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演劇目,《搖曳的鞦韆》於9月15日拉開了紫金文化藝術節新創劇目的大幕,在我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成長歲月中,偉人輩出,我們所能想到的偉人都是高大偉岸的舞臺形象,而這部劇卻彰顯了平凡人生的極不平凡,謳歌了一批一批甘於為國默默奉獻,一生不為人知的無名英雄們的故事,從藝術層面用真實情感間接展現了他們偉大的光輝歲月。
劇中以鞦韆為情感連線:鞦韆承載了歲月的變遷,承載了稚嫩歲月青梅竹馬的情意,鞦韆承載了對承諾的期盼,鞦韆承載了傳統和新思想的矛盾和統一,鞦韆承載了精神的延續,整部劇在舞臺上沒有撕心裂肺的吼叫,也沒有刻意生硬的情感堆積,更沒有特意建立的戲劇矛盾衝突。
鞦韆無聲搖曳,如歲月的鐘擺,中提琴旋律拉開了大幕。丁寧丁宇訴說著生活的不易,回憶自己記憶中的父母及對遺產的爭議,這時接到了馮玉梅的電話,也是他們父親老了之後的老伴,燈光暗轉,後區燈光昏暗,似油盡登枯,苟延殘喘。兩位演員佝僂的身型蒼老的聲音在舞臺上進行交流,演員沒有透過外形的妝容成為老人,但身型和聲音都極強地在舞臺上展現年齡特徵。劇中穿插 “叮”“叮”的音效如同驚歎號,成為開啟時空大門鑰匙,舞臺上多空間並存,歷史和當下時空交錯,完美呈現,這裡的處理沒有突兀轉換,可謂是一種當下的高階體現。
在一場包辦婚姻中,馮玉梅放走了拜堂成親的丁汝成,讓他出去尋找哥哥,這是丁汝成第一次離開。隨著音效再現,演員在夜光窗前從挺拔年少,慢屈身型轉為老態龍鍾的老人繼續敘述百轉人生,慢慢揭開那一段令人沉重並欽佩的歲月。由年少瞬間轉為蒼老的人物,年齡層的大跨越,步履蹣跚及面部的衰老轉換也體現出了年輕演員的深厚功底。
馮玉梅和妹妹一起去探望丁汝成,在學校門口,馮玉梅再次放走了丁汝成,丁汝成離開是為了抗議國民政府將學校南遷的事。此時他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有思想的人,有了報效祖國的初心,也正是這份執著和拳拳愛國之心,馮玉梅無奈地選擇放他走,此時舞臺上,演員將這段侷促尷尬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
丁汝成義無反顧的愛國情懷拉開了兩人的距離,當馮玉梅回鄉後依然扛下照顧丁家老人的選擇時,已經很難說出兩者的選擇誰對誰錯,誰更高尚。在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斷中觀眾們是很難去輕易評判,這份內在的糾結給觀眾帶來了更有共鳴的真實感。
第三次放走丁汝成,馮玉梅請人代寫了離婚協議書,並主動承擔了照顧丁汝成帶回的瘋女人及其肚子裡的孩子,丁汝成再次離開。如果問誰是丁汝成最可信的人,那一定是馮玉梅,而他對馮玉梅的虧欠也是一再疊加,情感交織的複雜性及人性真善美再一次走進了觀眾心靈深處。
劇中馮玉梅說所有人忘了她這個童養媳的存在,令人不由為之感嘆唏噓。丁汝成最後一次離開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對妻兒不告而別,去羅布泊我國原子彈研發基地,三年後妻兒才到了他工作的地方,而在這段生活中馮玉梅始終在幫助丁汝成的家庭。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丁汝成的妻子為了獲得第一手的原子彈爆炸的資料深入爆炸區導致患病,這一細節的展現,也真實客觀再現了當年眾多科學家為了國家科研的發展,不惜以犧牲自己為代價的精神。
年老的丁汝成和馮玉梅在人生的最後兩個人走在了一起,算是一種完美的結局,是丁汝成對馮玉梅虧欠的彌補,兩人在各自人生境界中都已經超越了平凡。
劇中丁汝成的四次離開看似自私無情,可在這些背後卻是他濃濃的丹心報國之情,併為之默默無聞甘願奉獻一生的兩極體現。從離家出走到海外求學,從戍守邊關到父母雙親離世,對父母沒能盡一天的孝,是他此生最難過的愧疚之情,只能是兩行清淚為思親。
而令他最虧欠的則是和他一樣默默無聞成就他家國情懷的女人馮玉梅。在一次次放他走的過程中,也一次次成全了丁汝成,並一次次展現出了她的樸實,善良,和擔當。這樣的具有中國傳統女性美德的女性形象和當下追求自我個性伸張的女性,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對比。
童謠“小丫頭盪鞦韆,一蕩蕩到雲裡邊。摘朵白雲當裙子,摘朵紅雲當披肩……”當兩人攜手蹣跚走向鞦韆,將此劇推向情感高潮。女主角坐在鞦韆上的回首對視而笑令人潸然淚下,在那一刻,觀眾也被這一部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傳統精神的劇目所折服。整部戲用話劇形式展現,打破了傳統的“三一規律”,在其姿態動作獨白的表演形式下,更直接真實的引起觀眾視覺與聽覺的共鳴,使觀眾在理性與感性雙重動態下欣賞並評論。
這部作品沒有非常大的製作沒有紛繁的舞美,沒有人海戰術,從舞臺的展現,舞美的設計,演員的表演都展現出這部戲的成功。這一切的成功體現在她的樸實,她的委婉,她的擔當,如我們劇中所體現的傳統美是一樣的,在平淡中卻掀起了一層又一層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正能量浪花,洗滌人們的心靈。劇中的所體現的平凡式的偉大是一種境界,是我們當下需要去學習,也希望得以傳承的精神。
一批年輕人掌控的舞臺節奏,沒有青澀,讓我實實在在地為他們點贊。我認為,在第一幕中的鋪墊有些繁贅,節奏些許拖沓,可以用更簡單的處理手法。如開場就是老人對白,期間電話直接連線丁寧丁宇,讓他們回來,暗轉老人繼續回憶,這樣或許可以更快抓住觀眾,使觀眾能在更短的時間內進入情境,節奏也就更緊湊了。總之,南京市話劇團這部作品讓我看見了平凡的人生總有不平凡的體現,也堅信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通訊員 陳丹娜
校對 王菲
來源:紫牛新聞