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解放前,長於建國後,和那時很多的求學者一樣,上海大學1964級校友鄭天慧經歷過一段難忘的時光。他曾做過工人也當過老師,曾攜筆從戎也曾留學海外,即使面對困難險阻也力行不輟,在被動的安排中主動適應。在經過時間沉澱後,鄭天慧找到了奮鬥目標並創辦了自己的企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精彩人生。
躬行奮進,成留學唯一學生代表
鄭天慧自小成績優異,名列前茅。他於上海市市西中學完成高中學業。畢業後,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投筆從戎。就這樣,懷揣著一腔報國熱情來到軍營,迎接他的卻是前所未有的艱辛。部隊雖然生活艱苦,但是紀律嚴明,互相關愛,賞罰分明,這些都讓鄭天慧感懷不已。本以為能一直如此平靜規律,但參軍一年半後一場突如其來的胃出血讓他不得不提前退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六二九三部隊學三連合照
離開軍營後,志向遠大的鄭天慧放棄了國家分配的鐵飯碗,選擇重回校園,在補習學校備戰高考。一經入學,他那紮實的知識基礎以及過人的天賦便凸顯出來,在考試中常常名列第一。學習之餘,鄭天慧還擔任了班長,為同學、老師服務,深受褒獎。經過一年寒窗苦讀,鄭天慧成功考取上海科技大學(現上海大學),開啟了自己的校園生活。
大學畢業之後鄭天慧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從未弄過刀俎的他,不得不躬身學習。雖然每天要變著花樣準備繁多的飯食,但他仍苦中作樂,還新創了“湯菜”用以改善伙食,得到了廣泛好評。後來他又擔任中學物理老師,敢於嘗試的他與工廠合作,參與到技術研發中,透過技術手段為廠裡大大增加了盈利。之後,鄭天慧又成為了校辦工廠的廠長,不怕苦不怕累,做得風生水起。
雖然“身份”多變,但鄭天慧從未放棄鑽研學術、精進知識儲備。工作多年,他仍憑藉一己之力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做學術研究,成為了新中國第一屆研究生。在讀研期間,他偶然得到了去德國留學的機會,面對從零開始學習外語的困難,很多人都畏難放棄了,只有鄭天慧不怕吃苦,心懷為祖國帶回先進技術的執念,堅持學習生澀難懂的德語,半年後成為了留學德國的唯一學生代表。
學成歸國,他心繫教育回饋母校
劉芳銅像揭幕儀式
學成歸國後,鄭天慧不忘初心,關注母校的發展。在2019年,他為上海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100萬設“劉芳銅像專案”,紀念恩師——原科大首任黨委書記劉芳同志。2021年,在得知母校博物館蓬勃發展,且需助力,他又向母校博物館大廳捐贈電子屏,希望自己的捐贈能夠更好地助力博物館的發展及校園文化建設。多年來,鄭天慧校友一直走在銘記師恩、情繫母校的感恩之路上,為母校的教育事業添色增彩。
此外,鄭天慧還在自己曾就讀六年的市西中學設立“朝強獎”和“品英獎”,用於獎勵考取上海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同學,搭建起一座聯接中學與大學的橋樑,激勵後學者不斷攀登。
在被問及為什麼心繫教育、不斷奉獻的時候,鄭天慧說自己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耳濡目染,盡是誨人之善。
向母校博物館大廳捐贈電子屏
鄭天慧對黨的事業也有無限熱忱。他笑言:當年大家都最嚮往的人生三件事就是入隊、入團、入黨。終於成為一名黨員後,他便一直保持著堅定信仰,並在建黨九十週年之際捐出一筆特殊黨費。談及祖國的蒸蒸日上和日新月異,他熱情地勉勵年輕人:“要對黨有信心!”
縱觀鄭天慧的人生經歷,他是一名普通的上大學子,是時代浪潮裹挾著前行的平凡個體,也是秉持“自強不息”校訓努力奮鬥的“上大人”。一路走來,他始終胸懷家國,常懷感恩,以無限的堅韌不斷前行。未來,相信鄭天慧會繼續於社會盡力奉獻,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無憾。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上海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源:上海大學校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