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當空,溫一壺花間酒,邀三兩好友或與親人相擁而臥,涼亭月下,溫情脈脈。
你瞧!今月不正是古時月,今月好像又不似古時月,正如李白在《把酒問月》雲:
今月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01】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有著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妄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質,常以“謫仙人”自居。
他的詩氣來,情來,神來,讀來有如入仙境之感,真的是仙氣飄飄!
《峨眉山月歌》寫於開元十二年(724)年的秋,李白遊峨眉山。他從峨眉山沿平羌江(青衣江)東下至渝州。
李白少年時代受道教的影響深刻,他的青少年時期在隱居與漫遊,神仙道教信仰和任俠中度過,可以說是非常逍遙快活。
在這首詩裡,詩人以峨眉半輪秋月入景,青山吐月,月影入江,水動影漾,好一副千里蜀江的行旅圖。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半輪秋月勾起情思繾綣,那遠方的友人現在何處
你是否知道我對你的思念如這江水濤濤,秋月綿綿...
自《峨眉山月歌》後,李白詩中的那種濃烈奔瀉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氣勢逐漸顯現出來,此後,他的詩,氣,情,神交融一起,磅礴而出,自成一體。
不管是抒情還是表達對仕途的憤慨或是不事權貴的驕傲,都是李白式,極具他自身的特色,任何人都模仿不來!
李白人格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獨立不羈,不受任何約束。
他的明朗、自信、壯大、奔放的感情,都是基於對不受約束的自由人生的嚮往。他的詩、酒、月、人常常是融為一體的,比如: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陪族叔刑部侍郎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對白色的透明體有一種本能的喜歡,最感親切的東西就是月亮。
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詩中反覆出現,在李白的詩中用得最多的色彩是“白”,其次是金、青、黃、綠、紫等。如《月下獨酌》雲: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又如: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
李白天性開朗,喜歡明麗的色調,不喜歡灰暗色。
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
他的詩不加雕飾,卻呈現出透明純淨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他不肯苟同於世的高潔人格!
【02】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以清雅沖淡的詩風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因多寫水景和月色,他的詩風具有一種“清澹”的風格意境。
物色與人情常常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如這首《望月懷遠》。
重在描寫月色撩人,月光使遠方的情人夜不能寐,相思之情溢於言表,像海水一樣廣闊浩瀚。
海上的無邊月色與渺茫的情思相融合,構成韻味無窮的清婉詩境。
他的詩,光是看著就美,就讓人陶醉,那種相思淡淡,悠遠綿長,跨越山海月明,還請到夢裡一聚!
彷彿那可人兒就從夢裡走出一樣,盈盈不堪一握,那情思連綿,想必那月下的人此時此刻也正在唸著你!想著你!
【03】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一場新雨一場秋,淡淡的月光灑向松間的小路,泉水潺潺細流。
洗衣歸來的少女在月色下顯得美麗動人,蓮動漁舟,活脫脫從畫裡走出的妙人啊!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作家,真正奠定他唐詩史上大師地位的是其書寫隱逸情懷的山水田園詩。
王維精通音樂,擅長繪畫,在描寫自然山水的詩裡,常常創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靜逸明秀詩境。
如這首《山居秋暝》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萬物生生不息的生之樂趣。
精神昇華到了空明無滯礙的境界,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花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
【04】
出塞二首 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是個慕俠尚氣,縱酒長歌的性情中人,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玄虛思想的影響
他身上有一種豪俠之人缺乏的深沉,觀察問題較為敏銳,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
他的作品讀來不僅讓人感到豪爽俊麗,還有“縝密思清”的特點。
在這首出塞詩中,詩人從秦漢的明月關山落筆,上下千年,同此悲壯,萬里徵人,迄無還日。
不僅寫出了沉思歷史時,對勇於獻身的邊關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還隱含著對現實中將非其人的諷刺。
詩人的衛國豪情,悲壯渾成,意脈細密曲折而情氣疏客俊爽,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
明月還是那輪明月,但明月已非昨昔的明月!
當年駐守邊關的將士還未歸來,家園何人守?
我願披馬上陣,駐守邊關,保衛邊塞遠離戰火硝煙!百姓安居樂業!
【05】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首春花秋月引起幾多悲愁,李後主絲毫不加掩飾地流露出對故國之思,將亡國之痛和人事無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
不堪回首的往事,永逝不返的故國,悲涼悽哀,滔滔不盡。
一任沛然莫御的愁情奔湧而出,自然就匯成了“一江春水向東流”
亡國之痛,故國之哀,剪不斷的愁思,理不清的哀怨,借那秋月隨往事一同散去吧!
陳廷焯曾評李煜的詞說:“嗚咽纏綿,滿紙血淚”(《雲韶集》)。
“真”是李煜詞一貫的風格,這位“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閱世甚淺的詞人,始終保有較為純真的性格。
在亡國之後真正用血淚寫出了他那種國破家亡的不幸,感人肺腑。
但是國破後的他不曾冷靜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難無常之悲哀。正是由於李煜以其純真,感受到了“人生長恨”、“往事已成空”那種深刻而又廣泛的人世悲哀,所以其言情的深廣超過了其他南唐詞人。
【06】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既然說的是詠月,那自是少不了東坡先生的這首千古佳作《水調歌頭》!
詩酒月,酒月詩,借千里月色共飲一樽酒,不醉不歸!
那情思啊,愁思啊,那現世的不滿,那仕途的種種,人間離合,悲歡總有!
月兒啊,你可知道我心中所念,心中所想,心中所感?
這首詞寫於公元1076年,時任密州太守的蘇軾於中秋夜賞月飲酒,借詠月思念已經闊別7年的弟弟蘇轍,又隱喻了自己仕途不順的憤慨(作者因與王安石變法政見不同自貶密州)。
整首詞極富想象力,天馬行空,由月的陰晴圓缺想到人事無常,繼而又安慰自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反襯出詩人遺世獨立的風骨。
蘇軾“以詩為詞”突破了音樂對詞體的約束,把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體詩,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蘇軾還首創了詞的題序,比如在《水調歌頭》中的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不僅交代了創作的時間,緣由,也規定了詞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所懷念的物件是其弟弟蘇轍。
讀一首詩,品一首詞,讀的是文字,品的是古人的才情,智慧和他們獨一無二的傲骨!
詩詞就像一座橋,橋的這頭是現在的我們,橋的那頭是向我們翩然走來的古人!
抬頭望月,你瞧!那月下有我們想念著的人和想念著我們的人...
我是秋月,熱愛文字,熱愛生活,分享讀書,筆記,成長,感恩相遇~你的每一次轉發,點贊和互動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