑自己,甚至可能被逼得走投無路,憤而辭職。林肯過往的經驗告訴他,指責和批評徒勞無益,於事無補,甚至會適得其反。
和人打交道時,請牢記這一點:
人並非理性生物,他們由情感驅使,被偏見支配,傲慢和虛榮是他們的動力之源,理解和寬容卻是對人品和自律的極大考驗。
美國鋼鐵大亨老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的合夥人愛德華·貝德福德曾因在南美的虧損生意損失了上百萬美元。洛克菲勒並沒有大動肝火,他清楚愛德華已經拼盡全力,無論如何損失都無法挽回。他發自內心地對愛德華說:
“這已經很不錯了,即使作為高層管理者,也有比這更糟糕的時候。”
或許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到洛克菲勒是如何構建了自己的帝國。
科學實驗表明,有百分之五十的精神病患者,其腦細胞組織跟正常人一樣健康。權威的腦科學專家則指出,一些精神分裂患者在瘋癲中得到了現實世界無法獲得的認同感——人們如此渴望他人的認同,甚至不惜以發瘋為代價。
我們往往非常重視為別人提供物質上的滿足,卻經常忘記精神上的支援如此重要。理解和寬容的話語往往如同晨星一般,在人們的記憶中熠熠生輝。
或許,當你已經將寬容的話語置於腦後,別人卻會將你的話珍藏一生,在心底一遍又一遍的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