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上藏書最多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圖書館。可是到20世紀80年代初,它卻不得不僱用30多名工人專門從事手工勞動。只要一上班,這些工人就將一冊冊紙張發黃的圖書小心翼翼地拆開,然後,用毛刷沾上一種溶液仔細地一頁一頁地塗刷,等溶液完全乾透之後,再重新裝訂起來。他們每天工作都非常忙碌而且似乎迫不及待。不明內情的人都很納悶,這些人把書拆了刷,刷了裝,在折騰什麼呢?
原來,這是一些圖書“維修工”,他們是在搶救面臨“死亡”而又珍貴的圖書。你只要細細檢視這些圖書,就會發現這些都是100多年前出版的老書,紙張變得又黃又脆,稍不小心就有可能碰破;而這些書大多是些絕版的孤本或珍品,萬一破碎後就再也找不到第二本了。物以稀為貴,因此必須儘快搶救。要說這些圖書都是美國工業化之後生產出來的紙印刷出來的,質量還是可以的,可為什麼它們的壽命不算長呢?這些紙要是和我國的宣紙比起來,完全可以說是“短命鬼”。宣紙是中國特有的手工造出的紙,其壽命之長達千年以上,俗稱“千年壽紙”。歐美生產的紙之所以短命,是因為它們非常容易“食物中毒”。
這事要從頭說起。從公元4世紀開始,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就向全世界傳播。從12世紀到19世紀中葉,中國的造紙術就傳遍了歐美各國,這些國家開始仿效中國用棉花和爛布屑之類的纖維造紙。這種紙壽命長,當然也比較貴,可歷經百年不變。但歐洲工業革命後,紙張用最大增。為了降低成本,就大量用木漿造紙。這種紙成本雖然降低了,可不太好使,印刷上墨時容易化開,影響書寫和印刷質量。
為了克服這種紙張的不足之處,歐美人在木漿中加入一種新增劑,叫硫酸鋁,結果造出的紙用來印製圖書果然字跡清晰。誰知這種新增劑能造成紙張的“慢性中毒”,在儲存一段時間後就發黃變脆,有些一碰就碎,使許多大型圖書館儲存的圖書都面臨“滅頂之災”的威脅。原來,在紙張之中含有的硫酸鋁,有從空氣中吸收水分的“嗜好”,硫酸鋁和水蒸氣慢慢起反應會形成硫酸,而硫酸對紙張中的纖維會產生腐蝕,天長日久,紙張也就像“慢性中毒”的病夫,臉色“蠟黃”,弱不經“摸”,一摸就破。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工人在那些“病入膏肓”的書上用毛刷一頁一頁刷上的溶液原來是鹼性溶液,是為了給“食物中毒”的紙張治病。因為鹼性溶液可以中和紙張中的硫酸成分,消除紙張中的“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