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上海廣西中路一個叫聚豐園的四川菜館二樓的雅座熱鬧非凡,這裡正在舉行一個婚禮。
新郎個子不高,眼窩很深,看上去十分精幹。新娘十分漂亮,梳著短髮,白淨的臉上閃動著一雙大眼睛。
新郎就是鄧小平,新娘叫張錫瑗。周恩來、鄧穎超、李維漢、王若飛等人都來參加了婚禮,他們由衷地替小平感到高興,因為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侶。
這年,張錫瑗21歲。
她是房山縣良鄉人,當時房山屬河北省管,所以她算河北人.當過良鄉火車站站長的父親不僅自己參加過“二七”工人大罷工,而且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送上了革命的道路。
張錫璦19歲時到了莫斯科,進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學,半年以後,她認識了從法國來中山大學學習的鄧小平,兩人成了同學。
這時,張錫瑗也已經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了。
兩人雖不同班,但兩人都有著豐富的革命經驗,共同的話題較多,對革命的觀點也很接近,因此平時接觸比較多。
兩人在一起探討國內外的革命形式和革命經驗時,經常會感覺有說不完的話。鄧小平向張錫瑗介紹法國的革命情況,張錫瑗為鄧小平解讀國內革命現狀。
鄧小平瀟灑地談吐、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工作閱歷,給張錫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26年鄧小平離開莫斯科時,兩人之間已經十分熟悉了,當還並沒有發展到戀愛的程度。知道一年後,張錫瑗回國參加革命,後來又輾轉到武漢。
也就是在武漢,兩人再次意外相遇。也許是應了那句老話,有情人終成眷屬,中國這麼大,人這麼多,兩位正當青春年少的老同學又走到了一起。
不久,武漢中央遷往上海,到上海後不久,鄧小平被任命為中央秘書長,張錫瑗就在鄧小平領導的秘書處裡工作。
那時,處在白色恐怖之中。但是,白色恐怖也阻擋不了愛情的萌芽。鄧小平和張錫璦在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工作中,迸發出了愛的火花。
1928 年新年後不久,他們就向同志們宣佈,他們要結婚了。
於是,就有了聚豐園的這次婚宴。
婚後,他們住在上海租界的一幢房子裡,樓上住的就是周恩來和鄧穎超夫婦。
年輕的鄧氏夫婦情真意切,每天說說笑笑,快快活活。在腥風血雨的白色恐怖中,理想和愛情使他們既勇往直前,又朝氣勃勃。這是令人羨慕的夫妻。
1929年夏天,鄧小平告別妻子,趕赴廣西。他奉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之命,到廣西去領導黨的工作。領導百色起義,建立紅七軍、紅八軍,廣西的工作很快呈現出新的面貌。
但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降臨到鄧小平身上。
1930年,他回上海彙報工作,久別的新婚夫妻才又得團圓。當時,張錫瑗正在住院,等待分娩。
這對就要為人父母的年輕夫婦,心情是既緊張又愉快。然而不幸的是,張錫瑗卻得了產褥熱。
不久,母女雙雙病逝。同時失去了兩位親人,使鄧小平悲痛萬分。這段感人的愛情故事,也走到了結尾。
幾個日夜在醫院看護妻子,又親眼看到妻子死去,鄧小平憔悴了許多。但是,痛苦,只能深深地埋在心裡,因為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許多年以後,鄧小平還深情地對他的子女說:“張錫璦是少有的漂亮。”
但此時廣西形勢逼人,軍情緊急,鄧小平未來得及掩埋妻子便匆匆趕往廣西,經過香港,遇到中央特科工作人員李強,鄧小平委託他代為埋葬妻子。
李強在後來回憶說,因為地下工作的需要,所以他們將張錫瑗埋葬在了上海江灣公墓,但墓碑上的名字以及立碑人的名字都是用的假名。墓碑上張錫瑗的名字寫的是張周氏。
1949年上海解放,鄧小平進城後第一時間與卓琳一起去查詢張錫瑗的墳墓,但因此戰亂,再加上日本人日本人在公墓那裡動土修機場,很多烈士的墓已經找不到了。
後來在李強的幫助下,才終於找到墓地。鄧小平發現那裡被水淹了,便叫人將張錫瑗的遺骨取出來,放在一個小棺木裡,並說:“放在我上海住的房子樓下。”
在1969年前,張錫瑗的遺骨一直被安放在鄧小平上海住房的樓下。1969年,張錫瑗的遺骨被安葬在上海烈士陵園。她的墓碑上鐫刻著:“張錫瑗烈士之墓”,鑲嵌著她唯一一張儲存下來的照片。
20世紀90年代,晚年的鄧小平去.上海時,仍幾次囑託子女去公墓瞻仰張錫璦的墓地。幾十年來,可謂歲月滄桑,可鄧小平心中卻永留著那份真摯的愛。
鄧小平和張錫璦相識於國外,結合於白色恐怖的上海,從相識、相知,到相愛、相依,夫妻情緣僅不及兩年,但“充滿愛情的婚姻即使短暫也是幸福的”。
他們作為同學、作為戰友的情,和作為知己、作為夫妻的愛,歷史可以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