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車上書
發生時間:1895年
發生背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於日本,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割讓臺灣及遼東半島給日本,賠款白銀二億兩。
基本過程: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一千兩百名舉人於北京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地位和影響: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誌,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參與政治運動的開端。維新思想從此喚醒和激勵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救亡圖存。
02 五四運動
發生時間:1919年
發生背景: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性質: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基本過程:為反對協約國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送給日本,1919年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全國多地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援。北洋政府迫於壓力,最終決定暫緩在和約上簽字。
地位和影響:五四運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03 一二·九運動
發生時間:1935年12月9日
發生背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他們在東北地區推行殖民地化統治的同時,利用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主義,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華北,民族危機日益嚴重。
性質:愛國學生抗日救亡運動
地位和影響:一二·九運動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吞併華北的陰謀,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它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來到。
04 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
發生時間:1947年
基本過程:1947年5月中旬,華北地區21所大、中學校學生,在北平、天津舉行反飢餓、反內戰萬人大遊行。南京、天津的遊行學生遭毆打,造成了震驚全國的五二○血案。國民黨的暴行更激起了學生的憤怒,他們繼續以罷課遊行等行動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鬥爭。運動一直持續到6月中旬,遍及武漢、西安、長沙、重慶、成都等國民黨統治區60多個大中城市。
地位和影響:這次運動是中國學生運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為全國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
05 抗議美軍暴行運動
時間:1946年12月—1947年1月
起因:北平發生駐華美軍強姦北京大學女學生的事件。
基本過程:1946年12月30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學生5000餘人舉行抗議美軍暴行大遊行。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全國各地學生響應北平學生的反美愛國鬥爭,形成一個席捲全國的反對駐華美軍暴行的大規模群眾運動。從1946年12月底到1947年1月初,天津、上海、南京、臺北等幾十個大中城市的50萬名學生相繼舉行示威活動,抗議美軍暴行,要求美軍退出中國,要求國民黨停止對學生的迫害,改善學生和人民生活,停止不得人心的內戰。愛國學生的正義訴求得到了許多知名教授、學者、文化界名人、民主黨派以及海外愛國華僑的廣泛支援。
影響:抗暴鬥爭後,美國被迫宣佈從北平、天津、青島等地陸續撤退駐華美軍,減少甚至一度中斷了對國民黨政府的軍事援助。抗議美軍暴行運動取得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